北方网 前天
王佩环:在党78年! 我就是那名11岁参军的八路军小战士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天津北方网讯" 我叫王佩环,今年 93 岁,在党 78 年!" 掷地有声地的话音未落,王佩环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眼神中透露着坚毅。

出生于 1932 年的她,曾经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提起曾经抗战的故事,再对比如今的和平生活,她内心感慨万千。

她缓缓回忆道:" 当时,11 岁的我随母亲从山西投奔父亲,得知父亲正在参军抗日,母亲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光荣加入到共产党的队伍中,成为了一名八路军。而我,当时才 11 岁,也循着父母的脚步,成为了野战军队伍里的小八路。"

很难想象,在特殊年代,不止成年人,就连孩童心中都胸怀守卫家乡、保家卫国的思想。犹如一团小小的火苗,在日后的抗战中,在王佩环的心里燃起爱国爱家的熊熊火焰,热烈赤诚。

辗转找到父亲 才知 " 开染坊 " 是假革命是真

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大家都喊她 " 小佩环 ",说起过去的事情,王佩环眼中泛着光。她激动地说:" 当时我和妈妈在老家过不下去了,鬼子进村烧杀抢掠,不得已,我们娘俩去投奔父亲。当时据说父亲在山东开染坊,我和妈妈从山西的老家定襄县出发,辗转了多日,才在山东省寿张县(现今为山东省聊城市的阳谷县寿张镇)找到了父亲。而真的到了当地,才得知父亲并不是开染坊,而是参加了八路军,在前线指挥抗日作战。"

1943 年,时年 11 岁的王佩环与母亲一同从山西老家躲避战乱,投奔父亲,她们母女二人,当时并不知道父亲在山东的具体工作,一路跋涉,下了火车辗转骑马,一路颠簸着躲避战乱,才在冀鲁豫老革命抗日根据地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王佩环这才得知,父亲在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的参谋长,一直在抗日前线指挥战斗。

当时,她的父亲王晓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八团二旅参谋长。虽然小佩环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但在战争年代,舍小家为大家是常态,父亲始终在前线,她则和母亲在后方配合支援前方,这时的小佩环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 当时见父亲一面非常不容易,因为父亲需要在前线指挥打仗,所以在那段时间,我总是和队里的其他人待在一起,因为我年龄小,机灵活泼,凡事抢在前、干在前,大家都很喜欢我。" 王佩环回忆说。

她的母亲,受到她父亲革命信仰的影响,也加入到八路军的队伍中,成为抗日野战军留守处的指导员,组织妇女为前线提供生活所需物资。

" 父亲在前线打仗,母亲在后方带领妇女们赶制军鞋,一大摞的军鞋最后会用牛皮纸整整齐齐的仔细包裹起来,送上前线。"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一边比划着双手,一边描述着当时母亲和其他留守后方的妇女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军鞋的场景。

如今,讲起战争往事,她依旧神采奕奕。" 当时我凡事走在前、干在前,从不退缩。我也想为革命做工作啊,非常期盼成为八路军小战士,当时大家开心的喊我‘小佩环’。" 王佩环笑着说。

正因为性格好,活泼机灵、胆子大,小小年纪的她,最初承担着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任务。她不惧怕陌生环境,在人生地不熟的革命根据地,在没有汽车等像样的交通工具的艰苦条件下,单纯靠走路来回传递信息。

" 当时送个情报要走十多里路,那时候也没觉得苦,不觉得困难,有一次还不小心从土坡上掉下来过,也没哭,我就拍拍身上的土,再爬上去,继续赶路。" 王佩环回忆说," 我送情报没失败过,圆满完成任务,这样坚持了一年多。"

" 当时领导都信任我,想着不能半途而废,一定把条子(信息)揣好,不能弄丢,送到对接的领导手里才行。" 王王佩环说。

她还记得,有一次在转移根据地的时候,因路途颠簸,撞到了石头,差点翻车,那时用的还是胶皮轱辘车,炊具不小心从车上掉下来,掉进了冰冷的河水中,这时王佩环没有犹豫,立马跳入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很快抓住了炊具,抢回来一口大锅。

" 当时我 12 岁,看到锅碗瓢盆掉到河里,非常心急,不顾一切的跳到河水里,虽然呛了两口水,还是抢回来一口锅,事后还受到了领导表扬嘞!" 王佩环笑着说。

在抗战期间,物资紧缺,他们谨遵八路军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践行 "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的优良传统,即使需要到老乡家借所用物品,也是完完整整的有借有还。

年幼的她深知八路军队伍物资紧缺的现状,才会不顾一切的抢炊具,没多想就跳进了冬日的河水中,虽然衣服都被冰冷的河水浸透了,但她的勇敢博得大家的敬佩,也受到了组织的表扬。

加入宣传队 为革命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从一名小情报员到文艺骨干,王佩环一直在组织的培养下,为革命事业出力。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举国欢庆。后来,国民党与红军战士展开对峙,原本已遭受过抗日战争铁蹄践踏蹂躏的大好河山,已不堪战争摧残。

在 1946 年元旦,大家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首长们热情的讲起了红军战斗故事。战火硝烟的革命时期,牺牲流血、颠沛流离都是常态,但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通过这次联欢会也思考过、践行过,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应该承担的和可能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1946 年 2 月至 8 月,当时,持续的紧张作战状态,战士们日益疲惫,为了鼓舞战士们作战士气,组织上希望能够以文艺节目满足干部士兵们的精神需要,丰富他们的文艺生活。而恰巧,期间临近 " 五一 " 劳动节,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 " 五一 " 劳动节,拿出一台像样的节目来,为士兵们鼓舞士气。

但是作战队伍中只有男同志,随军家属中虽然有些女同志,但非常有限。这时为数不多的女同志都自愿报名了,随军读书的干部子女也悉数报名,其中就有王佩环,她也主动报名,从此,王佩环正式进了宣传队,她开始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小情报员转换了身份,成为了一名宣传队队员。

进了宣传队并不代表直接上台演出,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学习,如何更精进文艺表演水平。为了使宣传队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纵队首长决定让宣传队去承德,向冀热辽军区的胜利剧社去学习。

(王佩环 1945 年拍摄)

到了承德后,看到联欢、排练、演出,大家开了眼界,不禁感慨终是 " 百闻不如一见 "。在《忆战友——记冀鲁豫战场上的文艺兵》一书中有记载,"1946 年 8 月底,在保卫张家口战役之时,时任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罗瑞卿政委对一纵队十分关怀,专门邀请了曾为党的七大演出过《白毛女》的当时的鲁艺文工团,当时的华北联大文工团来到前线进行慰问,演出歌剧《白毛女》。大家抓住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仔细揣摩,上了堂实际的艺术课。"

不久后,大家带着组织的关心期待,进入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去学习。离开了部队,他们在晋北山区的广灵县南加斗村开始了学习生活,但后来因为张家口失守,华北联大奉命转移到冀中平原。

从 1946 年 10 月到 1947 年 3 月,虽然前后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这批来自野战军的文艺新兵受到了大家的关心关爱,文艺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战时年代,那时的喜庆场面格外少,以至于大家对欢欣鼓舞的场景记忆尤为深刻。王佩环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提起当时的才艺表演,她依旧记得排练、表演样板戏,庆祝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喜庆场面。

" 当时扭秧歌非常努力,最后还把腰扭伤了。" 王佩环回忆道。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这点伤在她看来,算不得什么。至今,她腿上还留有一处伤疤,那是在艰苦条件下,被蚊虫叮咬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只能用柴火烧烬的草木灰烬敷在伤口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道伤疤。

这些艰苦往事,王佩环轻易不拿出来说,她认为先苦后甜,正因为八路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才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才最终迎来新中国的建设。

军民鱼水情 人民拥护才取得战争胜利

" 曾经去老乡家借东西,那时候我年纪小,都是我去,我觉得老百姓非常拥护八路军。" 王佩环回忆说," 现在看着我们祖国发展得这么好,希望祖国越来越好,我住在美丽的滨海新区,我非常的幸福。"

后来,她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和平发展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1952 年,我开始入朝作战,当时在十九团做保密员,作曾思玉(开国中将)的保密员,在朝两年多后,就回国复员了。" 她说。

复员后,最初,王佩环在长春汽车制造厂工作,后来回到山西工作,在 1979 年转到秦皇岛工作,直到 1981 年,王佩环到天津滨海新区工作,在当时的老工业局机械配件厂当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直至退休。

(王佩环 1963 年拍摄)

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王佩环总有几个难以忘怀的场景萦绕脑中,即使过了半个世纪,依然记忆清晰。" 那时父亲最早是参加山西的牺盟会(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带着几块银元就去了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和决死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这都是共产党领导的,父亲就这样参加了革命。"

如今王佩环的晚年生活十分安静惬意,早上 5 点准时起床,6 点出门,与老姐妹在约定的小广场上 " 集合 ",出门遛弯回来吃早饭。没事的时候,她喜欢看天津新闻、天津日报,关心国家大事,她知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马上要来了,她内心十分感慨,也十分期待看到这一幕。

在采访的四五个小时里,虽然已经 93 岁高龄,但王佩环精神饱满,说到激动处,身体不自觉靠前,军装上佩戴的军功章熠熠闪耀,沉甸甸的勋章述说着老人不凡的过往。就像她自我评价的那样,她凡事走在前、干在前,不甘落后于别人。

在八路军队伍中,虽然是八路军干部的子女,但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前线指挥作战的领导就受到特殊照顾,反而王佩环时刻谨记,一定要进步,不能落后,要给父亲争光。

战时打仗保家卫国,和平时期建设祖国,时至今日,她家四代从军,为国家的发展奉献了几代人的力量。就像王佩环自己说的那样:" 当兵就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就有了传承,一定要为党、为国家建设贡献点力量。"

一个人的成长史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史,王佩环的参军爱国故事就是时代发展的脉络,后来,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烙下了时代印记。

战争的残酷在王佩环心里也留下印记。当时在老革命根据地,她身边熟悉的牛叔叔,最后不幸因病牺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能见到家人。在战乱时期,大家并不知道他家的详细地址,即使知道,冲破重重阻碍再递信给他的家人,也是为时已晚。在抗战前线弥留之际,未能见到家人最后一面,这在当时的战况下,应该也是常态。

如今随着王佩环记忆中的老领导、老战友一一离去,她悉数叫得上名字的人,已化作尘埃,成为一段峥嵘岁月里记忆中的往事,但王佩环并没有因年事已高就忘记了他们,在她的口中,我们能够清晰得到这些人的战争往事,王佩环记得清他们为国为家的故事。

谈话间,在王佩环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细微漾开的一丝深刻的波纹中,让人看到时代赋予人的力量,那是饱经岁月缓缓浮起的一抹慰藉……

(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 摄影 通讯员杨博 部分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天津总站)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八路军 山西 山东 参谋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