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昨天
大结局后,这剧王也该翻身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9.4 的华语剧王,第二季跌到了 8.2。

崩了?

目前已经完结,没有如 Sir 的预测那样,复制上一季的爆火。

但评分也恰恰爬升到了 8.4。

《我们与恶的距离 2》。

追完了的 Sir 仍然要说,这是今年最被低估的一部华语剧。

开篇节奏缓慢,人物众多,故事线庞杂,时间跨度大且采用跳跃式叙事。

这些无疑在挑战观众的耐心与记忆力。

但它并不追求做一部爆剧。

而是挑战更禁忌、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因为前几集 " 看不懂 " 就打低分,的确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今天 Sir 想要带你来看到它的全貌。

要为杀人犯辩护吗?

" 为杀人犯辩护,岂不是等于洗白?"

Sir 相信,这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但是,真的如此吗?

不妨先来看看《与恶 2》的最后一集,一场法庭审判戏。

更准确地说,是一堂我们缺失的法律教育。

被告人:胡冠骏,超市纵火案的元凶。

案发过程——

与超市店长发生争执后,一气之下,他朝店长的机车泼洒机油。

随后,点燃了打火机……

蔓延的火势,席卷了超市。

五人死亡,十二人受伤。

放火、烧车、有人员伤亡。

这不是板上钉钉的死刑?

为什么还要为被告辩护?

辩护律师要为被告脱罪吗?

并非如此。

辩护律师当然知道,被告有罪。

△ 这次的辩护律师,依然是吴慷仁所饰演的王赦

但他依然要站出来——

一,杀人犯也有人权;

二,这是必要的程序正义;

三,比起灭杀 " 恶人 ",更应该了解 " 恶为何产生 "。

王赦的出现,还并不只是为了 " 政治正确 "" 保障人权 "。

这一场庭审,也不只是执行程序正义,或是平复民愤。

他的辩护,他的质疑,检察官与他的辩驳,受害者家属的不同诉求,加害者的人生经历,加害者家属的痛苦与愧疚……

这些都在撬动我们大脑里的思想钢印,也在让更多社会潜在风险浮出水面。

来,让我们先沉浸式进入这场庭审。

第一个问题,判什么罪?

这关涉的,是胡冠骏的放火动机问题。

检察官认为,这是预谋杀人罪。

胡冠骏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做出了放火的行为,并导致了人员的伤亡。

王赦反驳,这是放火烧毁他人物品,过失致死罪。

胡冠骏放火的本意,只是烧店长的机车。

这当然是犯罪,但不至于到 " 预谋杀人 " 的程度。

火势的扩大化,与大批人员的伤亡,还源于超市前门堆积的易燃物,和后门故障锁死的安全逃生门。

悲剧不是一个人酿成的。

匆忙地定罪,是不是一种集体的甩锅,并为下一个悲剧继续埋下隐患?

第二个辩论的议题,是否要因被告的精神状况而减刑?

这关涉的,是社会要不要给胡冠骏一个机会。

经过精神科专科医生鉴定,胡冠骏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注意,反社会人格,不完全等同于杀人倾向。

而是个体长期处于严重焦虑、抑郁的状态,挫折忍受度低,容易有情绪起伏,会采取冲动不合宜的攻击行为。

这源于他童年时期分离焦虑导致的 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以及缺少恰当的、系统化的家庭教育、长辈关怀和医疗支持。

换而言之。

如果他能得到家人、社会集体的理解和包容,与长期的医疗保障。

他会不会有教化成功、重新做人的可能?

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也是一个可实操性问题——

给胡冠骏减刑,并且提供相应的措施,有可能会看到一个人改邪归正。

有人直呼 " 这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残忍 "。

检察官与部分受害者家属,坚持认为要判重刑。

不然,没法给无辜的冤魂交代。

我们就是要让他知道这是他的错

要他负起责任

请给位国民法官

给这些死者一个交代

但也有受害者家属,选择了 " 后退一步 ":

我永远无法原谅这个人

但是我也不想杀人偿命

既是觉得,胡冠骏的命,无法抵过自己妻儿的命。

也是因为妻子牛祐荷生前的话:

我们做旁人的

只要有那么一点点该做的理由

我们就不应该放弃

我们就应该要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如果是你。

你会选择,是,或者否?

最后一道题——

是否要判被告死刑?

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生与死,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你要他死,还是要他活?

是谁在培养杀人犯?

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天生坏种?

对此,《与恶》系列从来不会 " 不懂装懂 "。

更多的,是呈现,并且在呈现中向观众抛出问题。

第一季,它瞄准的是,事发后加害者家属的愧疚、自责,与不解: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杀人犯?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

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第二季,它更进了一步,纵横交叉着深挖培养出杀人犯的土壤。

其中,尤以胡冠骏的经历最为详实,对胡冠骏的成长进行了持续跟踪。

可以说,这个过程,《与恶 2》在进行一场十分立体的教育实验,而不是简单化、标签化、扁平化。

胡冠骏,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有一个哥哥。

6 岁前,跟着外婆生活,是一名留守儿童。

6 岁时,被父母接了回去,出现了分离焦虑情绪。

经过医生诊断,患有 ADHD,症状以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为主。

一开始,母亲很重视——

她给孩子吃药,寻找能培养专注力的兴趣班。

但是,父亲大发雷霆——

小孩子都调皮、不听话,吃什么药!

等孩子上学后,发现孩子的成绩跟不上同龄人,父母从着急,到崩溃,然后破罐破摔。

剧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难忘。

母亲辅导小胡冠骏做作业,发现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后,气得把他锁在阳台上。

阳台外,孩子在哭,在仇恨;阳台内,母亲也在哭,也在仇恨。

互相都处于一种痛苦、抑郁、敌对的情绪当中。

这一幕,便是胡冠骏的成长常态,也在加重他的 ADHD 症状。

很长一段时间里,胡冠骏是一名 " 精神孤儿 "。

他没人管,没人理,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人 " 闯祸精 "" 不良少年 " 的印象。

直到遇上牛祐荷和马亦森。

牛祐荷,少年调保官;马亦森,精神医师。

在他们的引导与帮助下,胡冠骏也曾改变过,自救过,学着控制情绪,学着跟父亲沟通。

胡父同样地,重新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父亲,跟儿子一起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的和解,都会迎来大团圆,而是会造成彼此更决绝、更破碎的分裂。

缺爱又敏感的儿子,和霸道又独断的父亲,再一次分开。

胡冠骏,再一次成为 " 精神弃儿 "。

直到儿子闯下弥天大祸,父子俩才再次见面。

在这个过程中,很难说,谁是恶人——

从父母到孩子,从学校到社会,每一方都尽其所能地付出努力,而胡冠骏,也并非是 " 天生恶种 "。

怎么还是一步步滑向悲剧?

怎么社会还是养出了一个 " 杀人犯 "?

是不是早一点介入,会更好?是不是不中途放弃,就能避免?

《与恶 2》没有给出一锤定音的答案。

正如现实里的未成年人教育与亲子沟通,时时刻刻都存在着难题与挑战。

教育,是一项马拉松长跑。

不是一次长谈、一次和解、一次拥抱,便能高枕无忧的。

只是,我们常常忘了一点。

要把潜在杀人犯逐出社会吗?

既然难以从根源上杜绝。

那么,能不能防患于未然,将 " 潜在杀人犯 " 赶出去、关起来?

比如,胡冠骏这样的 " 反社会人格 ";或者,发作时难以自控的精神病患者。

不必假装正确与人道,这的确是大众的隐忧,甚至是期待的解决方案。

就像这个豆瓣提问:

社会是否应该允许胡冠骏这样的人的存在?

《与恶 2》也不掩藏大众的担心与害怕。

就像剧中康复之家选址的情节。

普通的民众,都在强烈反对:

万一跑出来伤人了怎么办?

《与恶 2》也不将精神病患者,包装成无害的傻白甜。

相反,它甚至多次出现了精神病患者伤人的情节。

一次,是患有思觉失调症的出租车司机,在病发时捅死了警察。

另一次,是有躁郁倾向的破产老板,在车上拿刀威胁妻子,结果与妻子、儿子一同车祸丧生。

污名化精神病患者?加重大众的恐慌情绪?

非也,《与恶 2》是在正视精神病患者的防治问题。

每一次出事,几乎都因轻视与忽视——

患者轻视病情,拒绝吃药;家属忽视异样,没有及时处理;

社区、医院乃至于社会轻视病情,没有及时送药、没有及时关访、没有完善医疗体系。

往往等到不受控的时候,才有人跳出来处理、声讨、审判。

于是,大众总是看到,犯错的精神病患者,却看不到出了错漏的社会相关体系。

而且,在精神疾病常见,心理问题泛滥的当下。

谁能保证自己,不会有一天变成精神病人呢?

我们总是忘了。

" 精神病人 ",在生病之前,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正常人。

他们不是天生恶人,更不是与生俱来的 " 精神病 "" 杀人犯 "。

他们往往是因外界的压力与创伤,突破了心理防线,导致情绪的失调,与精神的崩溃。

看似在正常生活的人,内心又是否完全纯白无暇?

就像马亦森。

妻儿被害后,他独坐着,都会落泪。

看到抢救场面,他会惊恐症发作,整个人蜷缩一团。

得知胡冠骏即将出现,他心里盘算的,都是如何杀人。

他的大脑里,似乎只剩下最后一丝理性,来阻止他的失控。

《与恶 2》,没有将他塑造成完美圣人,同样正视他心中的恶。

因为人性当中,本来就有恶。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群体的问题。

而是存在你我每一个人身上的人性深渊。

隔离了 " 恶人 ",驱逐了 " 恶人 ",假装恶便不复存在。

这才是最大的恶。

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采取的,正是这种方法。

就像胡母将小胡冠骏关在玻璃门外——

这也像我们,与犯下恶性事件的人。

互相愤怒,互不理解,将彼此都视为仇人、恶人。

结果永远是将问题悬置,将情绪蔓延。

《与恶 2》的终极拷问在于: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在于它能多么高效地驱逐 " 深渊边缘的人 "。

而在于它是否有勇气照亮深渊本身,并奋力构建不让普通人轻易滑落、以及滑落后能被稳稳接住的堤岸。

我们这个社会

是不是有一些基础的运作的体制

可以去 " 接住 "

每一个在往下坠落的人

其实整个《与恶 2》在做的事情

就是 " 社会安全网 "

而这,或许也是剧难以爆火的原因。

因为今天的主流情绪——

一方面凝视恶,欣赏暴力奇观;另一方面再反杀恶,作为一种自我麻痹的放松。

" 恶 ",永远是他者的。

好像我们只要不断地铲除、铲除,就够了。

唯独不愿意看看,恶到底是怎样生长出来的。

我们与恶的距离。

其实,更是我们与诚实的距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反思自我的八宝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检察官 准确 机油 浮出水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