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16
爱看《种地吧》的年轻人会爱上种地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几年前,脱口秀演员庞博曾在节目中讲过一个段子,说他的朋友想要筹拍一个 " 种地 " 综艺,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男生用半年时间种出一万斤粮食," 别的爱豆的才艺表演是 rap 和唱跳,这些爱豆的表演变成施肥和打药 ",他调侃道。

没想到不久后,这个被认为是脱口秀 " 造梗 " 的段子,却照进了现实。一档叫做《种地吧》的农耕题材节目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录制,10 个 90 后、00 后的男生在这里种地 180 天,全程录制播出。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大量青年群体的追捧,豆瓣评分 9 分,节目中的 10 个少年也登上了央视春晚,真正实现了他们在节目中的戏言 " 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

在这档节目之外,那些与 " 种地 " 有关的网络视听内容也正在青年群体中走俏。描写布衣人家躬耕生活的种田剧《卿卿日常》《田耕纪》持续火热,海外 " 种地 " 真人秀《克拉克森的农场》每季豆瓣评分都高达 9.6,《我在冷宫忙种田》等爆款短剧则已成流量神器。农耕题材为什么受到年轻人追捧?背后切中了怎样的青年社会心态?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网络视听助力乡村振兴?

" ‘种地’是男人最好的医美,‘养猪’是女团最后的出路。" 随着《种地吧》等节目的走红,农耕题材开始成为综艺制作者聚焦的新蓝海,不少同类题材大量涌现,如以果园种植为细分赛道的《田间的少年》,邀请不同国家人士在中国体验乡土生活的《我在中国当农人》,甚至还出现了女团 " 养猪 " 的综艺《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等。

应当说," 田园风 " 并不是第一次吹到综艺领域,在前几年 " 慢综艺 " 刚刚风靡的时候,其场景空间就基本选择在了乡村。但相比以往,新一波 " 种地 " 综艺的走红还有很多独特的原因:

真实粗粝的质感。过往的综艺节目并不乏呈现乡村图景,但毋宁说那是一种被建构出的 " 乌托邦式 " 的乡村:三两好友、农家庭院、拈花把酒,投射的是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满足的是千古文人的 " 桃源梦 "。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满屏皆是滤镜加持的乡村的话也必然会遮蔽真实乡村严肃残酷的一面。新一批农耕题材综艺,更加凸显写实性,把乡村 " 另一面 " 和盘托出。如新一波 " 种地 " 综艺镜头下的乡土是高度写实的,躬耕劳作在这个节目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或氛围调剂,而是实打实的主体任务,在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 " 种地 " 全程会被记录播出。

重建 " 相信 " 的力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说:"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加速社会的语境之下,很多人过度追求即时满足,流行文化中 " 爽文 "" 爽剧 " 的风行就可见一斑。农耕文化大概是最信奉的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 价值观,自古以来沿袭的 " 人勤地不懒 "" 人不负庄稼,庄稼必不负人 " 等农谚就传递着颠扑不破的朴素真理: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时间的重量。在 " 种地 " 类综艺中,年轻人们以播种为开始,以收获为结束,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也在逐渐找回自身的价值,重建 " 相信 " 的力量。而在自然周期规律的见证中,也在消解年轻群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 种地 " 这个最需要 " 长期主义 "" 延迟满足 " 的事情,也在向年轻人传递春种秋收、抱朴守拙的 " 成事 " 观念。

" 英雄之旅 " 的叙事。神话学家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揭示了全世界神话故事的隐秘原型—— " 英雄之旅 ",即几乎所有神话故事讲述的都是 " 少年英雄从日常世界出发,冒着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领域,在那里和各种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对抗,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冒险归来。" 如今 " 英雄之旅 " 已经成为好莱坞编剧 " 圣经 ",半数以上的商业片都遵循着这种叙事法则。而不少综艺也在借鉴这一故事原型强化叙事性,成为吸引观众持续收看的 " 流量密码 "。

2011 年,经过两年的田野调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带领团队完成了专著《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书中他指出了当前农村的一个突出问题:都是老年人在种地," 年轻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 "。在此基础上,书中呼吁 " 未来的农业不能靠老年人来维持。"《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中采访到了一个 53 岁的农民,他说 " 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 "。

面对着这种农村年轻人的逃离潮,也是面对着粮食安全已然成为 " 国之大者 " 的时代课题,扭转大众的 " 种地 " 偏见已经成为必须要做的工作。这个问题当然是结构性困境和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对宣传文化领域工作者来说,建构一种既潮又酷的 " 种地 " 文化,吸引 Z 世代关注农村,也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变量。

" 种地 " 类的网络视听影像就颇具建设性意义:

打开了一个切口。我们当然不能过度放大综艺等流行文化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产品,说到底真人秀构建的只是一种 " 拟态社会 ",节目本身目的也并非为了培养真正的农民。但这类节目至少打开了一个窥见真实农村的切口,为 Z 世代走近 " 种地 " 铺设了一道通路。

增进了乡土认同。法国文化理论家皮埃尔 · 莱维认为,流行文化产品具有 " 文化吸引器 " 的作用,也就是通过文化产品可以把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观众聚在一起,并使这些观众相互之间产生价值认同。" 种地 " 类综艺中真实的劳作场景,具体而稠密的农耕生活,一定程度的召唤着 Z 世代敬畏土地、尊重劳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展示了未来前景。吸引更多 Z 世代的年轻人投身农村建设,不能仅靠情感召唤,而应当让他们认识到 " 种地 " 不是退无可退的 " 退路 ",而是有奔头的 " 出路 "。在 " 种地 " 类视听影像中,金融产品的支持、硬核科技的使用、直播带货的推动,都让年轻人逐步认识到 " 未来乡村 " 的想象空间,进而开始一场双向奔赴。

在 " 种地 " 综艺之外,如何调动更加海量的网络视听影像,持续奏响乡村振兴 " 交响乐 " 中的一曲曲 " 青春之歌 ",如何用最时尚最前沿的视听手段表达乡土,让 Z 世代与农村渐行渐近,助力更多年轻人 " 洄游 " 返乡,创新的进路还有很多:

题材聚焦新农业。新时代的农业视听影像应当更多展示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比如农业无人机、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可实现 " 云端 " 种菜的智慧大棚系统,要让 Z 世代认识到农业是有前景的行业。

主体展示新农人。传统影像作品中存在将城乡二元对立," 弱者化 "" 矮化 " 农民形象的倾向,新时代网络视听作品应当不拔高、不矮化农民形象,刻画新农人的群像图谱,如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农场主、" 洄游 " 返乡的创业青年、利用直播的非遗传承人等等。

表达借助新载体。在内容元素层面,网络视听影像可以多寻求农耕文化与青年文化的榫合之处,糅合多元文化因素,在体裁上可借力综艺、短视频、微短剧、VR 影像、互动影视等多种类型,在传播上也可以运用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方式。

未来,我们期待在网络视听影像的文化助力下,越来越多的 Z 世代关注新农村,化身新农人,让乡土中国绽放青春的光芒。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豆瓣 西湖区 乡村振兴 90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