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以来,机器人行业的资本化浪潮愈发汹涌。从极智嘉成功登陆港交所,到斯坦德机器人、镁伽科技、埃斯顿等企业密集递交招股书,再到智元机器人斥资 21 亿元收购上纬新材,这一连串资本动作标志着行业正从技术验证进入商业化量产的关键拐点。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港股对高科技、具备前瞻性但尚未盈利的企业具有更强包容度,吸引了一大批急需资金支持的机器人公司。极智嘉作为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第一股,7 月 9 日在港交所以每股 16.8 港元的发行价挂牌,首日涨幅超过 5%,市值突破 220 亿港元,全球发售募资总额达到 27.12 亿港元。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彰显出其技术领先性和市场认可度,也体现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赛道的高度关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极智嘉背后超过十轮的融资与累计 17 亿元的资金支持,为其快速研发与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多家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在争取资本市场的舞台。斯坦德机器人 6 月 23 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力图成为工业具身智能第一股。根据行业机构数据,斯坦德机器人 2024 年已跻身全球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供应商前五。镁伽科技则在 6 月 25 日提交招股书,凭借华为背景团队和在生命科学、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累计融资额已超 30 亿元。6 月 27 日,埃斯顿也正式递交招股书,力求通过 A+H 架构扩充融资渠道,巩固其在钣金折弯和光伏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众汇富认为,这一轮扎堆 IPO 的背后,是机器人企业面对高研发投入和长回报周期时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谋求国际化、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除 IPO 外,行业内的并购重组同样此起彼伏。智元机器人在 7 月 8 日晚宣布以约 21 亿元收购上纬新材至少 63.62% 股份,市场一度将此解读为借壳上市,但智元机器人对此予以否认,强调收购目的在于产业协同与业务扩展。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家成立仅两年的企业能迅速实施如此规模的收购,离不开背后腾讯、京东、比亚迪等知名机构的持续注资,累计融资金额已经超过 17 亿元。收购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权将更替,智元机器人团队将成为实际控制人,这为其未来在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提供了更多可能。资本市场对这一动作给予积极反馈,上纬新材股价连续涨停,短期内市值增加超过 20 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的快速扩张伴随着技术和商业化的挑战。人形机器人仍面临硬件发热、续航不足、灵巧性不够等难题,特斯拉 Optimus 的量产计划延迟即是一例。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当前多数机器人企业尚未实现盈利,极智嘉和埃斯顿仍在亏损,尽管营收增长显著,但高昂的研发和市场开拓支出导致利润承压。竞争层面,越来越多跨界玩家进入市场,产品趋同现象明显,价格竞争激烈,这对企业的创新和资金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协作机器人和移动机器人领域,初创公司和家电、互联网巨头同台竞技,行业整合趋势更加明显,头部效应逐渐显现。
随着资本不断涌入,行业生态正在重塑。和众汇富认为,IPO 和并购并非终点,而是机器人企业迈向国际化和规模化的关键节点。资本可以带来短期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关注,但最终决定企业能否走得更远的,仍是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市场的落地能力。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在科创板、港股及 A 股市场寻找融资机会,机器人产业将继续加快商业化落地的步伐,更多 " 第一股 " 将不断涌现,为全球智能制造注入新的动力。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谁就有可能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脱颖而出。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资本浪潮与技术创新交织,将继续推动机器人行业在 2025 年及之后的关键时刻迈向新的高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