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昨天
探寻问界M8卖爆的真相:产品力锁定40万价位,但销售却很焦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继问界 M9 创下现象级爆款之后,问界阵营再添爆款利器——问界 M8。上市仅一个月,狂揽超 8 万张大定订单,其市场热度丝毫不逊于前辈,再次印证了问界的 " 爆款制造机 " 实力。

7 月 15 日,华为余承东发文宣布,问界 M8 在 6 月份交付了超 2 万台,稳坐 40 万级销冠,超长续航的纯电版将在 8 月上市。据鸿蒙智行公布的数据,问界 M8 自 4 月上市以来,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 4 万台。

究竟是什么让问界 M8 一登场便所向披靡? 为探寻这款 " 纯电家用 SUV 新标杆 " 的成功密码,电车通(ID:dianchetong233)走进了销售问界的某家华为智能生活馆,零距离体验这款炙手可热的新车。

图源:电车通摄制  

坦白讲,在我的审美观里,问界系列(M5 除外)的设计风格一直不是我的菜,M8 同样如此。尽管对比 M9,M8 的线条感更流畅,观感上也更利落,但其前脸造型在我眼中依然显得有些过于饱满。这可能也是因为我 30 岁左右的年龄阶段与 M8 所面向的核心用户群体存在一定差异。

内饰设计方面,M8 总体沿袭了 M9 中控三联屏的设计语言,不管是显示、触控响应、以及功能性都毋庸置疑的第一梯队,但也有一个问题,由于采用三联屏设计,这导致前座舱基本就是一整块大玻璃,熄车状态下,一眼望去全是指纹,在华为门店的强光照射下,这些指纹很容易给现场用户带来一种 " 廉价感 ",我在现场就不止听到一位用户抱怨这块三联屏太粘指纹了。

另外,三块尺寸不一的屏幕,被强行嵌在同一块黑色面板里,像三台不同年代拼凑的平板电脑。宽大的黑边切割了视觉连贯性,所谓 " 一体式设计 " 反而放大了廉价感。

  图源:电车通摄制  

不过,在坐进座舱后,这些小缺点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坐进前排,方向盘和座椅的调节范围确实够大,高矮胖瘦都能找到舒服姿势。座椅本身柔软舒适,靠背完美贴合腰背曲线,坐垫长度可调且范围够大,硬要挑一些不足的话,坐垫倾角调节稍欠火候,对追求极致低矮坐姿的人来说,少了点那种一屁股 " 陷 " 进驾驶舱的包裹感。当然,在家庭 SUV 上挑这个刺,属实是吹毛求疵了。

第二排和第三排的乘坐体验同样出色。空间表现优异,足以保证身高在 175cm-180cm 的乘客在每一排都能获得舒适的乘坐感受。其中,第二排的零重力座椅堪称亮点,其体验令人 " 用过便难以割舍 "。

一键躺倒功能启动时,身体如同被云端承托,延展的坐垫稳稳支撑住大腿,腰背部的承托点更是精准到位——这并非单纯的 " 柔软 ",而是让每一处肌肉都得到恰到好处的支撑。座椅整体柔软舒适又不失支撑性,造型设计也无可挑剔。第三排座椅的表现同样令人满意,应对日常临时乘坐需求完全不成问题。

  图源:电车通摄制  

动态方面,本次试驾车型为问界 M8 增程 Ultra 六座版,标称最大功率 533 马力,官方 0-100km/h 加速时间为 5.2 秒。实际体验印证了其充沛的动力储备,加速体感强烈,主观感受完全符合甚至优于一台零百加速在 6 秒内的车型预期。

加速踏板的行程逻辑更侧重于与加速度曲线建立直接关联,初段动力释放甚至比预想中更为积极。平顺性与动力响应均令人满意,急踩电门时的动力请求执行迅速且到位。绝大多数驾驶者经过短暂适应后,都能轻松掌控这台车的动力输出特性,驾驶过程顺畅自然。

制动力输出线性且易于掌控,与刹车踏板行程之间的比例设定得当。踏板本身的行程长度、回馈力度以及阻尼感均无可挑剔。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机械制动与动能回收之间的协同调校,过渡极为平顺,做到了几乎无感的衔接。

转向手感个人不太喜欢," 电子味 " 太浓,中低速下转向力度偏轻,即使切换至运动模式也未能提供显著的沉重感。好在高速行驶时转向阻尼感会明显增强,中心感也更清晰稳定。不过,整体转向风格偏向沉稳而非灵敏,这种设定固然对长途巡航的舒适性有所裨益,但对于习惯传统燃油车或运动型车转向反馈的用户而言,初次上手可能会觉得这种轻盈感有些 " 反直觉 ",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图源:电车通摄制  

不过,同车试驾的也有人在夸问界 M8 转向手感好,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如果比较在意这个,还是建议先去现场试驾看看。

运动模式下,悬架系统整体展现出相当柔韧的质感,对路面细碎颠簸和路面坑洼的吸收能力均较为出色。通过常见路面起伏或小型障碍时,悬架动作干净利落,几乎不存在多余的颤动或余震。

在非运动模式下,车辆通过较高减速带或连续颠簸路段时,车身会产生幅度较大、且无法迅速抑制的余震,影响行驶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将驾驶模式切换至运动模式后,悬架表现有了极为显著的改善。此时,阻尼力度增强,能更有效地控制住车身运动,上述车身大幅晃动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姿态恢复更迅速、更平稳。

需要指出的是,运动模式下路感会更清晰一些,乘坐舒适性相对其他模式有所牺牲。但综合考量 滤震效能与操控稳定性两方面表现,尤其是在单人驾驶或对动态响应要求更高的路况下,切换至运动模式是更为推荐的选择。这种模式差异恰恰提供了适应不同场景的灵活性。

结束试驾后,在门店蹲了半天,观察来往人流,发现确实有很多三口或四口之家来看车,具体用户画像上,销售给了我一个直观的数据:

问界每一款车的对应人群的年龄与年收入,恰好跟售价对等,比如问界 M8 售价 35 万起,其用户对应的就是 35 岁以上、年收入 35 万的人群,问界 M7 售价 25 万起,对应用户就是 25 岁以上,年收入 25 万的人群,以此类推。

  图源:电车通摄制  

与隔壁小米形成鲜明对比,小米更多是年轻情侣或是单纯对汽车感兴趣的人群,而问界的体验人群则是那种结婚多年情绪稳定的感觉,这种品牌基调也可以从现场的小孩哥身上体现出来,在华为门店的小孩哥小心翼翼,丝毫感受不到 " 家庭豪华大空间 " 的魅力,反而目光频繁被隔壁的小米汽车以及展台上的小米手机吸引,催促其父母过去小米那边看看。

看得出来小孩哥确实很急,于是我决定去采访一下他的父母。

交谈中得知,这个家庭恰恰就是问界 M8 最典型的那批潜在买家:夫妻俩 35 岁上下,四口之家,生活宽裕但花钱精打细算。这次换车,核心目标就是让一家老小出行更舒适、更安全。他们现在开的是一辆老款宝马 X3,对传统豪华品牌有一定认可度,但如今更看重实用性和前沿的科技感。

" 为什么看上了问界 M8?"

这位父亲坦言,四十万的预算选择不少,但 M8 有几个点让他很难拒绝,他如数家珍:"首先肯定是智驾,全系标配华为那个高阶 ADS。听说高速和城区导航辅助覆盖了快 90% 的路况,主动安全更是我选它的核心原因,像我这种经常跑长途又烦堵车的,能自己开可比单纯的加速快有吸引力多了。"

" 其次,5 米 2 的车长加上 3 米 1 的轴距,确保了即使是三排六座布局,全家人都能坐得舒展。第二排的零重力座椅被我老婆视为刚需,而投影仪配上前排的三联屏,则完美满足了孩子出行看动画片的期待。毕竟只有得到老婆孩子的认可,这车我才能买。"

图源:电车通摄制   

性价比也是关键因素,他笑称 M8 是 " 青春版 M9",尺寸和核心智驾配置看齐旗舰 M9,价格却实实在在便宜了十万以上!" 你看卖得最好的 Max+ 版本,大概 40 万,占了快八成销量,续航长配置全,真都挑不出毛病。"

说实话,在跟这位意向车主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他比销售更懂这辆车。

当然,选车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兜兜转转看了不少品牌,最纠结的主要是三款车:理想 L9 是头号对手," 十个看 M8 的,得有五个对比过 L9。" 他承认理想 L9 确实诱人,但试驾后发现,它的智驾能力,特别是遇到复杂路况时,处理起来不如华为 ADS 那么果断、有信心。而且增程器工作时的噪音相对明显一些,相比之下,M8 的车厢静谧性做得更好。

问界 M9 也曾考虑过," 预算咬咬牙也不是够不着,但仔细一想,多花那十多万,主要就为了空气悬架和更豪华的内饰?想想还是 M8 更务实,钱花在刀刃上。" 至于合资品牌宝马 X5 这些,机械素质确实不错,但在智能化体验上差距明显,宝马的品牌光环还在,但 " 油改电 " 的出身和需要额外高价选配的智驾功能,直接让他打消了念头。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 M8 在智能(智驾)、空间(舒适)、品牌(华为赋能)这个核心三角上做到了他心目中的极致均衡。

  图源:电车通摄制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车。谈到最后,他也坦诚地说出了一些让他犹豫的缺点和担忧:比如在品控细节上,车身某些缝隙,特别是后备厢连接处的做工,感觉不如德系车那么严谨,另外全车大部分都用了 Type-C 接口,老设备还得用转接头,有点麻烦。

本来还想问问其他,但看到旁边小孩哥对我不是很友善的眼光,只好作罢,转而采访其他意向车主,发现大家的观点都出奇一致,基本都是认为问界 M8 在智能、空间、品牌上做到了均衡,看来这就是问界 M8 的核心竞争力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问界爆火,从线下销售的情况来看,对其他界并不是好事。

随着 " 尚界 " 的加入,鸿蒙智行已扩展至五大品牌。然而,当前除问界外,其余在售品牌(如享界、智界)的销量表现远未达到同等热度。以享界为例,其首款车型 S9 月销仅站稳 4000 辆关口,而与奇瑞合作的智界,销量更是遭遇了显著下滑。

这种分化在华为智能生活馆的销售端体现得尤为直接。门店里,销售人员虽需兼顾所有鸿蒙智行品牌,但精力分配的天平明显倾斜,面对问界源源不断的客流和更高的成交概率,销售自然将主攻方向集中于此。相比之下,服务享界、智界客户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

  图源:电车通摄制  

一位销售向电车通透露,各 " 界 " 车型虽有独立的话术和考核指标,但销售提成的核心计算依据仍是车型售价。以问界旗舰 M9 为例,近 60 万的落地价能为直营店销售带来 1400-1600 元 / 辆的可观提成。在业绩压力下,销售倾向主推转化率高、单车提成丰厚的问界车型,几乎是必然选择。

然而,当销售话术反复强化问界优势、资源持续向其倾斜时,无形中构成了对其他 " 界 " 的挤压。这种内部的资源虹吸效应,在提升问界销量的同时,也加剧了其他品牌的市场开拓难度,可能会长期陷入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 的循环,鸿蒙智行引以为傲的 " 多界协同 " 模式恐将面临严峻考验,甚至可能动摇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平衡与信赖基础。

我们也特意询问了一线销售:热闹之下,你们最大的焦虑是什么?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最担忧的并非来自外部友商的竞争压力,而是源于鸿蒙智行内部扩张可能带来的 " 内卷 " ——随着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的车型越来越多,未来各 " 界 " 之间或将陷入同店销售,却又相互竞争的困境。

在华为对利润增长的要求下,鸿蒙智行必须推动更多车型搭载其技术方案。然而,合作主机厂在营销策略、定价体系、产线能力、技术整合度及交付保障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各家 OEM 都拥有各自的目标与考量时,鸿蒙智行协调全局、实现整体利润增长的难度陡增。

对如今的五界来说,就是处于 "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的尴尬境地。

另外,鸿蒙智行的高阶智驾能力是其当前重要的技术护城河。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尽管问界目前处于领先位置,但竞争对手正持续追赶,技术差距终将收窄。

与此同时,消费者购车行为日趋理性化。潜在买家在决策前往往会密集试驾多款竞品,这使得他们对单一品牌 " 高阶智驾 " 的新鲜感与光环效应逐渐消退。这类似于移动通信技术从 4G 向 5G 迭代的初期,用户会优先选择 5G 手机;而当 5G 成为普及标配后,其本身便不再是核心关注点。

同理,一旦高阶智驾功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行业普遍配置,其作为差异化卖点的吸引力将显著减弱,消费者关注点将回归基础体验。

这一点在现场调研中也得到印证。现场有用户向电车通表示,在广泛体验不同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后,发现主流厂商宣传的 " 高阶智驾 " 在当前的 L4 商业化落地前,本质上仍属于增强型 L2 系统的范畴,实际体验差异并不如宣传般显著,功能同质化趋势已经显现。

因此,即便问界当前凭借智驾优势销量领先,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技术红利窗口期过去、竞争加剧时,决定消费者选择的根本因素,终将回归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与价格上。问界若要在长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这些基础领域持续构筑坚实的壁垒。

此次问界 M8 的线下体验,让我们看到了问界火爆的原因,也看到了热闹背后的隐患。喧嚣与订单数字的背后,并非全是坦途。鸿蒙智行体系内部初现的 " 资源虹吸 " 与多品牌协同困境,揭示了生态扩张中难以避免的内耗风险。

问界的当下足够耀眼,但其未来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问界 suv 余承东 大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