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鹿鸣财经第 578 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95 后美股敲钟 "、"30 岁掌门赴美敲钟 "、"95 后创始人谈 AI 金融未来 "...
最近,国内很多财经媒体、自媒体访谈博主,都在报道一位 95 后创业者周凯,以及背后的华通金融成功赴美上市一事。
媒体措词 " 相似 ",多次提及周凯 " 穿着一身白色西装,一头白色短发 ",强化周凯 " 年轻有为 " 的形象,呈现他个人的差异化风格。
事实上,早在 2025 年 4 月 1 日,华通金融就以每股 4 美元的发行价,成功登陆美股,上市首日股票价格暴涨近 400% 至 19.85 美元,总市值约 9.57 亿美元。
直到近期(7 月 7 日),华通金融才在美国纳斯达克补办敲钟上市,不过此时市场已经大幅回落;敲钟这一天股价大跌 8.51%,截至目前华通金融股价为 5.1 美元,总市值 2.46 亿美元。
一边是年轻有为的创始人,一边是迅速在资本市场降温的上市公司;这企业,究竟价值几何?
一家 95 后掌舵的上市公司
这家由 95 后掌舵的华通金融,究竟做何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华通金融是一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控股公司,主要通过其香港子公司华通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和华通科技国际有限公司从事证券经纪和金融科技服务。
也就是说,华通金融既做传统券商业务,也做新兴金融业务。
传统业务方面,依托成立于 1989 年华通证券国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香港老牌综合证券经纪商,业务涵盖港股、美股经纪及保证金融资服务。
金融科技服务方面,依托于华通科技国际有限公司,去布局金融科技,推出 " 券商云 "SaaS 解决方案,服务中小券商数字化运营。
从时间线看,根据周凯在访谈中的描述,自称于 2018 年(23 岁时)在深圳离职创业。
2021 年,周凯完成了对华通证券国际的收购。值得一提的是,周凯多次在采访中表示:" 父辈提供了还不错的物质条件,让我拥有比常人更多的失败底气。"
收购华通证券国际后,周凯最初战略构想是想打造面向散户的大型互联网券商,明确提出 " 再造一个富途 " 的目标,试图复制头部互联网券商的 C 端业务模式。
然而,随着非法跨境展业整治行动的推进及互联网券商监管政策的收紧,这一行的合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于是,企业开始启动战略转型,也就是从传统券商向 " 券商云 " 服务的转型。
所谓的 " 券商云 ",就是为中小券商提供包括数字后台、中台、前台及清结算服务在内的全套 IT 系统,实现了从传统券商向 " 服务券商的券商 " 的转型。
转折点来到 2023 年,彼时 ChatGPT 引发 AI 技术浪潮后,华通金融也进一步调整战略方向,提出 " 服务 AI 的券商 " 概念。
资本运作方面,2023 年 12 月向 SEC 递交招股书,2025 年 1 月确定 IPO 定价区间(4-6 美元 / 股)。
2025 年 4 月 1 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代码 WTF.US),首日暴涨近 400%,募资 2500 万美。
不过,股价很快也跌下神坛。
2025 年 7 月 7 日补办敲钟仪式时,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这位 95 后高管时,企业的股价当天又大跌 8.51%;目前总市值 2.46 亿美元。
业绩层面,暗藏诸多玄机
回到业绩层面。
财报显示,2023 财年和 2024 财年(截至 3 月 31 日),华通证券营收分别为 574 万美元、1005.58 万美元,同比增长 75.2%,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 308 万美元、250 万美元;同比下降 19.0%。
营收结构来看,按照收入模式细分,企业收入包括经纪和佣金收入、利息收入、软件许可和相关支持服务收入以及本金交易和专有交易。
来源:招股书
其中最大的收入来源为经纪和佣金收入,从 2023 财年约 210 万美元增加至 2024 财年约 820 万美元,增加约 295.6%,占比迅速飙升到超 80% 以上;这主要由 WSI 证券经纪业务的费用和佣金组成。
也就是说,虽然标榜金融科技企业,但目前华通金融的业务,仍然以传统券商业务为主。
与此同时,业务能增长的这么快,背后也 " 暗藏玄机 "。
事实上,2024 财年经纪及佣金收入的暴增,主要依赖于一个单一的债券分销项目。该项目贡献了约 580 万美元的佣金收入,占当年经纪及佣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 70.7%。
这意味着企业整体营收增长的大部分是由这一个项目驱动,显示出对特定业务的极端依赖性。
简而言之,一个项目几乎支撑了公司整个业务的增长。
此外,这种依赖单一项目的风险,在公司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财报显示,2024 财年华通证券,其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 89.7%,而 2023 财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惊人的 97.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联方——新西兰公司 WGI(Wealth Guardian Investment Limited)。在 2023 财年,WGI 作为单一客户就贡献了公司 81.5% 的营收。
考虑到华通证券极度依赖少数大客户(尤其是关联方 WGI),不排除该项目产生的巨额佣金收入主要也来源于 WGI 等关联方或极少数大客户的可能性。
所以,客户集中度、业务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共同指向其财务数据存在粉饰的可能性。
不过,在招股书里,华通金融将自己归为 B2B 金融科技服务赛道,使命是通过技术赋能并重新定义证券经纪行业,而未来最大的想象空间则在于 AI。
总结下来,企业似乎一边在用基础业务 " 粉饰 " 自己的业绩,一边又用 AI 来提升自己的想象空间。
" 服务 AI 的券商 "
是炒作还是真有硬实力?
其实,周凯本人也在公开场合多次将 AI 定位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方向,极力强调其对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潜力。
他宣称 "AI 足以改变 90% 的行业,包括金融领域 ",认为 AI 的价值 " 远超公司现有业务 ",并提出了成为 " 服务 AI 的券商 " 这一宏大愿景。
展开具体构想,就包括允许 AI 自主开户、交易、融资,甚至训练出整合巴菲特等大师理念、" 始于用户但超越用户 " 的交易 AI。
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他进一步明确公司目标是成为 " 为 AI 提供经纪服务基础设施的先行者 ",并计划构建包含 AI 交易工具、"Trading WTF" 平台及 " 交易时光机 " 回测工具的生态系统。
但是现实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周凯一系列高调的前沿概念,与企业实际业务表现和技术披露,形成了显著反差。
业务落地上,企业仍在初级阶段。
目前华通金融当前已落地的 AI 应用,主要局限于客服、行业咨询、风控等辅助性场景;其核心宣传的 "AI 自主交易 " 功能尚未进入实质商业化阶段,且这些项目的推进,高度依赖未来监管政策的配合,本质上仍处于概念包装层面。
技术层面,业务则依赖外部合作。
最为明显的,目前搜索的公开信息,并未发现华通金融在 AI 领域拥有核心专利或关键自研技术的披露;其技术方案更多聚焦于应用层的功能设计。
周凯本人虽强调 " 科技金融的核心是对金融的理解 ",主张技术服务于业务效率,但对 AI 战略的具体技术实现路径和自研能力始终语焉不详。
其主打的券商云服务虽以 " 零 IT 门槛接入 "、" 低成本展业 " 为卖点,但其底层技术可复制性强,竞争门槛较低,更多依赖 AWS 的合作背书,而非自身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技术护城河存疑。
总结起来,一边是密集推出的前沿 AI 概念,一边是缺乏相匹配的核心技术支撑和商业化落地能力。
这种模式,倒是与 2018 年区块链泡沫中,部分企业通过绑定技术标签(如 " 区块链 + 金融 ")进行概念炒作的行为,有几分相似性。
小结
" 超额利润、AI 战略、95 后掌舵人 ...",一个个标签背后;华通金融实则外部依赖显著、自主壁垒模糊。
"AI+ 金融 " 确实有关注度,还也应该降降温了。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往期推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