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平台能够完善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生态,事关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化率先落地主动权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建立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协同机制,各方都能在协同中受益和实现自身创新诉求,提振各方参与积极性
文 | 米磊
中试平台向前端承接科研环节,向后端对接产业环节,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纽带,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中试平台尤其是共性技术公共服务中试平台(下称共性技术平台)还面临数量少、开放程度低、建设量级不足、专业服务能力不高、投入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难点,有待破解。未来,亟待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创新金融资源投入机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出台专项政策体系,推动我国中试加速跑。
以中试平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权
在科技强国建设征程中,中试平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其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另一方面,建设好中试平台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权的关键举措。
科技创新涵盖创新链(科研 1~3 级)、转化链(转化 4~6 级)和产业链(产业 7~9 级)三大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专门的研发平台支撑。其中中试平台主要功能是提供技术研发转化、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产品型式试验、产品性能测试、小批量试生产、仪器设备共享、设备应用验证等专业化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是弥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市场之间鸿沟的主要手段。
具体来看,中试平台在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缩短初创企业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和硬科技创业门槛,中试平台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大,初创企业建不起,且建设周期长,企业研发等不起,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成熟、专业的中试平台服务,能够大幅提升企业研发到产业化的效率;二是能够解决实验室技术的工艺稳定性、可靠性问题,推动创新成果顺利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在大规模生产之前,通过小批量生产在特定应用场景验证,能够准确洞悉用户和市场的真正需求,提高产业创新的成功率。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中试平台成为填补科研与产业鸿沟、缝合创新链和产业链缝隙的关键纽带和中间桥梁。
更重要的是,中试平台能够完善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生态,事关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化率先落地主动权。
当前,光子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正加速孕育,率先推动这些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转化为新领域新赛道,形成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强国之间竞争的焦点。
这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面临高投入、高风险特征,中试环节通过 " 小步快跑 " 的验证模式,可大幅降低产业化试错成本,例如通过中试平台的工艺放大、性能验证和小批量试生产,可以解决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原理到工业级应用的工艺稳定性、可靠性等问题,确保技术可规模化生产。
此外,通过中试环节形成的技术规范和工艺标准,可成为未来产业的 " 准入门槛 "。例如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中试平台对算力、功耗等指标的测试标准,可能演变为行业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权。
总体来看,中试平台能够加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新技术率先完成产业化落地,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领跑。
五方面制约中试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中试平台面临平台数量少、开放程度低、建设量级不足、专业服务能力不强、投入机制不健全等痛点,制约中试平台在推动科研走向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效能。
平台数量少。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需求侧的驱动下,我国中试平台建设正在提速。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数量已超过 2400 个。但从中试平台供给和创新需求对比来看,现有平台数量难以满足需求。
平台开放程度低。我国现有的中试平台,建设主体主要包括高校院所、产业龙头、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其中,高校院所和产业龙头是主力军。高校院所、产业龙头主导建设的中试平台,或出于体制机制,或由于产能和安全考虑,主要是本单位自用。初创企业对共性技术平台需求迫切,但没有资金实力去购买设备和搭建平台,市场化主体建设的量产代工厂,难以为初创企业安排小批量中试订单。
专业服务能力不强。中试平台建设除了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之外,高水平工艺人才、成熟工艺包等是提升中试效率,提高产品稳定性、可靠性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炼。我国共性技术平台起步较晚,高水平工艺人才培养滞后,成熟工艺包开发能力不足,是制约中试平台服务能力水平的短板。
平台建设量级不足。我国共性技术平台多由地方政府部署建设,投入相对较小,且存在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现象,亟待集中有限资源打造面向全行业、全国性的一流平台,为共性技术攻关提供强大支撑。
投入机制不健全。共性技术平台具有半公益半市场属性,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市场化主体参与意愿不强,有待形成 " 政、产、学、研、用 " 底层协同生态和共享机制。
推动中试加速跑
中试平台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多措并举推动中试加速跑。
加大资源投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已进入关键阶段,决胜周期为 10~15 年。建议将中试平台放在同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同等重要的级别,加大资源投入。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共性技术平台牵头组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参与共性技术攻关。
创新金融资源投入机制。立足共性技术平台半公益半市场属性,探索国家 + 地方 + 社会共同投入机制。建议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国家财政、地方政府、产业龙头、行业机构和初创企业各方资金,加快在特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共性技术平台。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需要政府、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产业龙头和初创企业多方参与,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集科研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先进产线为一体的融合创新生态,因此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立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协同机制,各方都能在协同中受益和实现自身创新诉求,提振各方参与积极性。
扶持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发展。立足初创型科技企业对于中试平台的迫切需求,支持和扶持一批由市场化主体发起设立、面向全行业开放共享的专业化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优质共性技术平台上市发展,借资本市场力量做大做强。
出台专项政策体系。建议参照科研平台和产业平台建设的政策体系,出台专门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政策,围绕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用地、设备采购、高水平人才引育等各环节,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进出口支持、国际合作和政策补贴等多方面,扶持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与运维。
(作者为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刊于《瞭望》2025 年第 28 期
视频推荐
监制|潘燕
编辑|董 翔
核校|谈思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