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常规该这样做,并不等于一成不变。
一头灰白的半长发,穿着休闲西装背着帆布袋脚步匆匆……在"设计上海"喧嚣的人潮中,你能很容易一眼锁定建筑师张启民。
张启民是奥雷·舍人事务所的合伙人,过去20年时间里,他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奥雷·舍人合作,密切参与了事务所设计的建筑,包括泰国第一高楼"像素大厦"、北京嘉德艺术中心、Tencent Helix(腾讯全球总部)、画境之城(京东深圳总部)等多个地标建筑。
造型先锋,这是外界对于奥雷·舍人建筑的标签。张启民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强调,一座建筑的诞生更多是为功能和叙事服务。
腾讯全球总部 Tencent Helix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生长于文化环境糅杂的澳门,在哈佛大学学习,又在波士顿和纽约研学建筑和实践,至今在北京住了20年,张启民踏足每一座新城市,接触新项目前,都不会急着下定义。
在此次"设计上海"中,他分享的案例中兴通讯总部"深圳潮",便是想象力的化身,波浪贯穿整栋建筑,与红树林海岸线融为一体。
这是奥雷·舍人事务所的风格,定义随时在变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在典型中找到新的出路,发挥建筑师特有的空间想象力。
画境之城 Scenic City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以这样开放的心态,他们打造了我们熟悉的那些地标,成为为数不多的扎根中国的西方背景建筑事务所,从而将设计力辐射到全球。
在张启民看来,每一座建筑都能成为集体记忆的容器——设计伊始的灵感来源于脚下的土地和语境,最终建成的事物又被赋予新的想象,继续传承。
以下内容来自张启民自述:
"常规"
能不能有些不同?
我2005年来到北京,现在在北京待了20年。我在澳门出生,主要的家人都在澳门,一些亲戚在香港,所以对这两个地方比较熟悉。
在美国读书工作,一回来就回到北京。有些命运感的是,我们过去这几年在大湾区有很多项目,所以我多了很多去广东的机会,对南方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
我和奥雷·舍人的合作也不知不觉超过20年了。最早我们在OMA就有合作,他是我的老大哥。他在北京也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大楼这个项目他是重要的负责人,我也参与了其中。
奥雷·舍人,Photo by Felix Gruenschloss
我们的北京办公室还在央视大楼附近,从窗外能俯看到三环和整个CBD,这是我们全球最大的工作室,其他的工作室分布在伦敦、香港、柏林等等,我们在继续保持多元化、国际化。
同事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奥雷虽然是个德国人,但他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和亚洲文化,在全球很多地方都长期住过。我是华人,在美国学的建筑,也在欧洲学习过,对国内和东南亚都有很多了解,我们两个人的见解会有一些互补的地方。
张启民在2025"设计上海"演讲 ©设计上海
在新加坡我们做过一个项目The Interlace,原本业主的要求是设计12栋垂直的高楼,加上大面积的绿色公园。
但这样似乎在重复一种典型的生活状态,每个人住在自己的公寓里,大楼入口各自分开,建筑之间没有互动和活力。
于是我们把它设计成一个连续的空间体系,31个方块错落堆叠,建筑之间搭出了8个开放式中庭天井,还有大大小小的空中花园和露台。居住在这里,你能享受很多不同的生活场景。
翠城新景 The Interlace by OMA / Ole Scheeren
photo by Iwan Baan
这就是我们的方式:依照常规来说是该这样做,但我们能不能描绘出不一样的状态。
中兴通讯位于深圳的总部大楼也是这样,建筑名为"深圳潮"。
在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因素后,我们把整栋建筑悬空提高,刚好高过旁边红树林的树冠,令室内人们的视野可以越过树林看到大海。
深圳潮 Shenzhen Wave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同时,这栋建筑和红树林、深圳湾以及整座城市在空间意义上有了连接,打开了100%的通透性。
步行从城市走到海边,不会被这座楼阻挡,浪潮的形状也会让人有艺术上更抽象的联想,同时也打造了一个有力的、贯穿整个总部的互动空间。
建筑造型如何
来自与城市的关系
上海的城市气质,又是完全另一种感觉。
从建筑方面来讲,上海是一个发展了那么多年的现代化大都市,它的建筑有着相当高的成熟度。
举例来说,我经常留意到上海建筑的细节,无论是大楼还是小型建筑,都能看到很多很精致的空间打造。
走到它们身边,你会感觉到建筑和街道、和人的呼应,这种人性尺度,是上海的一大特点。
我们最近在杨浦打造的双塔项目"云际尚浦",和我们其他一些国内外的项目相比,整体造型上会比较简洁。我们觉得它非常重要,会赋予这片区域新的形象。
云际尚浦 The Axiom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Photo by Jerry Yin
现在大家能看到完整的大楼线条是很简洁的,两个巨大的、有雕塑感的空中平台,给予打开这栋建筑的力量感。
大部分的办公楼的核心筒都是位于中间,围绕着核心筒安排办公空间。这组双子塔不同,背靠背的外置核心筒,最大程度打开了大开间的灵活性,实现超高空间使用率,也变成建筑的亮点。
云际尚浦 The Axiom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Photo by Iwan Baan
它的裙楼被称为"文化之门",让双子楼和周围的绿地、城市景观紧密相连,有宽敞的公共屋顶露台和媒体幕墙,通向多功能剧院等文化活动空间,打破办公区域与公共空间的界限。
我们有时会这么分类:外滩万国建筑群代表着上海建筑和城市的1.0时代,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是2.0,那么在杨浦这种类型的建筑和城市理念就可以想象成3.0时代。
从建筑造型上说,大家会觉得奥雷·舍人的建筑好像造型会特别先锋,比如泰国的"像素大厦"大京都大厦(MahaNakhon)。事实上,我们并不觉得非常有表现力的建筑造型是我们唯一和必然的追求。
大京都大厦 MahaNakhon
by Buro Ole Scheeren Group through HLS
Photo by Srirath Somsawat W
对我们来说,特定的建筑外观、造型总是有其缘由——并非只是为了追求特殊,更源于一种能让建筑设计超越普通标准、实现更多价值的初衷。MahaNakhon的"像素"将人性化尺度引入了高层建筑,云际尚浦的"天空露台"则提供了共享空间,同时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如果将我们在深圳、三亚的项目和北京的项目比较,就能明显看见建筑表达的不同。
它们所处城市不同,甚至气候也有很大差别,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属性不一样——大厂总部、度假酒店和艺术馆,当然会有不同的建筑气质,就和不同身份的人一样。
集体记忆的容器
承载几代人的情感
中国很大,我们到过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氛围和文化历史,有各自的审美要求。
比如刚刚提到的深圳,它一直在生长、变化,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总能找到新的路径,去探索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在建筑设计方面就有很多元的潜力。
那如果放在北京,我们就要面临另一种课题。
比如位于王府井的嘉德艺术中心,这是我们事务所相当重要的一个项目。它在紫禁城附近,紧邻王府井商业街和五四大街。
嘉德艺术中心 Guardian Art Center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Photo by Iwan Baan
我们需要用更尊重城市肌理的、不过于夸张的方式,又要融入足够丰富的现代创意。
我们把《富春山居图》通过像素化处理,变成漂亮的玻璃细节,圆形透镜嵌入玄武岩中,室内提供了采光,晚上灯光也很漂亮。
上方的玻璃墙借用了青砖的在地元素,构成璞瑄酒店的外立面。
建筑可以是集体记忆的容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富春山居图》、青砖这些是关于北京的记忆,是一座城市的归属感,我们希望通过抽象手法把这些记忆传译。
最近我们在宜宾,为五粮液设计了一个新的项目叫"东方酒谷",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形建筑,除了办公楼还有博物馆、体验区和酒店。
五粮·东方酒谷 Wuliang Interstice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那是一处在岷江边的峡谷地形,几乎完全野生的环境。场地内还有一座旧州塔,是梁思成、林徽因老师亲自去勘察过的古塔。
建筑和白酒发生关系,其中有好多故事可以讲。
比如酒谷中会有一栋我们设计的新建筑"重碧楼",出自杜甫酷爱的重碧酒。杜甫途经宜宾时喝了这个酒,写下过一首《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这也是一种集体记忆。
当酒店不只是酒店
用建筑讲述故事
我们做过很多酒店项目,奥雷和我经常会提到一个理论,就是"家"和酒店的区别——家更稳定,酒店更多元。
当你出门旅行,你不希望每个酒店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另一方面还是关于需求,有人为了出差,有人为了度假,有住一个星期的有住一个月的,喜欢安静或者喜欢热闹……
种种不同的多元需求,会转化成业主方给我们的任务:你们能不能把这两种功能结合在一个空间里?这个空间能不能腾出来做些别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挑战一些酒店业中经典的传统,事实上很多客户都会接受,最后甚至变成酒店的亮点。
有些酒店品牌是很有弹性的,虽然用着同一个名字,但追求在不同地方、不同地理环境中都不一样,提取在地性元素,创造新的想法,让酒店本身变成目的地。
我们在菲律宾宿务打造的ABACA度假酒店,不仅是对在地性元素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立体诠释,更是一场以自然为灵感的诗意探索。
ABACA Resort Mactan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酒店通过亲密尺度的空间将人们带向海边,通过营造的"探索感"叙事、"小尺度"空间美学与变幻的"光影诗篇",实现从陆地到水畔的优雅过渡,让建筑与自然展开一场静谧对话。
在三亚,我们有一个"新地平线"项目,英迪格和丽晶两家酒店叠放在一起,类似的体量只是位置不同,和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也不一样。
新地平线 Sanya Horizons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三亚的环境优美、简单,基本上就是海和山构成的景观,地平线是核心元素。
我们在设计中就试图创造不同高度、不同题材的地平线,比如架空长达153米的无边水景和泳池和等等。
在中间部分,我们留了一个六层楼高的"海棠之窗",它是一个多功能的户外平台,能看到东边的海景和西边的落日。我们的设想里可能以后节日这里能做灯光秀,在"窗"中发生各种不一样的故事。
新地平线 Sanya Horizons by Ole Scheeren
©Buro OS
奥雷两年前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做过一次回顾展,名为"赋空间予生命",解释了建筑怎样为使用者创造空间,以及叙事体验如何塑造我们的设计方式。
人是一种会说故事的生物,每代人都能从上一代的故事中获得认知,构成集体记忆,建筑也是如此。
我很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把这个展览带到中国来,告诉大家我们希望通过建筑讲述很多不一样的故事,你能在空间里体验到什么。
文、编辑/Cardi C
图片来自Ole Scheeren、设计上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外滩TheBund
/ /
金星 / / /
/陈逸飞 /
/ / /
/ / / 戴佩妮
面出薰/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星巴克创始人 /
/
/ /大阪世博
麻布台之丘 /
/ /中国证券博物馆
静安里·唐宅 / /
/ /
/ /
/ /
/
/
/
上海重奢商业洗牌 /
/ 茑屋书店关店潮
/ 茅台冰淇淋闭店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