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 - 木尧
字数:4088,阅读时间:约 12 分钟
编者按:17 世纪初的东亚大陆,万历朝鲜战争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一场决定日本命运的权力博弈——关原之战(1600 年)正悄然改写东亚政治版图。朝鲜王朝的文人姜士俊、余进德在战乱中被掳至日本,历经数年羁押后归国,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详尽的供述,记录了丰臣秀吉死后日本权臣倾轧、德川家康崛起及关原之战前后的复杂局势。这份带着异域观察视角的文献,不仅是东亚跨文化交流的珍贵证词,更在宏观历史叙事之外,勾勒出一幅权力更迭期的微观图景。
冷研曾在日本战国历史的另类视角:关原之战前,朝鲜史料中的丰臣政权内部博弈》,进行过介绍分析,本文以这份供述为核心史料,结合中日韩三方文献,试图还原 16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东亚变局的深层逻辑,解析关原之战如何成为日本 " 战国时代 " 的终结点与东亚 " 后秀吉时代 " 秩序重组的起点。
一、天殃与人事:丰臣政权崩解的双重隐喻
(一)" 丙申地震 " 的象征性书写
姜士俊开篇即提及 " 自丙申(1596 年),天殃頻及,地震太甚,公私家舍,無數破頹 ",这场被称为 " 庆长地震 " 的天灾,震中位于大阪湾周边,丰臣氏的统治核心区域遭受重创。在儒家天命观影响下,朝鲜文人将地震视为 " 天殃 ",暗合 " 天人感应 " 思想——自然界的异常被解读为政权合法性动摇的征兆。
巧合的是,1596 年正是丰臣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前一年,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因秀吉病笃草草收场,日本远征军狼狈撤回;此后两年,秀吉本人病逝,留下年仅 5 岁的幼子丰臣秀頼和派系林立的辅政集团。地震摧毁的不仅是物理建筑,更在心理层面瓦解了丰臣政权的神圣性,为后续权力斗争埋下舆论伏笔。
(二)托孤体制的结构性缺陷
1598 年 8 月 18 日秀吉病逝,临终前构建的权力架构暴露出致命矛盾。据供述,秀吉对 " 三奉行 "(石田三成、增田长盛、长束正家)强调 " 輔佐弱兒秀頼 ",对 " 五大老 " 之首德川家康委以 " 關東、北三十三州鎮服 " 之责,对毛利辉元则期许 " 關西、南三十餘州爲首 "。
这一体制看似平衡东西势力,实则埋下分裂隐患:五大老(外样大名)与五奉行(近臣官僚)的权力边界模糊,家康的关东霸权与辉元的西国领袖地位形成地理对峙,而三奉行作为秀吉的 " 嬖奴 ",缺乏足够威望驾驭诸侯。
正如朝鲜文人观察到的 " 上下離心 ",丰臣政权的崩溃始于权力分配的 " 二元结构 " ——军事封建主与中央官僚的对立,最终演变为家康集团与三成集团的正面冲突。
二、权力博弈的激化:从放逐政敌到军事对峙
(一)派系倾轧与家康的崛起策略
秀吉死后仅三个月,丁酉年(1599 年)冬,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武断派大名便以 " 石田三成在秀吉生時薄己 " 为由,放逐三成为首的文治派至江州佐和山城。这一事件被供述视为 " 阿附家康 " 的政治投机,反映出武断派对文治派长期压制的不满。
家康巧妙利用这一矛盾,次年(己亥,1600 年)夏驱逐秀頼乳父蒔田长定,入驻伏见城,继而以 " 問安秀頼 " 为名进入大阪城,完成对丰臣核心权力空间的渗透。朝鲜文人敏锐注意到 " 專擅軍國庶事 " 的细节,揭示家康通过控制幼主居所,将自己包装为 " 守护者 ",实则架空丰臣政权中枢。
(二)上杉景胜的反叛与东西军的形成
东北大名上杉景胜的 " 不附之意 " 成为关原之战的直接导火索。作为 " 五大老 " 中唯一未参与放逐三成的势力,景胜对家康的专权早存戒心,其领地越后(今新潟县)与家康的关东领地接壤,构成地缘威胁。
庚子年(1600 年)九月,家康亲率 5 万大军征讨景胜,却在能登地区 " 七戰五敗 ",陷入胶着。这一战况被供述为 " 家康之所大憂 ",实则暴露东军并非铁板一块——景胜联合周边六七位 " 賊酋 ",形成反家康同盟,迫使家康分兵应对,为西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石田三成抓住战机,以 " 惡家康負秀吉 " 为号召,劝说毛利辉元 " 乘虛入城 ",联合宇喜多秀家、岛津义弘等西国大名,组成约 8 万人的西军。供述中详细记录了西军的三路部署:
中路石田三成亲率 4.5 万兵屯驻大恒城,右路长束正家等 4.3 万兵攻略伊势,左路大田刑部卿 7 千兵牵制越后。这一战略试图从南北两翼包抄家康,但其致命弱点在于辉元作为名义领袖 " 溫柔 " 寡断,导致西军协同效率低下,为后续溃败埋下隐患。
三、关原决胜:反间计、阵前倒戈与战后清算
(一)黑田长政的反间计与小早川秀秋的倒戈
关原之战的转折点在于东军将领黑田长政(甲裴守)对西军内部矛盾的精准利用。供述提到,辉元的女婿小早川秀秋(筑前州中納言)与从弟吉川广家(雲州侍從)" 內有不肯附輝元之意 ",黑田通过 " 潛言家康 ",承诺战后加封领地,诱使秀秋约定 " 陽爲三路先鋒,而反衝關原 "。
1600 年 10 月 21 日(阴历九月十四),秀秋率 1.5 万军队在松尾山观望,待东军苦战时突然倒戈,炮击西军主力宇喜多秀家部,引发连锁溃败。这一事件被供述为 " 日夜連戰,關原三路之兵,大敗退北 ",实则暴露西军内部的派系裂痕——秀秋作为丰臣家养子,对辉元的忠诚本就脆弱,加上家康的利益诱惑,成为压垮西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战后清算与权力结构重组
关原之战后,家康展开血腥清算:增田长盛等十余名文治派重臣被 " 脅令刳腹 ",石田三成、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被枭首示众。对毛利辉元,家康采取 " 攻心为上 " 策略,先以 " 愛妾及子秀就爲質 " 迫其投降,再剥夺 8 州领地中的 6 州,仅留周防、长门两国,强令其剃发为僧。
这一处理方式看似宽大,实则彻底瓦解西国最大势力,确立 " 外样大名 "(原西军诸侯)与 " 谱代大名 "(家康直属家臣)的等级秩序。供述中 " 景勝兵勢大熾 "" 島津不肯講和 " 的记载,暗示仍有残余势力抵抗,但家康通过分封亲信、削弱敌对大名领地(如毛利氏领地从 120 万石骤降至 36 万石),已奠定江户幕府的统治基础。
四、东亚秩序的重构:从 " 入唐 " 威胁到通商求和
(一)岛津氏的 " 声言入唐 " 与朝鲜的安全焦虑
关原之战后,萨摩岛主岛津义弘(辉元之党)的动向引发朝鲜高度关注。供述提到 " 島津治兵船七十餘隻,聲言入唐 ",表面是备战攻明,实则是岛津氏在领地缩减后(从萨摩、大隅、日向三国减至萨摩一州),试图通过海上贸易恢复实力。
但在经历壬辰战争(1592-1598)的创伤后,朝鲜对日本的任何军事动向都极为敏感,将 " 入唐 " 解读为 " 假稱 ",认为岛津 " 方與家康相持待變 ",可能借对外扩张缓解内部矛盾。这种安全焦虑直接影响了朝鲜对后续和谈的态度——既渴望归还被掳百姓,又警惕日本的 " 背恩忘德 "。
(二)对马岛主平义智的和谈斡旋与利益交换
作为壬辰战争的 " 罪魁祸首 ",对马岛主平义智在战后主动充当日朝和谈中介,反映出家康政权的务实转向。供述揭示,义智曾 " 詳言我國虛實 ",向秀吉提供朝鲜情报,如今却以 " 歸送被擄人 " 为筹码,试图换取 " 交隣通商 "。
1601 年(庚子年),义智提出分阶段和谈:先送南忠元、郑昌世等 " 青山太守 " 级官员试探朝鲜态度,待 " 定和 " 后再归还全部被掳人员。这一策略暗含家康的双重目的:对内,通过外交成就巩固霸权;对外,以贸易替代武力,获取朝鲜的粮食、手工业品(如朝鲜绢、药材),缓解关原战后的经济压力。
然而,朝鲜对义智的 " 背恩忘德 " 记忆犹新,被掳文人直言 " 我朝必不許矣 "。这种抵触情绪迫使日本调整策略,最终在 1607 年以 " 通信使 " 形式建立官方往来,放弃 " 割地 " 诉求,承认朝鲜的对等地位。供述中 " 今則不顧割地,只欲通商 " 的记载,标志着日本从秀吉时代的扩张主义转向家康时代的务实外交,东亚国际秩序由此前的 " 战争对抗 " 进入 " 和平通商 " 阶段。
五、被掳者视角的史料价值与历史书写的多元性
(一)微观叙事对宏观历史的补白
姜士俊等人的供述,在以下三方面补充了传统史料的不足:
1. 细节考证:如秀吉临终遗言的具体内容、关原之战前东西军的兵力部署(西军中路 4.5 万、右路 4.3 万、左路 7 千,东军 8 万),与日本《关原军记》记载基本吻合,印证了供述的可信度。
2. 心理认知:朝鲜文人对 " 天殃 " 的解读、对家康 " 專擅 " 的警惕,展现了周边政权对日本权力更迭的主观认知,这种 " 他者视角 " 比日本史料更直接地反映了东亚国际体系的动态。
3. 和谈细节:义智与朝鲜被掳者的对话,揭示了日朝交涉中 " 人质交换 "" 通商诉求 " 等微观谈判过程,弥补了官方文书中对民间层面的忽视。
(二)历史书写中的 " 层累建构 "
供述末尾的批注 " 姜士俊等之招,雖不可盡信,而從後逃還人之所招,大槪一樣 ",体现了朝鲜官方对史料的审慎态度。
事实上,部分记载存在误差,如 " 家康之孽子三河守者,亦背其父 "(德川秀忠因上杉景胜牵制未能及时会师关原,并非背叛),但这种 " 错误 " 恰是历史记忆层累建构的体现——被掳者通过道听途说、结合自身立场,将复杂的权力斗争简化为 " 忠奸对立 ",为朝鲜王朝构建 " 正义抗倭 " 的国家叙事提供了素材。
结语:关原之战与东亚 " 后战国时代 " 的开端
关原之战不仅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更是东亚国际秩序重组的起点。从朝鲜被掳文人的供述中,我们看到三种历史逻辑的交织:
1. 日本内部:德川家康通过军事胜利与政治权谋,将丰臣政权的 " 多元共治 " 转化为江户幕府的 " 寡头统治 ",开创了延续 265 年的幕藩体制。
2. 东亚国际关系:秀吉时代的扩张主义随西军溃败而终结,家康政权以 " 通商 " 替代 " 征服 ",推动日朝从敌对走向有限合作,为 17 世纪东亚的 " 小冰河期 "(气候变冷导致农业减产)提供了经济互补的可能。
3. 文化认知层面:朝鲜通过被掳者的证词,构建了对日本的 " 分裂认知 " ——既警惕其军事威胁,又不得不承认其新政权的合法性,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影响了此后朝鲜 " 尊明攘夷 " 与 " 事大主义 " 的双重外交策略。
当我们透过姜士俊、余进德的眼睛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会发现宏观的 " 改朝换代 " 背后,是无数个体的苦难与观察,是权力博弈中每一个微小决策对历史走向的微妙影响。这些被掳文人的供述,如同一块棱镜,折射出 17 世纪初东亚变局的复杂光谱,让我们得以在宏大叙事之外,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与细节的力量。
参考资料:
《败者的关原之战》
《丰臣西军与关原之战》
《图说关原之战》《日本军鉴:关原之战》《朝鲜宣祖实录》《乱中杂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