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却以约占全国 1% 的水资源,养育占全国 7.2% 的人口,灌溉约占全国 5% 的耕地,生产约占全国 8% 的粮食,支撑起占全国 7% 以上的经济总量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自 2013 年 11 月 15 日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 110 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4000 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
◆ 从凭经验供水到智慧精准供水,位山灌区建成 " 天空地水工 " 感知体系,构建起灌区庞大的信息 " 数据库 ",为供水计划制订、配水精准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亩均可节水近 30 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 10 万亩,在节水的同时,亩产比其他同类型灌区高 20%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守勇 高天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台儿庄泵站(2024 年 6 月摄) 李新强摄
作为我国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却以约占全国 1% 的水资源,养育占全国 7.2% 的人口,灌溉约占全国 5% 的耕地,生产约占全国 8% 的粮食,支撑起占全国 7% 以上的经济总量。
引调水成为山东 " 解渴 " 的关键。近年来,山东以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健全现代水网调度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水网运行调度中心,率先建成并试运行省级骨干水网运行调度数字化平台,在调水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河湖水资源统一调度、调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组成部分,山东的引调水工程缓解了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海平原东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国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注入强劲 " 水动能 "。
工程攻坚:千里水脉穿山越岭的技术突围
在京杭大运河与韩庄运河交汇的枣庄市,坐落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一级泵站——台儿庄泵站。泵房内,一排大型水泵机组有序运行,发出持续而低沉的嗡鸣。控制室里,工作人员紧盯屏幕,上面显示着实时的水位、流量和机组状态等数据。
引调水过程看似顺畅,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显著的地势差挑战。山东调水线路中的最高点比起点高约 40 米,相当于 13 层楼的高度,为克服这一难题,南水北调东线建设了 13 级泵站,台儿庄泵站便是调水流程的关键起点,其作用是将水提升约 3 米,实现 " 水往高处流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自 2013 年 11 月 15 日通水以来,累计调水超 110 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4000 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畅通南北经济走廊的 " 黄金水道 "。
在胶东半岛,引黄济青工程宋庄泵站演绎着 " 一渠活水润万家 " 的故事。建成运行以来,这座 " 零事故 " 泵站累计向青岛、烟台等缺水城市输送黄河水 90.37 亿立方米,最大流量提升至 38 立方米 / 秒,有效缓解受水区用水短缺,保障胶东地区用水安全。
山东调水工程的背后是一次次的技术攻坚。在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工程机组大修期间,团队克服了空间狭窄限制、大型部件吊装等困难,创新操作工法,全方位高标准确保了检修质量,并于 2024 年 11 月大修完成并投入新年度调水工作;在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项目建设时期,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团队在输水隧道施工中创新应用盾构穿越工艺,确保长距离地下隧洞的施工精度与安全性,为构建自南至北、由东向西的 "T" 字形输水动脉奠定了基础。
" 聚力建设水网主骨架、打通大动脉,山东相继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以及大中型灌区等调水工程 120 余项,总长度突破 7100 公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崔培学介绍。
生态守护:一渠碧水映照黄河流域的绿色蝶变
调水工程不仅输送水源,更承载着复苏生态的使命。
在泰安市东平县,戴村坝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汶河上。它不仅是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成为生态调水的重要节点。通过科学调度,来自大汶河的雨洪水和南水北调的长江水被有序引入湖区。
引调之水不仅要 " 够用 ",更要 " 用好 "。山东通过 71 处重点断面实时水量监测、动态调整生态补水方案,确保河流 " 呼吸 " 顺畅。如今,戴村坝断面水流潺潺,绿树环绕,沿河滩地整治后发展林下经济 1110 亩、生态农业 1860 亩,肥城黄金沙滩与千年明石桥相映成趣,并且连续 4 年实现不断流。
类似故事在山东不断上演:东平湖通过生态清淤、增殖放流,重现 " 水清鱼跃 " 盛景;南四湖退渔还湿 3.2 万亩,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年生态效益超 50 亿元…… " 一江清水向东流 " 正逐渐成为调水工程的亮丽名片。
聚力 " 调水+生态环保 ",山东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治理,让河湖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山东省水利厅调水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张立同介绍,全省 25 条省级调度河流、18 条市级重点河流被纳入统一管理网络,重点河湖生态得到有效保障,北胶莱河等 12 条河流的水资源调度方案相继落地,沂河、弥河等骨干河道通过生态补水重现生机,形成 " 一河一策、全域联动 " 的治理格局。
截至 2025 年 6 月,山东省累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 500 公里以上,建成 48 条(段)省级美丽幸福河湖,覆盖全省 16 市,形成 " 一市一亮点、一河一景观 " 的治理格局。通过防洪能力提升、生态修复、景观塑造等综合措施,显著改善乡村水环境与宜居水平。
民生温度: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幸福接力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岛曾严重缺水,市民有时得提着桶和壶排队打水。" 青岛棘洪滩水库管理站原主任于军回忆道,这一困境随着胶东调水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相继建成通水而成为历史。自此,包括青岛在内的胶东半岛城市群告别了用水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在 2014~2017 年度胶东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工程连续 829 天向胶东地区提供了 28.26 亿立方米水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副主任谷峪介绍,胶东调水工程建成通水 36 年来,累计调引长江水、黄河水超 136 亿立方米,累计配水 97 亿立方米,解决了沿线高氟地区 85 万群众饮用水困难,成为保障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的生命线。
引调水的效益,在齐鲁大地的乡村同样看得见、摸得着。在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当地村民李建国拧开自家院中的水龙头,汩汩清水缓缓流出。" 以前喝的是苦咸水,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长江水!水压大、出水猛,洗澡不再用水泵,更不用担心随时停水。"
近年来,山东持续打通输水 " 大动脉 ",织密入户 " 毛细血管 "。纵横交错的引调水工程,不断滋养着城市乡村、沃野良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筑牢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2024 年,山东省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达 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9.6%,12 个受水市实现 " 双水源 " 保障,实现城乡供水 " 同源、同网、同质 "。
在齐鲁大地的广袤田野上,引调水工程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骨干工程构建的现代水网,黄河水、长江水得以跨越地域限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曾经缺水的农业主产区。
在德州市武城县武城镇孔庄村的农田里,玉米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在田间忙碌。与往年不同,今年浇灌农田的是千里之外的长江水。" 我们首次使用南水北调的长江水对 3 万余亩农田进行灌溉,进一步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武城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刘宝新说。
位于滨州市博兴县的胶东调水工程打渔张泵站是胶东调水工程的渠首,汩汩黄河水正沿着输水渠道,流入下游沿线乡镇。当地加强引调水工程与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衔接,推广节水灌溉方式,灌溉效率显著提升。
为了满足当地夏种需求,今年 6 月初,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启动农业灌溉调水,每天调引黄河水约 12 万立方米,保障周边农田灌溉用水需求。" 关键时刻靠得住,日常用水有保障,农田喝饱了水,不愁来年丰收。" 博兴县曹王镇种粮大户晋立波说。
智慧赋能:数字孪生技术让江河 " 耳聪目明 "
汇聚省级水网 76 个断面、54 个引黄口门、30 个泵站、177 个闸阀站等的实时监测数据和 3000 多路视频监控,多维度采集整合基础数据、监控预警信息 700 多万条……在山东省水网运行调度中心,巨型屏幕跳动的数字勾勒出水网的实时脉动。
目前,山东省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工程先行先试,除胶东调水、南水北调等骨干调水工程外,还在推进灌区、流域、水库等不同类型数字孪生项目建设 30 余项,其中 12 项被水利部列为先行先试试点,为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提供技术支撑。
位山灌区是黄河第二大灌区,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灌区。今年春灌期间,为确保 500 多万亩农作物开春后能及时喝上黄河水,灌区提前启动蓄水工作。
" 现在整个灌区都‘装’进了‘智慧大脑’里,可实现‘一图尽览、全局掌控’,灌溉效率大幅提升。" 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信息化科副科长梁以昌轻点鼠标操作数字孪生系统,三干渠的黄河水按照指令输送,调水、配水、输水。
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玉广介绍,从凭经验供水到智慧精准供水,位山灌区建成 " 天空地水工 " 感知体系,构建起灌区庞大的信息 " 数据库 ",为供水计划制订、配水精准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亩均可节水近 30 立方米,扩大灌溉面积 10 万亩,在节水的同时,亩产比其他同类型灌区高 20%。
山东以数字之力,让江河调度更智能、水资源配置更高效,聚焦 " 数字强水 ",聚力打造 " 智水齐鲁 " 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实现数据实时监控、工程联合调度、旱涝风险防范,为水利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技术支撑。
从穿山越岭的工程攻坚,到河湖重现生机的生态答卷;从千万群众告别用水难题的民生改善,到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精准调度,山东不断优化利用引调之水,滋养了齐鲁大地的经济脉动,更复苏了河流湖泊的生命活力,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刊于《瞭望》2025 年第 28 期
视频推荐
监制|潘燕
编辑|董 翔
核校|谈思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