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春生
编辑 | 苏淮
昔日 " 电视之王 " 掉队了。
近日,洛图科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 6 月份,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同比持平,为 259 万台。其中,国内电视市场前八大主力品牌——海信、小米、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华为以及含其子品牌的出货总量约为 248 万台,同比增长 1.5%,合并市占率高达 95.8%。
分品牌来看,海信、TCL 和创维三大传统主力品牌(含子品牌),6 月份的合并出货量同比增长 9%,约为 157 万台,合并市占率达 60.6%;小米(含红米)出货量同比增长 1.9%,约为 55 万台,市占率为 21.2%。
而昔日占据中国电视市场 35% 份额的王者四川长虹则跌出了 TOP4,与海尔、康佳合并出货量同比下降 9.9% 不足 35 万台,合并市占率仅为 11.7%。
一边出货量不及传统家电品牌,另一边又被后来者小米轻松超越,不甘于 " 落伍 " 的四川长虹开始谋变,并向智能化、高端化发起转型。不过,从结果来看,并不如意。
业绩预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四川长虹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 56.63% 至 103.59%,达 4.39 亿元至 5.71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 1.38 亿元至 1.82 亿元,同比下滑 2.17% 至 25.8%。
图片来源:四川长虹公告
对于业绩变动情况,四川长虹方面披露,归母净利润增长,主要因非经常性损益显著增长,即被投企业华丰科技公允价值增加引起;扣非净利润下滑,主要受房地产以及国内部分产品毛利下滑等影响。
这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家老牌家电企业的现实困境:昔日发家业务掉队,如今靠为小米等品牌代工空调维持 " 体面 "。
豪赌等离子技术败北
长虹的掉队,源于一场豪赌的失败。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电视显示技术在等离子与液晶之间展开竞争。四川长虹选择等离子技术作为主攻方向,耗费巨资建设等离子面板生产线,并成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下称 " 虹欧公司 ")。
然而,凭借轻薄、节能以及成本可控等优点,液晶电视迅速占领市场。原先押注等离子技术的松下、索尼等巨头,相继退出市场转战液晶技术。国产品牌中唯独四川长虹 " 头铁 ",依旧投入大量资源布局等离子技术。
2009 年 7 月,四川长虹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30 亿元,其中,本次以募集资金投资 PDP 显示屏及模组,对虹欧公司增资 10 亿元。
然而,数据显示,2009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的销量分别为 81.1 万台、870.1 万台。也就是说,技术路线之争其实早已见分晓,但四川长虹仍在坚持。
到了 2014 年,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等离子电视在全球的市占率仅剩 5%-6%,并且还在加速萎缩。
很快,虹欧公司的 PDP 生产线也陷入困境。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 2 月底,虹欧公司的 PDP 模组成品库存量已超过 20 万台,其中超期库存超过 6 万台。
这场豪赌的代价是惨重的。2012 年至 2013 年,虹欧公司分别亏损 7.38 亿元、3.47 亿元,合计 10.85 亿元。
反观同行京东方和 TCL 旗下的华星光电,2013 年分别盈利 23.53 亿元、22.6 亿元。
随着等离子技术的边缘化,四川长虹在该领域的投入逐渐失去了外部支持。2014 年,长虹不得不以 6420 万元的价格转让虹欧公司 61.48% 的股权,也标志着其正式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
之后,四川长虹开始谋求多元化转变,可结果并不乐观。
即便 2024 年四川长虹的营收突破千亿大关,但盈利能力却让人汗颜。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长虹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为 1036.91 亿元、7.04 亿元;wind 数据显示,同期公司销售净利率为 1.74%,远低于同行海信家电的 5.53% 和美的集团的 9.52%。
这种 " 大而不强 " 的营收结构背后,是四川长虹多元化布局的失败。公司业务涵盖家电、通用设备制造以及 ICT 产品及服务等八大板块,但部分业务的低毛利率拖累了整体表现。
譬如,ICT 产品及服务业务,2024 年实现营收 368.84 亿元,占到总营收比例约为 36%,可毛利率仅为 3.68%;即使是占比最大的家电业务,同期毛利率也仅为 12.59%。
下滑查看完整财报内容
图片来源:四川长虹 2024 年年度报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四川长虹的盈利一定程度上还依靠政府补助。例如,2023 年至 2024 年,公司合计归母净利润约为 13.92 亿元,获得政府补助合计约为 5.7 亿元,占比超 40%。
这种依赖政府 " 输血 " 的经营模式,显然不可持续。
代工空调重获生机
在自主品牌电视业务掉队之际,四川长虹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为互联网品牌代工空调。这一转型虽不耀眼,却成为支撑企业运转的重要支柱。
数月前," 小米空调实为其他品牌生产 " 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
截图来源于微博
据综合报道,有消费者在查看小米空调产品信息时发现,实际生产商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下称 " 长虹空调 "),生产地址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天眼查显示,长虹公司由长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长虹美菱 ")100% 控股,后者的控股股东为四川长虹。
在财报中,四川长虹也强调,其冰箱(柜)及空调、洗衣机、厨卫及小家电等业务分部为长虹美菱旗下业务。
事实上,长虹美菱与小米在空调产品上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至 2017 年。据综合报道,2022 年至 2023 年,长虹宏源基地先正式承接小米部分项目的联合开发任务,并在该基地下线第 20 万套小米空调。
此外,据华创证券测算,2023 年,小米代工收入占长虹美菱空调内销收入比重超 50%。
对于长虹跟小米空调是否有合作一事,在投资者平台,四川长虹也进行了回应:" 公司旗下长虹美菱之子公司长虹空调与小米在空调产品方面有业务合作。"
长虹美菱方面也证实:" 小米是公司的重要客户之一,公司与小米在家电产品上有着持续深层的合作,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针对长虹与小米在空调业务上的合作情况,以及小米空调代工业务占据长虹营收比重等情况,源媒汇分别向四川长虹及长虹美菱致函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昔日 " 电视之王 " 为何甘愿做空调代工?此前,长虹美菱方面曾对媒体表示,代工利润虽低但仍高于自营。
在自身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快速增长的新兴品牌代工成为务实选择。
这一策略成效显著。2024 年小米空调出货量超过 680 万台,同比猛增 50% 以上,销量跃居行业第四,仅次于美的、格力和奥克斯。长虹作为主要代工厂,自然获益匪浅。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长虹美菱的空调业务实现营收 154.07 亿元,同比增长 33.2%;占总营收比例也从 47.45% 增至 53.87%,成为公司业务的 " 扛把子 "。
图片来源:长虹美菱 2024 年年度报告
空调业务飙升背后,毛利率压缩也较为明显,这与其 " 代工业务 " 或脱不开关系。2024 年,长虹美菱的空调业务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8.94% 降至 6.96%,远低于同期的冰箱、冰柜业务毛利率。
而小米空调的崛起秘诀在于两点:一是价格穿透力,延续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策略;二是智能生态联动,将空调融入整个智能家居生态。这种模式对长虹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带来订单,长期可能培养强大的竞争对手。
并非长久之计
代工虽能缓解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
此前,小米便已宣布在武汉建设智能家电工厂,预计 2025 年底投产,届时将实现 " 空冰洗 " 的自研自产。其中,到 2026 年该工厂年产小米空调数量有望达到 300 万台。这对于四川长虹这类代工企业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就小米自建智能家电工厂一事,近日四川长虹回应媒体称,目前与小米的合作不受影响,短期内还是稳定的。
在家电业务上,四川长虹还存在对于前五大客户依赖相对过重的情况。
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至 2024 年,长虹美菱对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 55.82%、55.11%。其中,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中的关联方销售额,占年度总销额比例为 32.95%、27.96%。
也就是说,一旦像小米这样的重要客户确定要缩减对外代工份额,四川长虹的家电业务或将受到影响。
面对市场的复杂变化,在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中,四川长虹方面也表示,下半年将秉持 " 风险应对抓机遇、强基固本提质效、整合创新谋发展 " 的经营方针,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可是,在毛利率低、盈利依赖政府补助等问题之上,这样的 " 口号式 " 方针,能否助力四川长虹走出困境,尚未可知。
不过,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的转型经验,或许值得四川长虹借鉴。
譬如,美的在全球建立了多品牌矩阵,针对不同市场采取差异化策略——在东南亚推行 " 东芝 + 美的 " 双品牌,在北美以美的主品牌为主、欧洲探索新品牌模式;格力则持续加码核心技术研发,2024 年研发投入增至 69 亿元,聚焦空调节能、智能升级。
凭借上述不同的发展路径,美的、格力也坐稳空调 " 双雄 " 之位。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24 年美的家用空调产品在国内线上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列行业第一;格力品牌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为 25.40%,位居行业第一。另有数据显示,格力以超 15% 的占有率,在国内中央空调市场连续 13 年拔得头筹。
在这样的绝对市场份额优势下,即使是甘做他人光环下的 " 影子 " 制造商,留给四川长虹的时间也不多了。尤其是伴随着小米投资自建空调工厂,这样的不确定性也正在不断被放大。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