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终于靴子落地。
顾名思义,为了布局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规格空前," 七常委 " 出席,足见其分量。
再次提出," 分类推进 " 县域城镇化,意味着什么?
新一轮城市发展,具有 " 定调性质的框架意义 "。
基本预测,后续极大概率会出台配套政策。
这次会议,释放了多个结构性、方向性的信号。
重要的是,以偏向市场化的思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高层新指示 重磅会议
城市向何处去,最新定调来了。
一个总基调,政府加强统一管控。
过去二十年,处于 " 高速城市化 " 时期。
从城市到县城,建设规模都扩大了一倍、甚至数倍。
不少地方 " 摊大饼 " 式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跟不上。
甚至,各种新区建设陷入大规模开发,实则是换地方搞房地产。
长期看下来,人口入住率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最终沦为了空城。
这次会议,强调了把握 " 城市发展规律 "。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
包括水土、能源等资源禀赋,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布局。
二是,注重区域的协调发展。
各地拒绝随意扩张,不搞一城独大,更倾向于稳,不会为了短期数据盲目加力。
曾经," 合并代管 "" 撤县设区 " 频现,成为城市扩容的重要路径。
但在政策层面 " 收紧 " 后,更多城市开始 " 目光向内 ",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结构成为各地的最新选择。
时隔十年,中央也作出了里程碑式的判断,指明了两条主线。
一方面,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但不搞大拆大建。
另一方面,进入高质量发展、精细化改造的阶段。
对经济发展来说,明确定调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放在城市发展上,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 67%,按照客观规律,已经进入城乡融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如何调整资源分配,如何重构城乡关系,县域怎样发挥作用,值得深思。
以前,中国经济的驱动模式被认为是土地、房地产、金融,而现在希望转到产业、科技、资本。
这背后,是城市发展方式的逻辑之变,是时候告别大基建、大投资、大地产的时代了。
县域城镇化 分类推进
早在 2022 年,国家就推动县域城镇化。
当时,也印发了一份重磅文件: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文件中明确提出,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并明确五类县城的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了,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
中国经济结构,想要整体转型、升级,必须走是共同富裕之路。
除了以大城市为主要阵地的科技、创新拉动,也要靠县域发动机的重新启动。
尤其内循环,必须是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富裕带动不富裕。
而要循环起来,县域这个 " 乡头城尾 ",就成了关键。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表明了,重新确立 " 县域经济 " 为城镇化重要载体。
接下来,政策、资金、人口将向县城回流,推动 " 大中小城市 + 县城 " 协调发展。
在双循环战略下,把县城作为缓冲超大城市压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新支点。
如今,除了极个别超大城市外,落户已无障碍,至于进不进城、择哪座城,选择权交回到 " 人 " 手中。
重要的是,核心在于 " 分类推进 ",重点还是产业。
我国共有 2800 多个县域,包括 1800 多个县和县级市,这是严格意义的县城。
但是 " 千县千面 ",区位、资源、发展模式有别,县城发展大相径庭。
千亿县大致可分为三类:制造强县、资源大县、大城市周边县域。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时间里,分别增长 10 个、5 个、3 个,阵容持续扩大。
截至目前,62 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 15 个省份。
其中,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分别达 22 个、11 个、6 个、6 个,堪称千亿县 " 收割机 "。
江浙地区千亿县密度最高,这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发展规律。
中西部开始突围,湖南坐拥 3 个千亿县,陕西、内蒙古、河南、安徽各有 2 席,湖北也实现零的突破。
一个县要做全能选手很难,但找准特色和赛道,夺取 " 单项冠军 " 却大有可为。
比如,杭集的牙刷、丹阳的镜片、永嘉的纽扣、荔浦的衣架等,在全球市场份额中,都是独树一帜。
就招商而言,引进新项目时充分考虑自身的产业基础,新增项目与原有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走上 " 新型城镇化 "、" 特色小镇 " 之路。
有一个共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重将其放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之下寻找定位。
别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
2019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 " 城市更新 "。
之后,"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 被写入国家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出了: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更新越来越重要。
城市为什么要更新?怎样更新才是好的?哪些又是不必要的?
所谓更新,就是要适应新社会、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注入新的功能。
比如,办公、文化、旅游,商业等内容。
同时,新功能进入后,原来的物质空间环境也要做出相应改变。
城市更新的方案是好是坏,不在于图纸有多漂亮,而在于是不是把所有的利益格局都梳理清楚了。
值得一提的是,还必须和过去的 " 旧城改造 " 区分开。
这些年,一些地方只关注了经济效益,没有更多关注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前,住建部门多次强调,各地要防止大拆大建," 鼓励采用‘绣花功夫’来织补、修补、更新 "。
城市更新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加装电梯、改造社区食堂、扩建口袋公园;公共服务不再只堆核心区,而是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郊区和县域延伸。
我们认为,遵循与顺应城市原有肌理,选择渐进的规模和适宜的尺度。
城市更新之难,并非难在物理空间的改造,而是如何留住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融,更新之道是要以新创意、新业态传承本土文化基因。
写在最后
城市发展的逻辑变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针对县域发展,更应该按照划分维度找准产业坐标。
大城市周边县城,就当好 " 配套伙伴 ";专业功能县城,就磨利 " 单项尖兵 ";生态资源县,就做足 " 绿色文章 "。
不追风口上的虚火,而是培育扎下根的实业。
既有产业的筋骨,也有人居的温度,这才是县域城镇化该有的样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