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 1643 篇原创文章
零食行业全面进入由效率和性价比主导的新阶段。
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
1
卖身疑云
一纸停牌公告,将良品铺子推向了 " 易主 " 的命运关口。
事实上,这一变局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在业绩下滑、战略摇摆以及创始人逐步淡出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早已埋下伏笔。
7 月 10 日晚,良品铺子发布了一则 " 控制权可能发生变更 " 的公告,震动了整个消费品市场。控股股东宁波汉意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称:宁波汉意)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该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公司股票自 7 月 11 日(星期五)上午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 2 个交易日。
四天后,良品铺子再次发布公告称,将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星期二)开市起继续停牌,预计继续停牌时间不超过 3 个交易日。
公告发布当日,良品铺子股价涨停,收于 13.71 元 / 股,总市值约 55 亿元。与巅峰时期超 300 亿元的市值相比,已缩水八成以上。
一位长期关注零售行业的分析师对《灵兽》表示,良品铺子 " 卖身 " 的序幕,其实早已悄然拉开。
故事的转折点,始于人事变动。创始人杨红春掌舵多年后,近两年间,良品铺子的董事长职位竟两度易主。
2023 年 11 月,杨红春将重任交予另一位创始人杨银芬。上任伊始,杨银芬就在内部信中坦言:" 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活得困难,更是能否活下去的问题。" 伴随这份直白的反思,公司启动了成立 17 年来最大规模的降价行动,试图自救。
然而,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未带来预期的转机。今年 3 月,杨银芬以 " 个人原因 " 辞任董事长,高管程虹接棒。仅一个月后,杨红春又重回一线,担任总经理。这一系列频繁的人事变动,如今回望,无疑为更深层次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控制权的变更都是重大事件,尤其是像良品铺子这样在行业内具有标杆意义的公司。" 上述关注零售行业的分析师表示,新控股方的进入,往往意味着战略方向和资源配置的全面调整,进而影响品牌定位、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反观良品铺子最高层的持续动荡,外界读到的信息,与其说是变革,不如说是挣扎与迷失。
实际上,比人事变动更早显现危机的,是资本的离场。资本的流动,往往最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健康状况。陪伴良品铺子 13 年、有 " 风投女王 " 之称的徐新及其今日资本,自 2023 年起便开始频繁减持套现。另一重要股东高瓴资本更是在 2024 年几近清仓。
重要股东的相继撤退,无疑为公司经营困境画下了冰冷注脚。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宁波汉意也在持续减持。2023 年 5-7 月,宁波汉意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 1.92% 股份,去年 6 月再次减持 58.43 万股,套现约 736 万元。今年 6 月,今日资本实际控制的达永公司完成上市以来的第 15 次减持,持股比例由最初的 30.3% 降至 18.16%。
当外部 " 聪明钱 " 纷纷撤离,内部管理层又面临资金链压力时,出售控制权便不再只是一个 " 选项 ",而成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出路。
2
业绩继续下滑
7 月 14 日盘后,良品铺子发布了 2025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经营状况依然未见起色。
根据公告,良品铺子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05 亿元至 -0.75 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 -1.3 亿元至 -1.0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尚实现归属净利润 2389.06 万元,扣非净利润 746.33 万元。
回顾近年来的财务表现,可以看出良品铺子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2020 年归属净利润仅微增 0.95%;2021 年因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降 18.06%;2022 年虽有短暂缓和,但 2023 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挫 46.26%,2024 年更是出现 " 断崖式 " 下跌,同比下降高达 125.57%,年度净利润也由盈转亏,亏损达到 4610.45 万元。
进入 2025 年,亏损局面依旧没有缓解。公司一季度归属净利润亏损 0.36 亿元,若按业绩预告的高点计算,第二季度亏损高达 0.69 亿元,甚至超过了 2024 年第四季度的 0.65 亿元亏损额。
" 良品铺子的业绩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行业分析师向《灵兽》表示。
公告显示,良品铺子将业绩下滑归结为三方面原因:首先,2025 年公司持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调整,部分产品售价下调及产品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了毛利率水平;其次,自 2024 年以来,公司不断优化门店结构,主动淘汰低效门店,门店数量减少导致销售规模同比下降;此外,线上渠道流量费用上升,也进一步拉低了上半年销售规模和净利润。
除主营业务外,公司报告期内的利息收入和理财收益同比减少约 1100 万元,收到的政府补助也下降约 1900 万元,对整体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良品铺子在持续优化门店结构,主动淘汰低效门店,影响了销售规模。线上渠道的流量费用又上升,导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规模及净利润同比下降。
数据显示,良品铺子的毛利率自 2019 年高点的 31.87% 一路下滑,至 2024 年末已降至 26.14%,2025 年一季度末更进一步下探至 24.64%。
" 门店优化和流量费用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公司策略的调整。" 上述分析师指出。
作为零食行业,良品铺子本就处于利润微薄的赛道。面对量贩零食品牌的蚕食,尝试以大规模降价来应对市场压力。自创始人之一杨银芬上任后,良品铺子启动了覆盖近 300 款产品的降价活动,部分产品最高降幅达 45%。2024 年年报显示,全年累计有 500 余款产品价格下调。
" 零食行业的降价往往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对于长期竞争力提升作用有限。" 有消费行业人士向《灵兽》分析," 良品铺子其实已经到了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
在 2024 年年报中,公司也坦言,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降价。为坚持 " 降价不降质 " 的方针,良品铺子不仅调整部分产品售价,还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并尝试新品类,这一系列动作直接拉低了毛利率。
3
谁会接盘?
良品铺子并未在公告中透露未来 " 新主人 " 的身份,但 " 控制权变更 " 的字眼,指明了一个方向:创始人团队,可能准备 " 放手 " 了。
目前,良品铺子大股东宁波汉意持股比例约为 35%,二股东达永公司持股约 18%。宁波汉意共有五名合伙人,两位创始人杨红春持股 57.6%,另一创始人杨银芬持股 21.7%。良品铺子的实际控制人是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其中潘继红为杨红春妻子的妹妹。
" 在资本市场,‘控制权变更’通常指向控股股东的大比例股权出让,由新的股东接手主导权。" 上述分析师向《灵兽》表示," 结合公告的严肃性和公司当前的处境,创始人退出的可能性也存在。"
这一判断,建立在公司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之上。
从内部看,管理层主导的自救路径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去年,杨银芬推动的降价改革未能扭转局面,随后其本人选择离场。今年,创始人杨红春重返一线,但公司一季度的亏损仍在扩大。当内部的改革动力逐渐消耗,向外寻求解决方案,便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选择。
外部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业绩的持续下滑、市值的巨幅缩水,以及控股股东高比例的股权质押,共同构成了严峻的财务压力。在股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出售股权不仅是缓解资金紧张的直接手段,也是在资产价值进一步缩水前,进行变现的务实之举。
当然,还有另一种猜测:良品铺子引入战略投资者,创始人让渡部分控制权,以换取外部资源,共同推动公司转型。
而在这种设想中,有传闻中粮或者伊利等食品巨头可能 " 接盘 "。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庞大的渠道网络,而良品铺子的品牌资产正好可以补强其在零食领域的短板,协同效应明显。除此之外,坊间还有传闻是武汉国资委。
" 产业资本的进入,可能会将良品铺子纳入其更大的业务版图,着眼于长期的平台化发展。如果是财务投资者主导,其策略可能会更聚焦于短期财务指标的改善,例如收缩产品线、强化折扣,以快速提升利润。" 有分析师点评。
还有一个更大胆的猜想,可能会归属 " 零食很忙 "、" 赵一鸣 " 为代表的量贩零食巨头,毕竟他们的动机是 " 一统江湖 "。
有趣的事,良品铺子与赵一鸣之间曾有过短暂的投资与后续的诉讼纠纷。如果这些新兴渠道力量最终完成收购,无疑将引发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这不仅意味着 " 渠道 " 与 " 品牌 " 的结合,也是一次通过并购来消除竞争的战略。
当然,上述这些更多的是猜想,而并无实质性的依据。但无论最终的新东家是谁,这场 " 控制权变更 " 对良品铺子而言,既是其深陷困境的结果,也可能成为其寻求转机的开始。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依靠品牌溢价和渠道扩张就能高枕无忧的零食 " 黄金时代 " 已经结束。零食行业全面进入由效率和性价比主导的新阶段。(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 / 零售 / 电商 / 消费
创业创投 / 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 / 搜狐 / 企鹅 / 大鱼 / 一点 / 网易 / 百家 / 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喜欢文章点击" 在看、点赞、分享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