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展览,竟然率先在指挥室集结;忽而眼前碎片与星体 " 穿透 " 空间急速滑过,飞船迫降;宇宙旅者变为未知世界的探险者,开启追寻烛龙的全新旅程,在交互中逐一解锁秘境真相…… " 超出意料!" 从中华艺术宫 0 米层北区的《山海经之烛龙秘境》沉浸式裸眼 3D 装置艺术展(以下简称《烛龙》)走出,梁女士一家五口意犹未尽,感叹道。转头,五岁的小女儿又被文创区的烛龙玩偶祖噜祖噜萌得走不动了。这一大家子是特地从甘肃酒泉来上海旅游的,此前在携程网无意中瞧见这个展览的预售,好奇地下了单,没想到 " 和想象中的传统文化展览很不一样 "。
作为上海旅游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新近亮相的《烛龙》以深受 Z 世代喜爱的赛博朋克方式,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神话宇宙。在 2000 平米的展陈空间中,上古神兽在裸眼 3D、全息激光、互动传感等众多高能技术的加持下 " 破壁而出 "," 科技 + 文化 " 为这个夏天的艺术展再添炫酷的探索和呈现。
上古神兽的种种特性,在科技加持下 " 活 " 了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记载过的一个创世神祇。在亲身体验《烛龙》过程中,记者发现追寻烛龙过程中依次闯进的六个空间,几乎每一个都呼应了古代典籍对于烛龙某种特性的阐述,也都运用了不一样的新兴科技手段,赋予观众各不重样的观展体验。
传说烛龙睁开眼睛是白昼,闭上眼睛为黑夜。空间 " 瞑昼 " 就让观众尽情感受到上古神兽的这一特异功能。只见直径 8 米的环形 LED" 龙眼 " 高悬于穹顶,像太阳,又似深海生物瞳孔,每隔一分钟完成一次 " 睁 " 与 " 闭 " 的交替。站立在屏幕之下,仿佛置身烛龙的注视之中,沉浸于昼夜流转的神秘韵律。" 屏幕呈现的液态、气态、火焰等不定性粒子状态,全部通过软件来手动动态模拟,对我们挑战很大。"《烛龙》创意总监泽莫告诉记者。
而记载中烛龙 " 吹为冬,呼为夏 " 的特征,则在空间 " 龙息 " 中被具象化。两只巨大的透明 " 肺泡 " 装置,由柔性 ETFE 材质模拟而成。随着人工肺脉动算法不断充盈和收缩,冬夏变幻在内嵌的可冷暖变色 LED 光下实现了。
全息投影打造的全镜面空间 " 神经元 ",让人如同钻入烛龙体内。烛龙投影在半圆形的全息屏上,霓虹灯在镜面墙面勾勒出神秘的光流,贯通天地的神经脉络将观众无间包围,游走其中就像在与烛龙 " 神交 "。泽莫坦言:" 我们想用这类无限延展的空间,诠释烛龙在神话中掌控时空这一带些抽象的概念。"
在 " 神龙见首 " 空间,观众回到太空舱,迎来和烛龙的会面。时长四分钟的动画登上 12 米宽的超大 LED 屏幕,呈现出震撼的裸眼 3D 效果。
中华文化的当代美学表达,值得持续探索
尽管汇聚多种不同形式的高能科技,《烛龙》背后其实更凝结着匠心般的精神。" 研发这个展览,中外人员共同组成的技术团队花了三年时间。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的年轻人。我们想用 Z 世代的视角重新演绎东方神话。"《烛龙》主办方之一爱得玛娱乐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戴维说。
与声光电营造的幻境交融的,是考究的实景装置。例如,晶光闪耀的千鳞洞穴 " 龙鳞 ",是观众能与烛龙首次近距离质感接触的空间。难以计数的龙鳞鳞片,使用小于一厘米的轻薄合成石材,涵盖 70 多种大小不同规格。每一片龙鳞都精心雕琢,经高精度建模、打磨、上色,人工拼贴,不仅呈现 " 技术 ",更体现 " 艺术 "。
展览场景的编排,亦颇见参与式游戏化巧思——穿越星际旋涡、漫步幻境桃林、探访龙鳞洞穴,将烛龙奥秘层层展现,最终众多空间被串成一场旅程。可触、可感、可交互的设计,复原典籍神秘宏阔的古典意象,更通过数字技术与当代元宇宙探索形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 全息投影、裸眼 3D 等技术打破了传统展墙的物理限制,带来观众参观体验的升级,同时也为展览呈现创造了新的可能。" 中华艺术宫副馆长姜葛弢指出,在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背景下,馆方将继续引入科技的力量为美术馆赋能,探索中华文化的当代美学表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