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远超个人记忆负荷,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基层与急救现场,‘查不到最新证据’可能意味着生死之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医生周易明对记者说。周易明没让这份 " 紧迫感 " 留于感觉,他转身投入 " 求解 "。
近日,这一医生团队自主编程研发的医学人工智能引擎在以 100 万元人民币转让费将软件相关权益转给企业的基础上,成功跑出国内首个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 AI 医学知识引擎。如今,每天全国有上千名医生在临床中使用这一工具。
在医疗创新的十字路口,当医生深度参与 AI 编码,带来的不仅仅是让 AI 理解 " 胸痛背后 22 种可能病因 " 的临床复杂性,真实动态的临床判断注入冷冰冰的算法黑箱,打开了 AI 真正能为患者造福的新可能。
惊心动魄的救治,炸出 "AI 医者 " 的出发
都说医生需要终身学习,这个学习量到底有多大?周易明给记者列了这样一数据:临床医生每天需要处理的医学信息量相当于通读 5 本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 医学知识正以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单一国际权威文献库收录的论文已超过 3800 万篇,每年新增超过 150 万篇。指南、论文、临床试验结果和药品手册等证据分散在各处,临床医务人员面临严重的信息过载难题。"
这份紧迫感在 2020 年周易明参加华山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时被 " 倍速 " 点燃。那是一台凌晨四点的多发伤急救手术,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病人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胰腺损伤、十二指肠断裂……周易明快速检索着罕见病例的处理方案,计划手术方案,并快速投入救治。
最终,患者康复,可周易明自知那是 " 经验 + 运气 + 深夜狂查文献 " 的结果。
" 创新的念头就在那台喧嚣的手术监护仪旁被点燃,临床的痛点、惊心动魄的救治,以及我自己少年时代的 IT 热情犹如三股电流炸出一个清晰的想法: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懂医学、能即刻给出循证答案的 AI 助手,随时随地陪伴医生做决策?" 周易明说,这是一次 "AI 医者 " 的出发,希望为今后每一次的生命博弈增添胜算。
避免 AI 误诊?" 医生开发者 " 的探索
2020 年以来,大语言模型的浪潮席卷而来,"AI+ 医疗 " 更打开大众的无限遐想。不过,挑战接踵而来:模型可能生成 " 幻觉 " 答案,若将错误信息用于临床决策,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降低大模型的幻觉率、避免 AI 误诊?周易明团队抓住大模型技术跃迁的契机,提出通过融合多种模型并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库,以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为内核,打造一个既能实时检索权威医学证据、又能智能生成专业答案的 AI 系统。简言之,让 AI 对接实时更新的医学知识库,以 " 有据可依 " 的方式回答医生的问题。
该团队当即启动医学 AI 搜索生成引擎的自主研发。2022 年 5 月,项目正式立项开发,一年后首个版本研制完成。该系统专注于周易明团队擅长的结直肠癌领域,实现数据日更。2023 年 5 月,这一 "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问答式结直肠癌专业文献搜索和内容生成引擎系统 V1.0" 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成功登记软件著作权。
有了知识产权护航,项目进一步迈向成果转化之路。这一医学 AI 成果很快吸引一家本土 AI 企业的兴趣。2024 年 6 月,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签署技术转让合同,以人民币 100 万元的转让费用将该软件的相关权益转让给企业。此次转让也在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完成登记备案,成为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从手术室到服务器,这名 " 医生开发者 " 的创新转化路也是一条医学认知的 " 可计算化 " 之路,将数万例临床决策转化为可迁移、可迭代的数字资产。" 尤其在基层,医护难以及时掌握最新医学进展,造成知识获取上的认知剪刀差。这一严峻的临床痛点亟需新解。" 周易明自豪于这一系统成为全国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 " 手边工具 "," 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可能带来医疗均质化的底层破局。"
鼓励早期源头创新,医院设立 " 概念验证项目 "
故事还没结束。转化卖了一个好价钱,临床未必用的上,有不少创新成果在转化路上搁浅。近日,记者从华山医院听到令人欣喜的 " 故事下半篇 ":这一平台已正式命名为 "KnowS",目前,该平台支持云端服务调用以及医院内网本地部署,已在全国 31 个省市的专业医护群体中落地应用。
并且,从一开始针对单一病种的原型,到如今覆盖多学科、多场景的 AI 知识平台,这项源自华山医院的创新成果正在更广阔的医疗舞台上 " 进化迭代 "。
" 尽管已完成初步的技术转让和产品落地,我们的合作没停,还在优化这一医学 AI 系统。" 周易明说,该系统已在神经外科、胃肠外科等典型场景通过了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中心的评测,接下来,更多医院将参与数据验证。
该团队还在着手将 AI 能力延伸到患者端,例如集成到医院的术后随访与患者教育平台中,帮助患者获得个性化康复指导。
这个 " 三甲医生创新的闭环故事 " 里,医院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华山医院通过系统性的项目投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和服务优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比如,华山医院设立了 " 概念验证项目 ",每年固定投入经费,激励医院职工开展早期源头创新,同时部署知识产权运营、交易谈判等技术转移服务。
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刘威告诉记者,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华山医院正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推进 " 技术验证 + 临床验证 + 商业验证 " 三位一体的概念验证能力建设,积极参与上海市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产品从 " 点子 " 变成 " 果子 ",走出实验室,造福大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