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通报发布,顺德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478 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各大社交平台上," 基孔肯雅热 " 这一陌生疾病名称引发担忧——这病到底是什么?严重吗?会不会大规模暴发?
从非洲诞生,到全球传播
" 基孔肯雅 " 之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 Makonde 族的俗语,意为 " 痛得弯腰 ",形象概括了其最典型症状:关节剧痛迫使患者站不直腰。
该病毒最早在 1952 年现身非洲。当年,在非洲东南部坦桑尼亚马孔德高原地区,一群当地居民忽然集中爆发高烧和剧烈关节痛。科学家随后在患者和蚊子的样本中发现了这种陌生病毒,并正式取名 "Chikungunya"。而后,这一病毒长期于局限于亚非地区零星传播。
到了 21 世纪初,这一病毒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2005 年,病毒在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暴发,致三分之一人口感染,并发生关键突变——从依赖埃及伊蚊转向更易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传播,传播能力陡增。此后十年间,它横跨三大洲:2007 年登陆意大利,2013 年入侵加勒比地区,2014 年在美洲短短几个月时间了报告了超过 100 万病例。
基孔肯雅热到底严不严重
基孔肯雅热蔓延全球,依赖的就是蚊虫之力。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它们专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喜欢城市周围的小水坑和盆栽里的积水,叮咬后病毒就能在人群里传播开。
客观来讲,这个病多数情况还不算太严重。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多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症状,极少致命。但很多人好了之后,关节还会继续痛上几个月,甚至更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有的人甚至长期关节僵硬。特别是老人、小孩、孕妇或免疫不好的人,容易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心脏病、神经系统损害,虽然概率并不高,但仍需要警惕。
在基孔肯雅热的防治方面,国际上最近有了疫苗。2023 年 11 月,世界首款基孔肯雅热疫苗 "ixchiq" 上市。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个疫苗,且即便在上市的国家,由于产量和价格等因素,也做不到普遍可及。因此,个体防治基孔肯雅热主要还是靠注意避免蚊虫叮咬。
防控核心在于 " 管住蚊子 "
基孔肯雅热仅通过蚊媒传播,无人际直接传染,因此只要把患者及时发现、做好蚊媒隔离,基本就能把疫情按住。
为了防止蚊虫滋生繁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彻底清除居家积水,花盆、水桶、轮胎等容器不留残水。另外,加装纱窗、使用蚊帐,阻隔蚊虫入户。外出时,别忘记穿戴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症状且近期有东南亚旅居史者,务必主动告知医生,避免带病活动招致蚊虫叮咬传播。
咱们人类看似强大,但小小蚊子传播的病毒,有时候也能让我们束手无策。所以,防蚊小事,需要认真对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