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前线 07-17
数字人,正在逼近盈利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AI 数字人,可能是最快跑通大模型商业闭环的产品之一,现在已接近盈利分水岭。

‍‍‍‍‍‍‍‍‍‍‍‍‍‍‍‍‍‍‍‍‍‍‍

文|赵艳秋

‍‍‍‍‍‍

编|牛慧

" 在今年夏季,一个数字人主播的直播间,有时一天能卖出几万块钱西瓜,甚至更多。" 中科深智 CTO 宋健告诉数智前线," 按照分佣模式,商家和数字人企业都能挣到钱,这是一个很正向的过程。"

过去,大模型被诟病 " 烧钱多、商业难 ",但 AI 数字人,可能是最快跑通商业闭环的产品之一。它们是形似人类、声似人类,且能与人类对话和交互的智能体。目前已从技术驱动期走入商业验证期,并接近盈利分水岭。

数字人在直播间开始 " 逼单 "

" 我们不太再区分真人和数字人了。" 宋健说。现在,在直播带货市场,一个时间段中能卖出多少货,是最重要的指标,谁播的并不重要。

事实上,一位中级真人主播每月的综合人力成本普遍在 2 万元以上,而他们一天中状态最好的直播时长,最多四小时。更关键的是,对于季节性强、毛利低的生鲜产品而言,商家难以长期雇佣真人主播,且也不愿意承担日益加重的固定成本。

数字人主播可以全天候工作,而对于西瓜这类产品,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可能只需几秒,直播画面重点要体现瓜的新鲜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数字人直播的效率会比真人更高。

商家正在拥抱数字人。在今年 "618" 期间,京东宣布 1.7 万品牌商家使用数字人直播带货。

数字人的带货 " 技巧 " 也在蹿升。过去,它们仅能重复播放固定内容。现在,数字人也能 " 看懂 " 抖音、淘宝的后台数据,并学会了真人主播摸索出来的 " 套路 "。比如,在观众超过 50 人时触发 " 逼单 " 策略—— " 下面我要放出多少单,请用户在屏幕上叩 1",从而制造从众感和购买压力,让用户迅速进入购买状态。数字人主播越来越像人。

在这样的形势下,之前一些对数字人有限制的大平台,也都在放松规定,制定自己在数字人上的策略,毕竟这是一个大势。

不仅是电商直播,Gartner 高级首席分析师费天褀告诉数智前线,在他们的 2025 年针对中国 AI 市场的调研中发现,数字人已成为 " 用户活跃度和行业参与度最高的应用之一 "。数字人在电商、文娱、金融、教育等多个行业表现活跃。

数字人之所以能够跑通商业闭环,核心驱动因素是制作与运营成本的快速下降。行业数据显示,虚拟主播 24 小时直播成本,已低于真人主播的十分之一。

百度智能云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核心驱动力,来自大模型技术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大模型推理成本一年内下降近 60 倍,多模态技术成熟,关键场景可用性显著提升。

从技术角度看,数字人由过去依赖高度定制的动捕设备、专业团队建模,演进至今天 AI 算法驱动的自生成。如今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录制一段语音,AI 便能生成虚拟形象。如小冰 2024 年的 " 零样本 " 数字人,只要上传 30 秒的形象数据和 10 秒的声音数据,可以秒级完成形象声音复刻,这背后是大模型等技术的支撑。从运营来看,京东云已公布,言犀数字人平均成本不到 100 元 / 天。

这也让数字人应用从过去的试验性投入,进入到更具规模的行业化部署。在百度智能云披露的一组案例中,一家餐饮企业使用数字人进行 6 小时直播,仅为真人直播 15% 的成本,销售效果达到真人主播的 85%。

教育行业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以某头部机构为例,在用数字人替代真人录制课程后,综合制作成本下降 1/3,录制效率提升 20 倍。

数字人的商业变现模式也已清晰。在 B 端市场,主流模式有 SaaS 订阅制、项目定制和分成三种。

在 C 端,有订阅、数字分身付费等。其中,游戏方面的订阅服务已被接受,但像克隆数字人按月付费,在国内尚未形成大规模消费习惯。 

不过,尽管 AI 数字人技术在快速普及,市场增速却呈现线性增长而非指数级爆发。IDC 报告称,预计数字人 2024-2029 年复合增长率为 43.5%,到 2029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5 亿元人民币。" 这一增长在互联网行业属于平稳型增长。" 硅基智能相关人士对数智前线说。

" 可以视为一个阶段性的应用‘爆发’。" 小冰科技 CEO 徐元春说,一方面是由于数字人应用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型 KA 客户的场景验证进入深水区,需要更长地周期去探索和突破。他认为,当数字人技术能同时满足拟人化交互、场景化价值、低成本运维三重目标时,将会迎来市场规模的指数级增长。

最 " 饿 " 的行业,最先用

哪些行业率先形成数字人商业闭环?

来自艾媒咨询 2025 年报告的数据,电子商务、卫生健康与社会保障、教育、金融是目前数字人企业最集中的领域。这一分布并不偶然,恰恰对应的是几个要素高度相似的行业:对交互体验具有持续需求、场景结构标准化且数字化基础扎实。

简而言之,最 " 饿 " 的行业先用上技术。哪里有成本压力和服务缺口,数字人就率先找到了切入点。

百度智能云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基于服务和营销场景的数字员工,天然具有 " 价值可测量、闭环高效率 " 的优势,数字人在电商直播、基础客服等高容错场景规模化爆发。

硅基智能超过一半的业务来自泛政府市场,尤其是政务大厅,各委办厅局诉求高。而政府一般会采购全套方案,需要开箱即用的产品。

" 这类数字人落地的核心,与项目亮点有很大关系。" 一位政务项目供应商分析," 数字人有明确的展示效果和示范效应,也能提升互动感,公积金、社保等业务办理中,市民的使用率也较高。"

国家药监局曾在福建 " 数字中国 " 上展示其 "AI 用药顾问 ",这位与中国电信合力打造的数字人,可全天候提供基础用药答疑。相较传统静态问答终端,数字人能处理多轮问询,面带表情、声调自然,降低了市民对技术系统的抗拒感。

中科深智宋健进一步观察,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的数字人也将迎来一轮升级,它们可以通过对方的外貌、动作、语气变化来判断情绪,从而做出有温度的回应。这背后是数字人与大模型、环境感知等系统的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获得真人的 " 感受力 ",从单人的 " 照本宣科 " 变成多人互动。

" 大模型也在与行业知识深度结合,向行业服务、行业营销等‘低容错、强专业化’场景延伸。" 百度智能云相关人士强调今年市场的另一大趋势。

如汽车电销数字员工,在用户咨询时,既要洞察客户需求,给出灵活回复,也要基于该车企实际参数给出精准回复,来支撑用户决策。这需要深度提炼垂直决策链路,打造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才能交付可量化的业务效果,形成渐进渗透曲线。对垂直场景 Know-how 的沉淀和系统化封装,是竞争分水岭。

硅基智能人士有类似观察。数字人企业在走入垂类行业。今年,令她印象深刻的落地应用,是一家大型医院推出数字人医生。此前,患者进医院,与医生话还没说几句人就要走了。现在,数字人医生,基于报告、医嘱和大模型的分析,再把信息详细说一遍,并回复患者康复指导、健康问题,患者的体验立刻就提升了。

"AI 面试官 " 是另一个落地速度极快的应用方向,尤其在公务员、校招、职业能力测试和培训等领域,数字人正成为训练中低成本、高强度的替代品。教育场景的另一类延伸,是 " 数字导师 " 或 " 数字助教 "。百度在其战略和动作中,明确将高校招生顾问、4S 店销售专员、银行营销专员作为重点拓展方向,计划打造专用模型、对接教育 SaaS、汽车 crm 等系统的 " 行业智能 Agent"。

类似的还有数字人律师,将门槛降低,硅基智能人士认为,这是科技平权的好方式。

游戏是另一个被看好的方向。" 过去游戏里的 NPC(非玩家角色)是固定脚本驱动的。" 宋健分析," 现在,数字人可以成为一个有想法的角色。" 未来游戏里,玩家和 NPC 之间的关系可以是 " 关系 - 发展 "。这是沉浸式体验质的飞跃,也为游戏设计打开了新天地。

在这些场景中,数字人不再只是工具,而逐渐具有了 " 角色属性 "。

不过,也有一些需求被业内认为是伪需求,如一些公司的展厅数字人。" 除非是大公司,否则利用率很低。这些数字人很多是租赁形式,按月付费。最终一些企业放弃了付费。" 一位业内人士观察。

数十万家数字人企业?背后技术与分野

数字人应用爆发的背后,更深层的逻辑是大模型技术能力的突破。

" 所谓的爆发,并不是数字人自己的爆发,其实是依托于整个大模型的爆发。" 硅基智能人士说,2024 年初,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大模型在成本与性能上的突破,提升了数字人的效果,并大幅压缩了落地门槛。

其实,数字人很早就存在了,并在 2020 年前后元宇宙概念兴起时,进入大众视野。但直到 2022 年后大模型技术快速成熟,才真正开启了从 " 看起来像人 " 到 " 互动像人 " 的进阶。

这背后,大模型对数字人的提升非常巨大。此前,制作一个高质量数字人,是 " 高端定制 " 的代名词。现在,通过 AI 驱动的图像建模与语音合成等技术,数字人的生成已进入 " 普惠 " 阶段。

中科深智 CTO 宋健举了一个例子,在今年 "618" 期间,数字人版的罗永浩与搭档何萧木,在百度平台的一场直播中呈现了真实、自然、配合默契的 " 日常交互模式 "。数字人还能实时捕捉弹幕并进行语义分析,以 " 罗氏幽默 " 风格回应观众提问,互动效果逼近真人直播。

" 当用户的代入感接近现实后,那种对 AI 的心理防备,基本也就消失了。" 宋健说。

不过,企业们普遍认为,数字人接下来的大挑战,是让它的大脑更聪明。

在技术商业市场呈现前景的情况之下,IT 桔子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7 日,2025 年数字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 23 起,接近 2024 年全年的 24 起,平均每起融资超 1.5 亿元," 技术–市场–资本 " 驱动加速。

市场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大家认为数字人是一个利润高、有前景,门槛也不是特别高的行业,大量企业涌入。" 硅基智能人士说。

在《中国虚拟数字人影响力指数报告》第三期显示,2023 年 " 数字人、虚拟人 " 相关企业已达 99.3 万余家,其中超过 40 万家是 2023 年新增,同比涨幅达到 42.3%。不过,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截至 7 月 7 日,国内数字人、虚拟人相关企业现存量达 2492 家。2023 年至今共注册 228 家相关企业,其中 2023 年注册量达 139 家,占比达 61%。

尽管不同的说法从数十万家到数千家,但真正拥有 " 从建模到交互再到决策 " 技术能力的公司并不多,企业也正在迅速分化出技术壁垒。

小冰科技 CEO 徐元春坦言:" 未来很难靠单一维度构筑护城河。" 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是那些同时拥有 2D/3D 数字人建模及驱动渲染、语音识别及合成、对话能力、大模型和 AIGC 能力,并能够将技术深度嵌入垂直场景的全栈式公司。

除了小冰科技强调的全栈式,目前市场上的供应商格局则呈现为:一边是以百度、字节、阿里、华为云、京东科技等 " 大厂 " 提供数字人底层能力、平台和解决方案;一边是中科深智、硅基智能等独立公司,扎根垂直行业,提供定制化交付和运营支持。

不过,与国内企业需要多个 " 技艺 " 甚至全栈不同,在海外,目前数字人企业倾向于分工合作。

如宋健所说:" 大厂在软件工具、平台支撑、标准解决方案方面有优势,但我们这类独立公司会深入到行业客户的真实场景,做定制、做优化,以及细致的运营服务。" 比如在直播电商市场,按效果付费,需要根据市场和直播间复盘,调整某一页视频或产品拍摄角度,这些要靠人去做的细致的运营服务。

而正在发生的一大趋势是,数字人从 " 虚拟形象 " 向 " 业务智能体 " 演进。百度智能云人士提出,未来数字人向低成本个性化普及,是 " 表达者 ",数字员工则是 " 决策者和执行者 "。前者解决 " 怎么表现 ",后者负责 " 怎么做事 "。数字员工融合了拟人化形象与业务决策能力,是数字人的逻辑延续,也是其商业化的下一阶段。

©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进群、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直播带货 抖音 淘宝 京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