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26讲武堂 前天
桑巴火龙——巴西XLF-40系列多联装火箭发射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 " 燃烧的岛群 " 第 1426 篇原创文章,作者:Behemoth。

全文共约 4100 字,配图 13 幅,阅读需要 12 分钟,2025 年 7 月 17 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 "behemoth" 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巴西人的航天梦想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多联装火箭发射器(包括导轨式和发射管式)就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而在欧洲战场参战的巴西远征军同样对这一武器印象深刻,因此促成了巴西陆军在这一领域的探索。1949 年,巴西陆军技术学校(葡萄牙语名称:Escola T é cnica do Ex é rcito,ETE)开创了巴西国内火箭研究的序幕,在起步阶段,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巴西人采取了 " 拿来主义 ",通过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和产品,快速越过了起步阶段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作为巴西火箭发射器的 " 开山之作 ",114 毫米口径的 F-114-R/E 型火箭发射器在试验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之后他们又在 1956 年拿出了更具有实战价值的 F-108-R 型多管火箭发射器,该发射器被安装在了一辆 Fv-108-R 型 3/4 吨级越野车上,成为了一种 " 简易版 " 自行火箭炮。

图 1. 巴西自主研制的 F-108-R 型多管火箭发射器

初期的成功给了巴西人继续探索火箭技术的信心,到了 1961 年,一群从 " 航空技术中心 "(葡萄牙语名称:Centro T é cnico da Aeron á utica,CTA)" 下海 " 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圣若泽杜斯坎普斯(S ã o Jos é dos Campos)创立了阿维布拉斯航宇公司 ( 葡萄牙语名称:Avibras Aerospacial ) ,该公司甫一创立就雄心勃勃的试图进入火箭和导弹研发领域,为了突破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瓶颈,巴西人玩了一手 " 曲线救国 ",在加入了由美国主导的 " 试验型泛美气象火箭网络 "(Experimental Inter-American Meteorological Rocket Network)之后,他们得到了来自美国的技术转让,主要包括当时较为先进的 " 阿卡斯 "(Arcas)系列气象火箭及其相关技术。就在巴西人吃透了这款射高达到 20~80 千米的气象火箭的技术后,他们迅速着手研制代号为 " 桑达 "(Sonda)的火箭系列。" 桑达 "1 为两级火箭,几乎是复制了 " 阿卡斯 ",但发动机推力更大,设计最大射高为 65 千米,于 1965 年 4 月 1 日首次试射,虽然后续试验未完全达到预期指标,但为后续型号研制奠定基础。

图 2. " 桑达 "1 型火箭

由于和 " 航空技术中心 " 颇有渊源,同时在 " 阿卡斯 " 项目上获得了相关的技术,因此阿维布拉斯航宇公司成为了巴西国内最主要的火箭和导弹生产商,并且深度参与了 " 桑达 " 系列火箭的研发和生产工作。随着技术不断累积,巴西人并没有忘记发展火箭武器的 " 初心 ",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地对地和空对地火箭的研发项目,其中一个代号为 X-40 的项目于 1972 年拉开序幕。

图 3. 一枚被架放在拖车上的 X-40 型火箭弹

X-40 为无制导火箭弹,弹体直径为 300 毫米,弹体全长为 4.45 米,弹体全重为 550 千克,其中战斗部重量为 150 千克,最大射程可达 65 千米。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制该弹的工程师,巴西工程师首次采用计算机对火箭设计参数进行计算。由于有前期的经验,X-40 的研发并没有经历太多波折,试射结果也颇为理想。不过,有了弹还得有 " 枪 ",而巴西军方不然不会满足于牵引式发射器,因此,为其寻找一个合适的发射平台就成为了研发团队所面临的新问题。

老马配新鞍

20 世纪 70 年代的巴西陆军的状况可以用 " 老黄瓜刷绿漆 " 来形容,新装备的采购数量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大量二战和战后初期引进的家伙事依然充斥于装备序列中,为了让这些 " 老古董 " 能提高一点战斗力,巴西陆军可谓是绞尽脑汁,其中对于 M3" 斯图亚特 "(Stuart)系列的一系列改进升级就足以称得上是整个巴西陆军窘境的一个缩影。为了继续让这些老头坦克发挥余热,巴西陆军制定了代号为 X1 的车族化升级计划,包括为其换装新型火炮、更换升级老旧零件等,同时计划以升级后的底盘为基础发展变形车辆,正好当时 X-40 型火箭弹发展进度颇为理想,于是巴西陆军中有人提议将自行火箭炮列入车族。

图 4. 巴西陆军装备的 X1A2 型轻型坦克,该型号为 X1 系列的深度改进型

1976 年 7 月 20 日," 研究和发展研究所 "(葡萄牙语名称:Instituto de Pesquisas e Desenvolvimento)提交了 "X-40 型战斗火箭发射车 "(葡萄牙语名称:Carro de Combate Lan ç ador de Foguetes X-40)的设计梗概,并且很快就获得了巴西陆军决策层的肯定,由于该名称过于拗口,之后就被改为 " 多联装火箭发射车 "(葡萄牙语名称:Carro Lan ç ador M ú ltiplo de Foguetes),最终该车的编号被定为 XLF-40,其中 X 代表原型车,L 代表 " 发射车 "(葡萄牙语:Lan ç ador),F 代表 " 火箭 "(葡萄牙语:Foguetes),而 40 则表示使用的 X-40 型火箭弹,而全称则是 " 特种装甲火箭发射车 XLF-40"(葡萄牙语名称:Viatura Blindada Especial, Lancador de Foguetes, XLF-40)。

虽然名称几经变化,但是对研发团队并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之后他们就雄心勃勃的开始了第一辆原型车的生产,按照分工,阿维布拉斯航宇公司依然负责火箭弹的研发生产,而另外 2 家巴西国内的私营企业——贝尔纳迪尼(Bernardini)和比赛利(Biselli  )则负责车体和发射架等部件的生产和安装。生产工作必须快马加鞭的进行,因为他们被设定了一个几乎是天方夜谭的时间表——让该车能在当年的巴西独立日(9 月 7 日)阅兵式上闪亮登场。可想而知,如果能在这样的 " 政治任务 " 中表现出色,那对于整个项目无疑是大有裨益,而最终,原型车也如期出现在了阅兵式上。

图 5. 接受检阅的 XLF-40 原型车

急就章与巧搭配

XLF-40 车体由 M3A1 改进而来,车体全长 5.98 米,宽度为 2.74 米,高度为 2.54 米,车体空重为 15 吨,搭载火箭弹的全重为 16.6 吨。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车的生产在 X1 型轻型坦克原型车之后,同时 X1 的炮塔被用于 EE-9 型装甲车原型车的试验,因此有资料指出,该车的车体很有可能就是采用了移除炮塔后的 X1 的原型车车体,从而实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虽然 XLF-40 并不需要在一线冲锋陷阵,但是该车基本保持了 M3A1 的车体防护水平,车体正面上部装甲带有 17 ° 倾斜角,厚度为 38 毫米,车体正面中部装甲带有 69 ° 倾斜角,厚度为 16 毫米,车体正面下部装甲带有 23 ° 倾斜角,厚度为 44 毫米。车体侧面和尾部装甲约为 25 毫米,车体顶部装甲约为 13 毫米,底部装甲则为 10~13 毫米。

由于去除了 M3A1 的原车炮塔和车体正面右侧的航向机枪(原位置被安装了一扇和左侧舱门同样的进出舱门),因此 XLF-40 不再需要炮长,车组成员分别为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的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右侧的副驾驶员以及位于原炮塔吊篮内的车长。值得一提的是,火箭可以由车组成员在车内通过无线电遥控系统实现遥控发射。

由于 M3A1 原车的动力系统过于老旧,因此 XLF-40 的动力系统和 X1 系列一样得到了升级。1 台最大功率为 256 马力的斯堪尼亚 - 瓦比斯(Scania-Vabis)DS-11 A05 CC1 型直列六缸柴油发动机使其功重比达到了 15.4 马力 / 吨,而该车采用的变速箱则是巴西本土基于 M3 系列原装变速箱进行升级后的产物,具有 5 个前进挡和 1 个倒挡,至于该车的悬挂系统则是源于 M4 系列炮兵牵引车。在测试中,XLF-40 空车跑出了 55 千米 / 时的最大公路速度,最大行程可达 520 千米。

由于火箭在发射尤其是齐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对整个车体的稳定性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为了保持发射时的车体稳定,XLF-40 在车体前部加装了 2 部驻锄,在进行火箭发射时,驻锄放下,为车体提供支撑。驻锄的动力由原车的液压系统提供,为了输出动力,车体后部的装甲板上开有一个圆孔,用于容纳液压缸体。

图 6. XLF-40 正面特写

图 7. XLF-40 侧面特写

XLF-40 的三联装火箭发射装置为导轨式,被整体安装在去掉炮塔的车体座圈内,发射装置可以实现旋转开火。发射装置由位于顶部的发射导轨、位于底部的基座和连接二者的液压升降装置组成,发射导轨长 5.5 米,由液压升降装置控制升降,为了降低自重减轻液压升降装置的压力,发射导轨上有大量减重开孔。值得一提的是,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原本位于发射装置中部液压缸体位置向后进行了调整,以便发射装置可以以更大角度开火。考虑到该车并不需要伴随装甲部队进行一线作战,因此该车并没有配备机枪等辅助武器。

图 8. 正在发射 X-40 型火箭弹的 XLF-40,车体前部的驻锄已全部放下,发射车左侧为观测设备

作为一种源于 " 旧 " 装备但又融合 " 新 " 技术的产物,在 XLF-40 全车的很多地方都带有浓厚的 " 混搭 " 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巴西作为 " 后发 " 国家为了实现快速赶超而不得不为的结果。

结束与开始

在参加独立日阅兵式后,XLF-40 在位于里约热内卢城附近的马兰巴亚(Marambaia)武器试验场继续投入试验。由于该地位于海边,因此多次试验中火箭的落点均位于海上,这也避免了火箭失控殃及居民的问题。

在试验中,X-40 火箭总体表现良好,但是整个系统依然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很多源于旧平台的问题虽然有解决的方案,但付出的成本却让解决方案多少显得得不偿失。最终,XLF-40 作为更新一代火箭武器的验证平台,在验证完成后 " 寿终正寝 "。

虽然 XLF-40 项目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但是通过该项目,一大批巴西航空航天技术人员获得了研发火箭武器的宝贵经验,巴西国内的航空航天工业也实现了起步性发展,以此为起点,巴西人开始了更先进的火箭和导弹武器的研发工作,不仅让巴西陆军实现了武器装备现代化,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成为了巴西国防工业的一张 " 名片 "。而阿维布拉斯航宇公司也由此跻身于世界知名火箭武器研发制造商,其生产的 " 阿斯特罗斯 "(ASTROS,为 " 炮兵饱和攻击火箭炮系统 " 的缩写)系列多联装火箭炮系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图 9. 正在开火的一辆沙特阿拉伯陆军装备的巴西制 " 阿斯特罗斯 "II 型多联装火箭炮,该系统目前已出口多国,并参与多场局部战争

目前,最新型号的 " 阿斯特罗斯 "II MK.6 型多联装火箭炮不仅配有传统火箭弹,还可以使用包括制导火箭弹甚至巡航导弹在内的精确制导弹药,一改传统的 " 面杀伤武器 " 形象,而在近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火箭炮都体现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巴西人也在紧盯前沿技术发展,甚至开始探索火箭炮与无人机进行协同作战的体系。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迟迟难以取得突破,前文提到的 " 桑达 " 系列火箭的 " 嫡系子嗣 " 当属 VLS-1 型运载火箭。该系列运载火箭长度达到 19.5 米,直径为 1 米,起飞重量可达 51 吨,能将 350 公斤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997 年 11 月 2 日 VLS-1 首飞,因一枚助推器未工作,一分钟后被引爆。1999 年 12 月 11 日的第二次飞行延续了三分半钟,但二级未能点火,又被引爆。2003 年 8 月 22 日,经过近四年准备,即将进行第三次发射的前三天,VLS-1 火箭一枚助推器意外点火,引发了大爆炸,发射台塔被彻底炸毁,21 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殉职,成为本世纪迄今为止死亡人数最多的航天事故。数次失败后,巴西政府最终于 2016 年终止了 VLS-1 计划,加之国际局势变化,巴西与乌克兰、俄罗斯、以色列及美国合作在南纬 2 度发射火箭的计划也都没成为现实。

图 10. VLS-1 型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火箭 巴西 美国 陆军 航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