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7-17
聚焦新时代文艺伦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拓展,第二届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举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由中国伦理学会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伦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拓展展开深入研讨。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晓明出席了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开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伦教授主持。他回顾了 2024 年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的盛况,第二届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以 " 新时代背景下文艺伦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拓展 " 为主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将关注焦点置于更加广阔而复杂的现实语境之中。

李伦

韩轶指出,面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来的文艺生态变化,文艺伦理研究肩负着回应时代课题、引导价值共识的重要使命。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的连续举办,是推动文艺与伦理交叉融合、增强高校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

韩轶

孙春晨指出,面对人工智能、短视频等新兴文艺形态的迅猛发展,文艺伦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坚守人民立场、弘扬真善美,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他强调,文艺伦理研究应回应现实关切,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创新研究方法,注重伦理叙事与跨学科融合,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服务人民精神生活。

孙春晨

陈晓明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广泛介入写作与历史叙事的新现实,文艺伦理正面临深刻挑战。他从孔子 " 述而不作 " 的伦理立场谈起,追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 写作权威 " 的敬畏,并联系当下短视频盛行、写作门槛降低的现象,指出文化民主化带来的伦理困境。陈晓明强调,AI 写作以数据频率为判断依据,忽视了历史与写作中的伦理维度,甚至可能导致对历史的篡改和遮蔽。在技术重塑文学生产方式的背景下,文艺伦理学需要重新界定自身边界与价值,回应文本失效与意义消解的现实危机。他呼吁学界共同思考新时代下文艺伦理的方向与责任。

陈晓明

本次会议在 7 月 12 日上午和 13 日上午分别安排了两场特邀报告。7 月 12 日的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由辽宁师范大学张学昕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暨南大学张丽军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王侃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梁海教授分别发言。

曹刚教授在题为《美与善:论文艺的超越性》的报告中指出,文艺作为内在超越的精神路径,具有独特的道德感染力。通过情感化与生活化的表达,文艺将抽象的道德理念 " 肉身化 ",直达人的精神深处。他提出文艺应坚持 "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并以神圣高于世俗、内在高于工具、共生高于自我为三重价值排序,强调文艺创作需超越功利,回归伦理本质。

曹刚

王前教授在《文以载道——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伦理学》的报告中,聚焦中华传统 " 文以载道 " 思想的当代表达,指出 " 道 " 是实践智慧与和谐状态的核心。他提出全球化、市场经济与人工智能带来传播困境、伦理失范与载道功能弱化等挑战,主张通过强化审查、培养复合型人才、重构评价体系应对变局,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是构建中国特色文艺伦理学的根基。

张丽军教授以《新智媒时代的生态文学及其伦理思考》为题,揭示生态文学对自然与精神双重危机的回应。通过《大湖消息》《中国在梁庄》《太阳深处的火焰》等文本分析,他指出中国生态文学呈现自然、社会、精神生态的三维互动,将 " 城乡一体化 "" 绿水青山 " 等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文学实践。张教授提出 " 生态活力原则 ",主张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万物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中国生态文学创新注入传统 " 天人合一 " 智慧的生命伦理观。

王侃教授在《疫情、文学与叙事伦理》的报告中,批判性反思灾难书写的伦理困境。他强调,复杂全球化语境要求叙事实现 " 语言与知识重置 ",摒弃简单人道主义范式,通过承担历史苦难的美学化解 " 国家不幸诗家幸 " 的伦理悖论,呼唤作家配得上苦难的叙事自觉。

梁海教授在题为《失落的乐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难题与人性探讨》的发言中,指出科幻电影作为 " 虚拟试验场 ",不仅映射人类对科技进程的期待与恐惧,更集中展现了人工智能、基因改造、虚拟现实、社交评分机制等议题背后的人性与伦理挑战。她强调,这些作品在批判科技异化倾向的同时,也试图保留人类精神的永恒维度。人类在科技进步中不断进化,但内在的伦理抉择与情感结构却始终如一。科幻作品由此成为思考当代文艺伦理的重要路径,不仅提出 " 人性是否会被技术改变 " 的问题,更激发我们思索:" 人在技术极限中的伦理自觉 "。

梁海

7 月 13 日的大会报告由暨南大学张丽军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张勇研究员、东北大学刘广远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琦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乔世华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张欢副教授分别发言,东北大学周荣教授对上述五位老师的报告进行总结点评。

张勇研究员在题为《〈李白与杜甫〉手稿的文化伦理研究》的发言中,聚焦郭沫若手稿的删改痕迹与版本差异,揭示其文本修改背后的伦理张力。他指出,手稿中政治话语与学术语言的反复置换,呈现郭沫若在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与文化伦理间的动态调适;而出版本对 " 李白杜甫皆生于酒 " 等关键表述的删减,导致 " 扬李抑杜 " 的误读。张勇强调手稿作为 " 动态伦理载体 " 的独特性,为重新审视作家多重身份困境提供了物质性依据。

刘广远教授以《丁玲小说的女性叙事伦理——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为题,剖析革命叙事中的伦理分裂现象。研究发现,丁玲在阶级伦理框架下刻意弱化女性身体书写(如贫农女性的 " 粗鄙化 "),却通过女地主 " 肤白细嫩 " 等细节暴露潜意识审美偏好。这种表层政治规训与深层身体美学的矛盾,折射创作者在革命伦理与人性伦理间的自我博弈,形成 " 冰山式 " 叙事伦理结构。

王琦教授在题为《从工具到共谋:人工智能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性嬗变》的报告中提出 " 三重主体性 " 演化模型:毛笔时代 " 身体 - 主体性 "、计算机时代 " 拟身 - 主体性 " 至 AI 时代 " 类主体 "。针对人机共谋现状,研究主张通过 " 提问体系主导权 "(工具维度)、" 批判性对话机制 "(对话维度)重构主体性伦理,强调生成式 AI 激发的非是主体终结而是 " 创造性转化 " 契机。

乔世华教授的《论韩江〈素食者〉中的女性反抗》批判 " 植物化反抗 " 的伦理悖论。研究指出,英惠以自我异化为植物的消极抵抗,虽解构父权伦理却陷入 " 第二性 " 复归;其 " 神性力量 " 表象实为男权文化中女性客体化的变体。乔世华强调,真正的性别平等需超越二元对立,在 " 美美与共 " 的积极实践中突破自我毁灭的伦理困局。

张欢副教授以《他人的痛苦与切近的主体》重释柔石《二月》中萧涧秋的伦理选择。研究颠覆 "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标签,提出 " 切近主体 " 概念——萧涧秋对文嫂的救助是 " 明知失败仍行动 " 的具身化伦理实践,其经济援助、教育安排等具体行动,在启蒙与革命的宏大叙事外开辟 " 弱者互助 " 的责任路径,为边缘群体提供主体性建构范本。

此次研讨会还设置了三个分会场。第一分论坛(媒介转型与伦理关切),多位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城市传播、科幻文学、战争叙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季泓旭基于问卷调研,提出影视应主动参与城市形象建构;武兆雨聚焦 AI 写作伦理,强调人类非理性情感的不可替代性;吕兴剖析中国科幻中的 AI 新叙事;张晓晴挖掘穆旦与汪曾祺战争书写中的个体伦理;杨轲轲提出 " 艺术伦理学 " 本质为伦理回归。发言展现了文艺伦理研究的前沿视野与思想张力。

第二分分论坛(文献 · 记忆 · 伦理),来自古代文学、艺术史与出土文献等领域的学者展开跨学科交流。陈政探讨北宋山水画中的视觉形塑与伦理精神,陈济川关注应体词的交往伦理价值,蔡振华、李俊涛、信明华、于雪等学者则深入考察甲骨文、简牍、《韩非子》等古代文献中的历史记忆与语言演变。徐晓分析六朝景观中的空间伦理,李佳喜考证《庄子》篇目中的错简问题。

第三分论坛(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叙事的伦理书写),周荣教授批判 " 巧言令色 " 现象,强调文学应坚守批判与真理立场。陆方分析科幻电影中的 AI 伦理问题,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与技术发展中的人文警觉。关岫一、金钰两位老师分别从班宇小说与麦家作品中剖析日常伦理与记忆叙事的深层结构。吴石俊与贺佳则从艺术史与美学角度探讨文艺作品中伦理转向与审美境界的融合。

在新时代的语境中,第二届全国文艺伦理学研讨会以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交叉融合的研究视野,推动了文学与伦理的深度对话。与会学者的思辨与实践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伦理关怀与现实担当的文艺图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研讨会 大连理工大学 人工智能 短视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