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妖小妖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
一
事业单位整合精简,是近年的行政重头戏。
▼
二
老王在某一类公益事业单位上班,这不,左三年右三年,被折腾得够呛。
三年前那轮改革,老王所在单位被摘了牌,撤销了。然后,老王被分流到了局属另一家事业单位。当时,老王慌得一逼,想着人到四十,得从头学起呢。结果发现,单位没了职能在啊,自己还是干自己原来那摊子事,换汤不换药,无悲无喜。
今年,又改革了。这次,老王独稳坐钓鱼台,不慌不忙,纯看戏了。这回是老王所在事业单位把另一个单位合并了。可有意思的是,冠了老王他家单位的名,牌子少了一个但内里完全没变。内部结构如旧日叠床架屋,工作内容也似从前循环往复,无非一个单位分了几个部门分属不同局长管。部门之间简直壁垒森严,甚至出现了 " 不同科室竟各有各的报表标准 " 的怪状。
老王反倒觉得特舒坦,这不三个和尚挑水吃。
三
这不是个例。
" 牌子减了事不减 "" 牌子改了事不变 "," 新瓶装旧酒 ",其实是对 " 精兵简政 " 这一治理精髓的严重偏离。核心矛盾在于 " 牌子减了 " 的形式变化和 " 事不减 " 的实质问题之间的反差,这背后反映的是行政改革中的形式主义顽疾。
这种 " 伪精简 " 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机构合并徒有虚名而职能未动,机构臃肿依旧,责任推诿如故。新牌子高高悬挂,内部却仍像旧日那样层层叠叠,事权分割、职能交叉的老问题如影随形。韩非子曾言:" 治大国若烹小鲜 ",改革当如烹饪小鱼般谨慎精准,而绝非简单物理堆叠。倘若职能不重新厘清,所谓整合不过是将旧负担用新箱子装起罢了。
这种 " 伪精简 "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职能定位模糊,只重物理形态之 " 合 ",而忽视职能之 " 融 "。牌子虽减,但原有职能未经梳理与整合," 众力所并,则轻举者易胜 "。单位合并后若未对各项职能进行彻底梳理与重新配置,新机构便不得不继续背负所有旧任务。当 " 精简 " 仅仅成为物理形态的简单加法,那看似崭新的招牌下,就只可能是一套疲惫不堪、效率低下的旧系统在艰难运作。
四
如何让机构改革真正卸下冗余重担?
唯有突破形式主义藩篱,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推动职能重塑与流程再造。邓小平同志曾以 " 机构改革是场革命 " 的论断强调其艰巨性。真正的精简,必须先打破权力的垄断,必须将机构重组与职能的 " 化学融合 " 同步推进:在机构物理合并的同时,对职能进行科学重组、优化流程设计,以制度确保权责清晰,改革才不是表面文章,效率也才能真正提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唯有 " 变 " 在核心处,方能通向活力持久。
" 摘牌易,摘责难 "。牌子之减只是起点,职能之 " 融 " 与责任之 " 明 " 才是根本归宿。唯有在合并中彻底实现职能重塑与流程再造,使每一块摘下的旧牌都真正成为卸下的重负," 基层减负 " 才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改革的初心才能真正抵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