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来,郭德纲身上最不缺的就是争议!
二十年前,他还在小茶馆被斥为 " 野路子 ",为了一口饭钱在争议中死磕;
十年前,他带着德云社在商演市场掀起狂潮,却被质疑 " 背离传统 "。
随之开始轰轰烈烈的 " 反三俗 ",而矛头直指他郭德纲。
那时,主流相声视他为 " 劲敌 ",拥护者寥寥无几,嘲讽与谩骂,不绝于耳。
没人料到,这个其貌不扬的 " 胖小子 ",竟然能改写相声历史。
而这一次,他得到官方认可,又一次打破外界对 " 草根逆袭 " 的固有印象。
实至名归
德云社喜事一件接着一件!
前脚放出海上巡演消息,后脚就被《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辉煌无限。
面对官媒递出的话筒,老郭明显有些吃惊,先是一个玩笑话,然后立马正经起来。
毕竟,记者提问得有水平,他自然也得回答得有水平。
当 " 文化自信 " 四个字,从老郭口中说出来,效果立马不一样,不愧为 " 金句王 " 啊。
该支棱起来的时候,丝毫不马虎。
这次的海上巡演,堪称相声艺术与现代文旅模式的 " 破圈之作 "。
从形式上看,其实更像一场 " 移动的相声小剧场 "。
把舞台搬进万吨邮轮,巡演路线跨越多个海域。
郭德纲和老搭档于谦,则和 5000 名左右的游客同吃同住,为期五天四晚。
这种沉浸式听戏的模式,直接打破传统商演的地域限制,更大程度让观众在航行中感受相声魅力。
茶桌摆进海景舱、快板声混着海浪声,把 " 相声茶馆 " 的烟火气搬进了深蓝大海。
官方肯定、网友点赞,收获好评一片,曾经丢失面子,终于被郭德纲捡了回来。
值得玩味的是,早年他一直被批 " 难登大雅之堂 ",如今却能带着相声登上魔都游轮,连央媒都主动聚焦这场 " 海上文化盛宴 "。
当年说他 " 土掉渣 " 的人,怕是没料到那个不起眼的老郭,能把相声开成 " 远洋航班 "。
回看这几年的德云社,不断在突破、不断在进步。
海外演出影响,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迅速扩大,从日本、韩国、南非到坦桑尼亚,立志于走遍世界各个角落。
门票大都一售而空,很少有余量。
到坦桑尼亚演出时,新华社专门进行报道,给足牌面。
"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任由他人七嘴八舌,任由外界风雨飘摇,内核依旧稳如泰山。
那些曾砸向他的质疑,到头来成了驶向广阔舞台的浪花。
争议中走来
7 岁学艺,9 岁登台,15 岁开始北漂,立志闯出一番天地。
曾几何时,郭德纲还是个满怀梦想的热血少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打击一重接一重,稍有不慎就会被 " 打回原形 "。
于他而言,未来是渺茫的,前途是未知的,一切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文化馆工作期间,和杨志刚的一场恩怨,让他走上黑红道路。
被排挤、被打压,看不惯他的人,能排一长队。
就是在 " 天崩开局 " 的情况下,愣是杀出一条血路。
1995 年德云社成立,李菁、张文顺随之加入,几位元老集合。
本以为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他们,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结果生意异常惨淡,连房租都是个大问题。
为了那碎银几两,老郭不得不低头,跑去挑战 " 橱窗生活 48 小时 "。
不过几平米空间,吃喝拉撒睡全包,仅有泡面与水等基本物品。
不仅如此,还要像动物园的宠物一样,供路人观赏,配合着嬉笑互动。
有时候许多人围住他一个,有时候表演得不到回应,尊严备受打击。
后来人们都说:" 那是郭德纲当狗的日子。"
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相声团保了下来。
因为参加比赛,得到侯耀文赏识,有幸摆脱 " 海清 "。
眼看着,日子就要有起色了,主流相声圈联合开始针对郭德纲的 " 反三俗 "。
难,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老郭并不在意,转头拿出作品《我要反三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没了老前辈们的托举,这条路走得更加艰难,一度被相声界视为 " 异类 ",甚至遭遇抵制。
外忧内患,危机四伏,徒弟接连出走,口碑摇摇欲坠。
早有想法的曹云金,先挑了个头,在郭德纲生日这天捅破窗户纸。
任由师兄们如何挽留,还是头也不回得转身离开,没有一丝多余的牵挂。
曹云金年轻气盛,一向恃才傲物,不止一次露出狂妄的尾巴。
当初和岳云鹏搭档,在河南演出,对方不过是抢先发言几句,他就气得掐住脖子不松手。
当众反目这一段,明显是剧本之外的东西。
想要走的留不住,郭德纲终究还是选择放手,可接下来何云伟、李菁,一个个有样学样。
德云社一下冒出 " 两大逆徒 ",关键都是昔日的中流砥柱,一时间该如何是好?
出走也就算了,两人明里暗里嘲讽老郭,他只是一句:
" 让我最伤心的,就是我亲手教出来的,要把我置于死地。"
关键时刻,岳云鹏顶上了," 耍贱卖萌 " 那一套在观众这里极为适用。
最后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巨星,陪伴德云社走到现在。
周立波曾用 " 咖啡与大蒜 " 的比喻内涵郭德纲,那时无数人跟着骂。
如今再看两人境遇,一个 " 销声匿迹 ",一个则把舞台搬到游轮上,引媒体盛赞,好不风光。
所以话别说太早,把评判的权力交给时间,看一看谁能笑到最后。
结语:
从被骂 " 江湖骗子 " 到被央媒点赞 " 文化使者 ",从只能在小茶馆里 " 蹭场地 " 到能调度万吨邮轮做舞台。
实力二字或许就是 " 让世界刮目相看 " 的终极答案。
不是刻意讨好,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见中国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你们说呢?
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