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昨天
两年后再见“牛郎织女雕塑”事件通报,公共沟通需再造“鹊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央视网评 ,作者央视网评论员

人们终于等到了姗姗来迟的 " 牛郎织女雕塑 " 事件通报。

7 月 16 日晚,河南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就 " 鲁山县修建牛郎织女雕塑 " 一事发布情况通报," 又丑又贵 " 的 " 牛郎织女 " 真面目才得以示众:原是地方官员与企业串通,存在先建后招、围标串标、价格虚高问题,花费 715 万元的雕塑核定造价仅 207 万元;同时,涉事人员均已被处置,多人获刑。

这并非是平顶山市第一次发通报。早在 2023 年 8 月底,面对民众对 " 脱贫县高价建丑地标 " 的质疑," 平顶山发布 " 连发两通报:一是 29 日通报 " 县住建局局长被免职、骂记者的工作人员记大过 ";二是 31 日通报成立联合调查组,并称 " 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

如今,距上次承诺 " 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 已近两年之久。当 " 及时 " 竟然被时间拉长成 " 两年后 ",当 " 调查结果 " 竟然需舆论二次推动才被 " 挤 " 出,这份迟到的通报,已然成了对公共信任的又一次轻慢。

诚然,事件调查需要时间,一而再地发通报,不断公布新情况、回应新质疑,也是政府通报的应有之义,公众也能理解并耐心等待调查结果。但从此次平顶山发布通报的操作来看,早在 2023 年 9 月 8 日,联合调查组就有了初步调查结果,并在全市有关会议上公开通报。为何要等司法审判结果出来后近半年,乃至再次引发舆情后,真相才 " 姗姗来迟 "?

此类 " 拖延式 " 通报并非孤例。近来诸多公共事件通报,总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令人费解的缺陷:有信誓旦旦却杳无音信的 " 烂尾 ",有拖沓冗长的 " 马拉松式 " 回应,有语焉不详令人疑窦丛生的 " 模糊术 ",有前后矛盾如 " 市监局罚 45 万后又否认 " 的自我推翻,更有直接宣告 " 不予公开 " 的冰冷拒绝。

这一切问题背后,多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错位:不少地方管理者仍将通报视为令人头疼的 " 麻烦 ",是不得不完成的负担性 " 任务 ",而非主动解决问题、真诚与公众沟通的宝贵 " 契机 "。为此,不惜先用 " 正在调查 " 堵住悠悠众口,又用 " 时间的力量 " 试图 " 避避风头 ",然后一拖再拖,把 " 大事拖小、小事拖了 ",最后不了了之……其行为无异于对公众记忆与耐心的公开嘲弄。

然而,现实会无情地戳破 " 互联网没有记忆 " 的侥幸。正如 " 牛郎织女雕塑 " 事件在两年后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在数字时代,指望人们遗忘恐怕是真正的奢望。

那些被轻率搁置的 " 烂尾 " 通报、欲盖弥彰的模糊表述、自相矛盾的尴尬回应,皆如深埋的信任地雷,随时可能被新的火星引爆。在公共危机中,时间绝非天然的 " 橡皮擦 ",拖延只会让伤口在沉默中溃烂,使疑窦在等待中疯长。当 " 拖字诀 " 失效时,修复信任的代价早已如滚雪球般难以承受。

在现代治理框架下,通报本应是公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窗口,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桥梁,更是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的黏合剂。 每一次通报,都应是对公众关切的庄重回应,而非敷衍了事的官样文章。因此,对于 " 烂尾 " 通报,有必要建立刚性问责机制;对于 " 拖延 " 恶习,应有明确时限要求;对于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者,必须追问到底,澄清责任。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的。每一次及时、清晰、负责任的通报,每一次放下身段、真诚坦荡的沟通,都在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 " 鹊桥 " 添砖加瓦。" 牛郎织女 " 一年一见早已是历史传说,在信息发达、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现代社会,两年难见的 " 牛郎织女式通报 " 也该与时俱进了。

电梯里为什么会有镜子?99% 的人都想不到!

隔壁死过人,也算 " 凶宅 " 吗?法院判了!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陈艳欣               

  审 校丨天明    

来 源丨央视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央视网 平顶山 审判 河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