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一封8旬老人来信,照见长海路街道的温暖实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居委会的这些孩子,就像是我的子女和孙辈。在小区路上碰见居委会的年轻人,他们笑容满面嘘寒问暖格外亲切…… "

长海路街道浣纱三村居民刘文静在 " 我和长海不得不说的故事 " 征集活动中的投稿中这样写道。本月,长海路街道启动 " 长海如晤 · 三个一 " 文化品牌工程,以 " 一图、一影、一书 " 为载体,梳理这片土地的演进脉络,邀请居民共同绘制、拍摄、书写长海记忆,身边的善意、邻里间的温情与互助,透过文字、影像一一展现。刘阿婆的来信,正是长海路街道 " 三个一 " 工程—— " 我的长海我的家园 " 系列征集活动中,一个生动的 " 我和长海不得不说的故事 ",记录的是老人对社区文明与温情的深切感知。

浣纱三村,曾有着仓库、工厂、技校、医院家属宿舍,如今是居住着工人和公职人员的老旧社区。特别的成长路线,滋养了居民们强烈的公共意识——源自集体生活、关心公共事务、乐于互助的精神特质,连居委会干部的关怀,都天然带着 " 老邻居 " 般的亲近感。" 路上碰见,他们都会亲切地称呼我阿姨或阿婆 "。这个自然的称呼也让刘阿婆倍感温暖。

不只是亲切的称呼,在浣纱三村,居委会常开展便民服务。医疗工作者在义诊时,帮居民们量血压、测血糖;法律人士坐镇,解答房产、赡养、继承等疑惑;银行人员宣讲反诈,守住老人们的 " 养老钱 ";还有细微处的叮咛——社区干部们主动致电老人,提醒他们防范陌生电话和新骗术。

刘阿婆将捕捉到的这些暖意放在信里。对她而言,收获的善意远不止于此。2023 年,她意外摔倒,腰椎和脚部骨折,动弹不得,几周后老伴又突发脑梗中风入院。一时间,刘阿婆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邻里率先伸出援手。" 多亏了 101 室的好邻居梅萍妹妹夫妻俩,每天给我送来一日三餐。" 刘阿婆回忆。

居委会的力量也及时介入。老伴出院后,居委会书记主任上门探望慰问,让两位老人感到 " 无比温暖 "。刘阿婆没想到的是,年初,在居委会帮助下购买的 " 银发无忧 " 意外险也派上了用场。干部协助她整理材料、联系理赔,顺利收到了 800 元理赔金。在长海路街道宣文办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些伸出的援手,源于老社区集体生活的互助基因,在社区服务的催化下,已成为一种文明自觉。

被刘阿婆记录下来的文明实践,在长海路街道不是孤例。作为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 的一环,浣纱长者照护之家于去年初接受近乎完全失能的冯叔叔和受脑梗困扰的祝阿姨入住,专业团队为老人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提供心理支持。一年半后,冯叔叔能独立行走,祝阿姨也基本恢复了自理能力—— " 原居安老 " 的理想,化作可触的城市文明温度。现今,长海街道也借助 " 百姓大舞台 "" 青年创变营 " 等平台,让居民自组织的敬老服务、环保行动,以市集、讲座等形式遍地开花,将文明实践的热情转化为生动的社区风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催化 中风 医疗 养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