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陀螺 前天
2025半年度回顾:AI眼镜热情高涨,VR/MR陷入贫瘠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VR 陀螺 冉启行

2025 年的上半场,整个 XR 产业并未匀速前进,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战略分化显著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鲜明的 " 冰火两重天 " 景象:一边是 AI 眼镜赛道热情空前高涨,新品迭出,巨头涌入;另一边则是 VR/MR 头显领域陷入了罕见的 " 贫瘠期 ",新品发布屈指可数,市场声量沉寂。

据 VR 陀螺不完全统计,2025 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共发布或亮相了 40 款 AI、AR、VR、MR 相关硬件产品。在这 40 款产品中,多达 36 款属于智能眼镜形态,涵盖 AI 音频眼镜、AI 拍摄眼镜及 AI+AR 眼镜等类别。相比之下,传统意义上的 VR/MR 头显设备仅有 4 款。这种接近 9:1 的悬殊比例,清晰地反映了短期内资本、研发资源与市场关注度的流向。

  VR/MR 陷入 " 贫瘠期 ",巨头也踌躇  

据统计,上半年亮相的 VR/MR 头显仅有四款:三星 Project Moohan、Bigscreen Beyond 2、vivo Vision 以及 XEO BIG。其中,真正明确了售价(1019 美元)并上市销售的,仅有面向 PC VR 核心玩家的 Bigscreen Beyond 2。三星和 vivo 这两大智能手机巨头,虽然展示了其概念产品,但并未公布具体的硬件配置,以及上市时间表。

作为拥有强大渠道和用户基础的厂商,它们的按兵不动和相对谨慎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当下 VR/MR 的产业现状——即使像 Apple Vision Pro 这样高端的空间计算机,又或者是像 PICO 4、Quest 3s 这样相对亲民的消费级头显,都难以进一步撬动大众消费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来企图 " 复刻苹果 " 的三星和 vivo 自然会更加谨慎。千万台量级似乎已是当前头显市场的规模极限。

事实上,当前 VR/MR 头显市场从技术成熟度到内容生态,已相当成熟,单眼 4K 的 Micro-OLED 微显示技术,极具梦幻体验的手眼交互,上万款的 XR 游戏、应用和影视生态,近乎具备了一款硬件爆发的所有条件。然而,在爆发之前,厂商仍需解答用户 " 我为什么需要一台头显 " 这一核心问题。如果只是传统 2D   应用场景的迁移,对于用户而言,很难形成差异化的吸引力。破局的关键不是杀手级的应用、游戏,而是杀手级的创新应用场景。

  AI 眼镜的 " 狂热潮 ":百镜争鸣,巨头入局  

与 VR/MR 市场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在去年 Ray-Ban Meta 成功市场案例的推动下,AI 眼镜领域在 2025 年上半年进入了一场 " 狂热 " 的盛宴。

整个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的 " 跟随 - 迭代 " 阶段,众多品牌争相入局,试图在这片新蓝海中分得一杯羹。上半年多达 36 款智能眼镜类产品的发布或亮相,可以说是业内的一次 " 寒武纪大爆发 "。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信号是小米、传音、联想、雷神等传统消费电子巨头的集体入场。它们的加入,将推动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加快相关技术的迭代。

在这 36 款智能眼镜产品中,主要包括四大类:

AI 音频眼镜:以小米的 MIJIA 智能音频眼镜 2、李未可的 City Air 等为代表,它们专注于开放式音频体验和语音助手交互,主打轻量级 AI 眼镜。

AI 拍摄眼镜:以雷鸟 V3、小米 AI 眼镜等为代表,主打第一人称视角的即时拍摄与 AI 视觉理解等功能。摄像头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 AI 眼镜的多模态交互维度。

AI+AR 眼镜:以雷鸟 X3 Pro、联想 V1 等为代表,是目前技术最前沿、最具野心的品类。它们在 AI 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衍射光波导等光学显示模块,能够实现信息提示、实时翻译、导航等 " 轻量级 " 的 AR 体验。

XR 眼镜:以雷鸟 Air 3S、TQSKY T2 为代表的分体式眼镜,主要以成熟的 Micro-OLED+BB 方案为主,在视觉显示上目前优于普通 AR 眼镜,在观影娱乐场景效果突出。

然而,这场看似繁荣的 " 百镜大战 ",其背后潜藏着硬件快速同质化的陷阱。当众多产品都采用来自高通的骁龙 AR1 平台,索尼 IMX681 CMOS 时,单纯的硬件规格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差异化因素,综合的用户体验正在成为新的标尺:包含但不限于 AI 眼镜蓝牙连接的稳定性、影像优化算法、AI 交互能力、系统响应速度、时尚元素设计等。

此外,2025 年上半年以来,我们还看到了部分厂商在 AI 眼镜上的全新差异化技术应用,以及产品定位,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破局点:AI 眼镜的技术与场景突围  

在 " 百镜大战 " 的喧嚣中,厂商们为进一步寻求差异化优势,正将突围的焦点集中在两大关键战场:一是解决以续航为代表的核心用户痛点,二是在高价值的细分场景中建立壁垒,其中运动场景已成为最热门的新蓝海。

(一)续航焦虑与 " 双芯 " 解法

续航能力,一直是穿戴式设备的阿喀琉斯之踵。2025 年上半年的新品数据显示,厂商们正通过多样化的技术路径试图攻克这一难题。其中," 双芯片架构 " 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也是过去一年中业内频繁探讨的解决方案。

以小米 AI 眼镜和致敬未知的 BleeqUp Ranger 眼镜为例,它们都采用了双芯片设计。其核心逻辑是仿照智能手机处理器的 " 大小核 " 理念:一颗低功耗芯片负责处理音频播放、传感器数据采集等日常、轻量级任务;而另一颗性能更强的 SoC(如高通骁龙 AR1)则只在需要进行图像处理、AI 模型运算等高负载任务时才被激活。

这种精细化的功耗管理策略,能够在不牺牲峰值性能的前提下,显著延长设备的整体使用时间,代表了 AI 眼镜在电源管理上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单芯片集成所有功能仍是最终理想的产品设计方向。毕竟双芯片会增加成本和占用面积,其应用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现状的 " 妥协 "。

作为头部芯片厂商的高通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今年 6 月的 AWE 大会上,高通发布其最新的 AI 眼镜专用芯片 AR1+ Gen1。相比上一代,AR1+ Gen1 具备更小的打包体积,在核心功能使用场景中功耗可节省 7%,拍照效果更好,以及更强的性能,并且支持眼镜端侧小语言模型。

从长远来看,智能眼镜要实现长期良性发展并提升用户体验,或许还需从电池材料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口。仅靠优化功耗降低,只是一种战略性的被动应对。未来可探索如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在提升续航的同时缩小体积,为产品的轻薄化与功能拓展奠定基础。

(二)从日常到赛场,运动场景成新蓝海

在解决了基础体验问题之后,市场开始从宽泛的 " 生活方式 " 定位,转向更具体、更高价值的垂直应用场景。其中,运动场景正迅速成为各大品牌争夺的 " 新蓝海 "。

2025 年上半年,多款针对运动场景的 AI 眼镜相继亮相。最为瞩目的当属 Meta 与 Oakley 合作推出的 AI 眼镜,彰显了 Meta 在智能眼镜市场的持续扩张;此外,致敬未知的 BleeqUp Ranger 也以其鲜明的运动风格设计切入市场,而 LOHO 与光粒合作的 Holotrek 也提前官宣;贞观创新(品牌:ATHLICS_SPORT )也在六月宣布即将推出支持 4800 万像素拍照、4K 视频录制的 AI 运动眼镜。

Meta 与 Oakley 的合作尤具代表性,且业内传闻已久。值得注意的是,它并未像之前网传的那样,在 Oakley 的骑行运动眼镜系列上做设计改进,而更像是 Ray-Ban Meta 的「运动款」,镜腿变化明显。

Oakley Meta HSTN 在电池续航和视频拍摄分辨率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Oakley Meta HSTN 配备 12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支持最高 "3K 视频 " 拍摄,正常使用状态下续航可达 8 小时,待机时间长达 19 小时,电池续航能力较 Ray-Ban Meta 提升了一倍。针对运动场景,Oakley Meta HSTN 的防水等级达到 IPX4,可抵御溅水、雨水和汗水,但不能浸入水中或长时间接触水及其他液体。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vr ai 三星 ar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