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终于和这个夏天一样燥起来了,不仅是国外大片,国产电影也终于有一波热浪袭来。
而目前一马当先的,也是一部全程都跟 " 速度 " 在博弈的电影。
《长安的荔枝》。
不论是阵容卡司,还是故事设定,大部分观众在近期的点映和预热中都了解看过。
也相信,会有很多人产生同一个疑问:
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再看一遍?
今天就来聊聊——
电影版的《荔枝》,凭什么值得看?
马伯庸的小说,过去影视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是构思精巧的脑洞设定,往往受制于叙事的节奏,故事的篇幅。
注水也好,拖沓也罢,原因都在此。
而《荔枝》为什么适合改编电影?
一个字,短。
原著只是一个七万字的中短篇小说,连作者自己,写完也只花了十一天。
而短,也意味着故事简单,结构清晰,情绪和逻辑也都更容易聚焦。
甚至主线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打工人李善德,被迫受命运送岭南的荔枝回长安。
而在此之上的主题——
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被逼无奈的拼死一搏,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串起从长安到岭南的官僚、商贾、百姓,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切片。
看点、关键词都可以轻松提炼:
小人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代入感。
这种简单清晰,也让《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不论是时长篇幅,还是主题表达,电影本就是最适合它的载体。
而更重要的,大鹏的这次改编,真正抓到了重点:
故事。
甚至为此主动做减法,砍掉了很多历史梗,砍掉了当下流行的加戏,注水。
让电影聚焦于一个点,这荔枝到底是如何运的。
而这本身也是小说最吸引普通读者的东西——
在公元八世纪的盛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这句诗背后,鲜荔枝是如何从岭南转运到长安的?
书中写到的一路又一路的骑手线路,一种又一种的验证方法。
这部电影里,都尽可能做了呈现。
至于怎么呈现?
卡司中的几个演员就足以告诉你:
大鹏,白客,庄达菲,王迅 ……
对,《年会》的班底。
保障了电影的趣味性。
2023 年《年会不能停!》的成功验证了一个赛道。
职场牛马。
凭借对大厂文化,打工人,班味儿的细致刻画,切中了新一代上班族共同的情感共鸣。
而在《长安的荔枝》小说里,不仅作者自己玩 996 的梗,更是在文末的后记里提到了创作初衷:
想写一个淹没在历史中的打工人的故事。
而这一次电影版,完美地照应了创作者的初衷。
让年会不能停的原版人马,与讲述古代打工人的原著,联手把《长安的荔枝》影视化。
所以,你会看到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李善德不仅仅是原著中,人到中年的上林署小官,同时也是一个曾经立志挣钱买房在京城打拼的年轻人。
我叫李善德
诸多飘在长安的浮萍之一
力争长安户口
他所谓的中年模样,就是牛马被摧残后的现状。
人到中年,有家人要养,有房贷要还。
最关键是,升职加薪更是毫无指望。
而被欺骗时,面对领导的许诺,李善德拿着饼说吃不下。
对应的也是观众对 " 画大饼 " 风气的深恶痛绝。
而原著本就有 996 以及角色性格中的执拗部分。
比如李善德和白客饰演的苏谅的相遇。
不再仅仅是原著中的奇货可居,更是同为苦命人的惺惺相惜。
更熟悉的,还有转运荔枝的整个过程。
看李善德的规划图。
完全就是大厂员工写思维导图与搞流程化表格的情景复现。
某种程度上。
大鹏在《长安的荔枝》中几乎抛弃了以往我们追求的 " 历史代入感 ",取而代之的,是更能够让观众,尤其是上过班,打过工的观众,一眼就能 get 到的熟悉感。
《长安的荔枝》不是李善德的故事。
更是你、我、他,以及所有被逼无奈的打工人,共有的经历。
这也让电影前半段,有种几乎溢出来的班味,又压抑,让人想苦笑。
而大鹏是做喜剧出身,为此安排了各种元素来中和。
比如给李善德安排了一个被媳妇打耳光的设定。
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感。
比如找来了各种喜剧人来客串,宋小宝、金广发、付航、刘旸、童漠男 ……
甚至在客串名单里还有很多想不到的惊喜。
为此,尽可能地让观众不断在共鸣和出离间反复,也正因此,才让电影版的《荔枝》有着很不一样的气质。
它不同于马伯庸过往作品展现的历史元素。
电影版的《荔枝》更潮流,更幽默,同时更能引发时代共鸣。
导演借用古代打工人的模板,在认真讲述——
一个牛马,与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荔枝》就是个爽片?
如果这样想。
那你就小瞧大鹏了。
大鹏绝对是当下一线导演里,最特别的一位。
非科班出身,从主持人到演员,从综艺到短剧,最后拍电影,乘着电影市场火热的东风崛起,但在浪潮过去之后,却意外地成功站稳了脚跟。
做演员,做导演,做编剧,商业片能卖钱,文艺片能拿奖,当演员还能入围表演奖。
全栈电影人。
而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从《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再到《吉祥如意》《热烈》《保你平安》,这些他或编或导的作品里,大鹏一直都聚焦同一个主题——
草根与小人物的悲欢。
他们或为了生活或为了梦想,或为了改变身处人生谷底的现状,或者只是为了一个根植于心目中的朴素公道正义。
在几乎所有的下对上的反抗,或是鸡蛋与石头的碰撞中,大鹏的视角,始终是站在更草根,更普通,更弱者一边的。
有时候不仅是作为编导。
甚至作为演员,他的角色选择上也经常会有类似的气质。
草根,底层,混不吝,但常常保留朴素的善恶是非。
如果以创作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似实际限制了大鹏的艺术边界。但反过来,这种印记也成为了他最鲜明的标签。
而回到《长安的荔枝》,会很明显地发现,李善德几乎是一个为大鹏过往艺术形象,称得上是量身定制的角色。
草根,善良,执拗,朴素的是非观,以及最普通百姓视角的世界观。
这也让这部影版的《荔枝》,相比于 " 马伯庸作品 ",更像是一部标准的 " 大鹏电影 "。
而大鹏的电影你仔细看。
虽然打着商业的旗号,但很少有真 " 爽片 "。
为什么?
因为所有反抗的前提,都是苦难。
而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所展现的更具象更直白——
除了运送荔枝过程中的个人苦难。
更有一层时代的,国家的更大苦难。
相比于原著小说结尾,李善德躲过了安史之乱的小确幸。
在电影中,全程展现在运送荔枝的过程中,从官僚阶级各类推诿、层层加码,对百姓予取予,极力压榨的现实苦痛,一步步叠加到安史之乱发生后的时代苦痛上。
所以结尾,大鹏特意设计,让李善德在听闻长安沦陷后的痛哭失声。
这是相比于原著,电影版少有的做加法。
为什么他要为千里之外的长安哭泣?
而这恰恰也是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最特别,更值得去电影院感受的东西。
因为盛世终结破灭的,不只是一家一户的兴衰。
也是对片中李善德,作为曾经的首都打工人,曾经怀揣的 " 长安梦 " 最彻底的否定与践踏。
长安都没了,长安梦,还有意义吗?
很多人看小说故事到结局,把盛世的终结,归结于运送荔枝过程中上下贪墨腐坏的制度注定崩溃,类比为为靴子落地的必然。
但对应到前边不断让观众共鸣的部分。
而这梦破碎的声音。
又何止于盛唐。
何止于一个李善德。
大鹏在电影结尾埋下的力道,声声嘶吼与痛哭。
不禁让人想起那首《波兰来客》——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