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融圈 昨天
燃!时隔六年,港股王者归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 港交所被挤爆了。" 这样的感受并不夸张。7 月 9 日,峰岹科技、极智嘉、讯众通信、大众口腔、蓝思科技 5 家公司,与恒生摩根美国股票高入息主动型 ETF 同日上市,港交所迎来史上首度六锣齐鸣。

作者 | 李域 杨坪 实习生宋晨曦

编辑 | 巫燕玲

新媒体编辑 | 实习生 艾昱彤

当 " 纽伦港 " 的铁三角坐标在全球金融版图上愈发清晰,香港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谁能想到,一年之前,悲观论调还在维多利亚港的上空盘旋;而仅仅一年之后,港交所的铜锣竟已 " 供不应求 "。

今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大规模涌入,叠加全球资本对 " 便宜的中国资产 " 的价值重估,恒生指数以超过 20% 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指数。继金融、AI 之后," 港股三姐妹 " 领衔新经济叙事,成为新的造富神话。

" 港交所被挤爆了。" 这样的感受并不夸张。7 月 9 日,峰岹科技、极智嘉、讯众通信、大众口腔、蓝思科技 5 家公司,与恒生摩根美国股票高入息主动型 ETF 同日上市,港交所迎来史上首度六锣齐鸣。随着铜锣声密集响起,香港交易所的融资额重返全球第一,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着市场的热度。

" 香港金融市场的这一轮复苏并非偶然。"HashKey Group 高级研究员 Jade Shi 直言,政策面的变化是最直接的推动力。2024 年 9 月 24 日,中国政府推出包括降准降息、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以及设立股市稳定工具在内的一揽子措施,为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金融领域流动性明显改善。新兴领域同样亮点纷呈,Web3 和虚拟资产正逐步成为香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监管政策的明确,虚拟资产正在为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了持续提升香港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体流动性,港交所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这些举措中,2023 年推出的 "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系统旨在缩短新股的结算周期,从而进一步增强新股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机制,不仅下调了特专科技公司的市值门槛,还在今年 5 月初与香港证监会共同优化了新上市申请的审批流程时间表,推出了 " 科企专线 " 等。

港交所 CEO 陈翊庭坦言,为了让金融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港交所会定时检讨上市规则," 只要市场有需求,我们都要去研究,这就是我们倡导的 ‘人货场’精神。"

深圳道朴私募基金董事长、耶鲁大学金融博士王红欣则从更深层视角解析。他认为,在世界经济日益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面对新加坡、迪拜等区域和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香港主动求变,在金融科技应用、资本市场机制、绿色金融发展、人民币业务、虚拟资产监管等领域进行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之际积极应对。

这种复苏的势头引发国际广泛关注。2025 年 6 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 · 罗奇突然改口,承认过往判断错误,称香港在中美角力下未受重创,反而凭借联通中国内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在中美博弈中扮演关键角色,把最初的威胁变成机遇。

行走在中环,摩天大楼灯光璀璨,行色匆匆的路人明显增多,国际面孔高频出现,内地的人才与资金持续涌入,香港正以更开放、更创新的姿态,续写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新传奇。

IPO" 王者归来 "

时隔 6 年,港股王者归来。港交所上次成为全球 IPO 募资金额第一,还是 2019 年中概股回归热潮涌动之际。阿里巴巴等 183 家新股上市,港股 IPO 筹资额达 3129 亿港元。但不久后,受全球大环境拖累持续低迷,港股 2023 年 IPO 项目降至仅 68 个,且缺少较大型 IPO,经历 " 至暗时刻 "。

随着新一轮改革启动,以及 "A+H" 模式升温,2025 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强势复苏。

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的募资额达到 1067 亿港元,不仅超过 2024 年的全年募资额,还位居 2022 年以来历史的第一名,亦超过同期纳斯达克 712 亿港元的募资额。

5 月 20 日,A 股锂电巨头宁德时代在港股上市,首发募集资金超 410 亿港元,位居今年以来港股 IPO 募资金额第一位,同时也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 IPO 募资金额。

随后,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相继上市,募资额也超过百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股的发行也非常火爆。2025 上半年有 96% 的香港主板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同比增加 3 个百分点,同期平均超额认购倍数为 687,同比增加 4 倍。

布鲁可、蜜雪集团和沪上阿姨 3 家消费企业获得高倍数超额认购,其中前两者超额认购倍数超过 5000 倍,在 IPO 发行历史上排名靠前。

从上市数量、规模以及发行情况来看,这一轮港股 IPO 浪潮,已经坐实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 港交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香港 IPO 市场、资本市场及金融中心定位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些政策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端口体现:一是通过简化二次上市流程,港交所吸引了大量 A 股行业龙头、大体量及高估值公司赴港。"KKR 董事总经理张昕对记者指出。

另外一个端口则体现在针对特定类型企业的政策上。张昕认为," 港交所通过推出 18C、18A 相关规则,以及引入密交招股书‘科企专线’等几种‘绿色通道’,降低了企业赴港上市的难度,吸引了大量相对早期的科技型研发公司。这些优质企业的到来活跃了香港市场氛围。"

随着港股 IPO 市场持续活跃,新一轮申报热潮已经来临。

据港交所披露易公告,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共有 220 家企业(含主板和创业板)处于 IPO 排队状态。

继蓝思科技后," 果链三巨头 " 之一的立讯精密也宣布拟赴港上市;智能扫地机器人龙头企业石头科技、猪企牧原股份、光伏企业晶澳科技(002459.SZ)等正在筹划赴港。

还有不少 A 股公司正在推动旗下的子公司在港分拆上市,例如歌尔股份(002241.SZ)子公司歌尔微、紫金矿业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潍柴动力旗下第二大子公司潍柴雷沃等。

" 资本市场从不缺资金,缺的是优质投资标的。当优质企业聚集香港后,原本在境外的资金、曾经外流的资金看到投资机会,便积极参与进来,进一步带动了香港市场的活跃度。" 张昕说道。

今年 4 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如果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我们一直的态度都是希望能来香港上市的都是优质的企业。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他们需要一些灵活处理去克服某些问题,我们都会跟他们手牵手去解决。" 近日,港交所 CEO 陈翊庭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重构港股定价权

IPO 火爆的背后,与港股市场持续的流动性修复分不开。为持续提升香港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提升整体流动性,港交所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其中,2023 年推出的 "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系统是重要一环。该系统旨在缩短新股的结算周期,从传统的 "T+5" 大幅缩短至 "T+2"。结算周期的缩短,意味着资金周转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从而进一步增强新股市场的流动性。

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数作为香港金融市场的 " 晴雨表 ",以 22% 涨幅碾压全球主要股指。

南向资金的汹涌流入起了决定性作用。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累计净流入规模超过 7300 亿港元,这一数字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 90%,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显示内地投资者对港股配置需求激增。

从成交活跃度来看,上半年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额为 2402 亿港元,创历史新高,远超 2021 年牛市水平(1882 亿港元),符合历史 " 全面牛市 " 特征。

南向资金的流入正在重塑港股生态。目前南向资金占港股总成交的比例已从 2020 年的不足 10% 上升至接近 20%,在某些交易日甚至贡献了市场超过一半的成交额。

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以及技术突围下中国资产重新定价,外资通过各种渠道重返港股,与南向资金形成合力。

" 我们明显感觉到,外资投资中国资产的积极性在提高。包括欧美的长线基金、中东的主权基金等,它们除了参与港股二级市场投资外,还会参与香港诸多 IPO 中的基石投资和锚定投资。" 张昕说道。

基石投资者是指在企业 IPO 或上市前融资阶段,以约定价格提前认购一定数量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如主权基金、养老金、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等),基石投资人的有无、数量多少及属性,对企业能否在香港成功发行和上市至关重要。

外资基石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连续上升。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2025 年在中国香港市场 IPO 上市的公司中,基石投资者占 45.2%,而 2023、2024 年该数字分别为 33.2% 和 31.0%。

以宁德时代 H 股上市为例,其国际配售占比达 92.5%,包括来自 15 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机构,如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科威特投资局)、Mirae 未来资产集团、瑞银资管、橡树资本等 23 家国际顶尖基石投资者认购。

"前两年,受内外部市场因素影响,中国大陆企业赴港上市时,能找到的基石投资人类型较为单一,大多是国内地方政府的投资基金等。但是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发现有一些国际的长线基金已经重新回流港股,其投资不仅体现在二级市场,还积极参与到 IPO 中基石投资人的份额认购中。" 张昕表示。

" 港股三姐妹 " 领衔新经济叙事

香港市场的高景气度与 " 超级增值人 " 的角色,也在不断深化双向赋能的独特优势。

来自内地的优质标的,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大大提升了港股活跃度。同时,内地企业也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平台对接全球资源,为所在行业和市场的创新升级注入活力。

宁德时代港股 IPO 募资超 400 亿港元,其中 90% 的资金将用于匈牙利电池项目建设。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上市当天宣布公司战略升级,从电池零部件制造商转型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并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此次上市是宁德时代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推动全球零碳经济的新起点。

讯飞医疗发布了旗下应用产品的国际版和香港版。公司总裁陶晓东表示,依托香港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势,其 AI 医疗技术实现加速迭代升级;同时,借助拓展香港成熟市场的经验,讯飞医疗的国际竞争力将显著提升,进而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 AI 医疗领域构建话语权。

"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企业出海的第一站,发挥了巨大的、可进可退的区位优势。出海从来都是资金先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越稳固,内地企业出海才能越平稳。部分优秀的企业选择来港寻求融资和金融升级,特别是半导体和 AI 行业,其产品定位不仅是服务于中国,也着眼于全球市场。比如比亚迪的汽车在亚洲地区的畅销,宁德时代的电池在欧洲逐步扎根,香港是很好的窗口。" 富睿玛泽香港执业董事蔡华山说道。

陈翊庭也表示:" 对于那些有海外扩张计划的企业而言,在香港上市不仅能够提供融资平台,还能够为其海外并购、股权激励等提供便利。通过在香港上市,企业可以利用港股作为对价进行海外收购,从而避免了完全依赖现金支付的压力。如果企业在 A 股和香港市场同时挂牌,香港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也会带动 A 股的交易量,实现良性联动。"

当下,中国资产 + 中国资本 + 中国故事,在香港这座集聚全球竞合力的舞台,演绎着 " 中国创造 " 的价值重估。

年初,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科技新贵强势崛起,引发恒生科技指数狂飙,AH 股价差大幅收窄,部分科技企业更是出现 H 股溢价超过 A 股的情况。随后,由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及蜜雪集团形成的 " 港股三姐妹 ",今年以来股价升幅以倍数计,牵起新消费股热潮。

" 全球局部冲突和对立从来不是经济的主旋律,最终 AI 技术和革新也需要全球化的支持,正如近期英伟达 CEO 前往北京,在关税冲突的大背景仍然在寻求共识而非对立。而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有完善的法律、商业、合规机制,特别是适配欧美熟悉的体系背景,这些都在不断巩固香港的金融地位。" 蔡华山说道。

全球虚拟资产中心的雄心

在世界经济日益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时代,香港不仅是维持传统 " 纽伦港 " 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要成为有着 " 全球虚拟资产枢纽 " 标志的国际金融中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及监管机构对数字加密资产一直保持密切关注。早在 2022 年,香港就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香港金管局也于 2022 年发布加密资产和稳定币讨论文件,邀请业界和公众就有关的监管模式提出意见。最终今年 5 月 21 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 5 月 30 日在宪报刊登,正式成为法例,这也意味着,香港对虚拟资产的监管迈上新的台阶。

实际上,今年以来,稳定币相关监管动态不断。5 月 27 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针对稳定币发行、加密资产托管及相关企业财务稳健性的监管提案,为加密行业建立更明确的监管路径。6 月 12 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对《GENIUS 稳定币法案》修正案的程序性动议,该法案要求稳定币以美元或等值高流动性资产全额储备,并对市值超过 500 亿美元的发行方进行年度审计。

欧盟虽早于香港通过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但其稳定币规则将于 2025 年 6 月才全面生效,香港在专门稳定币立法速度上实现反超。

"香港《稳定币条例》通过构建兼顾创新与风险的监管框架,为全球法币稳定币发展树立了新标准,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虚拟资产枢纽的战略地位。" 德恒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赵志东表示,《稳定币条例》的生效具有吸引全球金融科技企业在港布局,推动虚拟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6 月 26 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 2.0》,聚焦于提升市场效率与满足高流动性等核心需求,还提到稳定币发行人发牌机制将于 8 月 1 日实施。

" 稳定币业务目前处于从政策落地走向场景试点的关键阶段。" 华夏基金 ( 香港 ) 行政总裁甘添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 Web3 生态系统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推动本地生态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艾德金融研究部联席董事陈刚认为,《政策宣言 2.0》的发布,将给香港数字资产市场带来清晰、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下一阶段发展聚焦提升数字资产交易流动性、推动更多元化的数字资产产品供应,强化香港作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地位,显示了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的决心。

开启新纪元

在多位专业人士看来,香港的焕新并非简单复苏,而是通过法治迭代、产业升维等多重跃迁,逆转为韧性增长的全球案例。

在虚拟资产监管创新之外,香港金管局自 2019 年发放首批 8 张虚拟银行牌照以来,通过政策迭代推动行业升级。2024 年 10 月,金管局正式将 " 虚拟银行 " 更名为 " 数字银行 ",强调其依托金融科技的运营模式,消除公众对 " 虚拟 " 概念的误解。2024 年 8 月发布的《数字银行的认可》修订指引,允许数字银行开设实体分行并拓展企业客户,标志着其服务范围从零售向多元化延伸。

港交所也在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吸引优质企业赴港上市,加速推进产业升维。港股 IPO" 科企专线 " 的推出,就是进一步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旨在进一步优化生物科技公司及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流程。

据陈翊庭透露," 科企专线 " 目前已吸引众多企业前来咨询," 我们上市部门的同事确保在五个工作日内给出初步回应,并与公司安排会面。目前,在 18A、18C 两个章节下,表达上市意向的企业已超过 20 家。"

后续,港交所将从 " 人货场 " 的精神出发推进改革。

" ‘人’,意思就是‘参与者’。不管你是企业还是人还是投资者,你都是我的‘参与者’。‘货’就是我的产品,你去一个超市,货品必须要齐全。如果现在要在去美元化的过程当中分一杯羹的话,必须是美国有什么,我们要尽量跟他都配得上、对得上。最后‘场’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在所有的交易过程当中,程序、流程、平台是否可以让用户拥有最极致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 陈翊庭说道。

" 香港是对全球资本最友好的市场,它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香港的营商环境也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一直名列前茅。" 王红欣指出,香港资本进出高度自由,股票市场流动性好和没有行政限制。此外,香港的语言、法律、财务会计制度与世界经济高度契合,享有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有国际化的生活服务和多元包容的文化,可以和世界各地进行商业和资本合作。

蔡华山认为,相比于其他地区,香港的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依托于 " 一国两制 ",香港承载了大量优质的中国内地资源,包括企业、资金、人才储备和技术,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即是中国内地的期望,也是香港本地发展的需求,更是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一环。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港交所 香港 港股 etf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