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游戏那点事 雀雀子
最懂瑟瑟?还是最懂 AI?
这两天一个令科技行业感到震惊并热烈讨论的话题,莫过于马斯克旗下 xAI 公司的 Grok AI 大模型新推出的一个 " 伴侣 "(companions)功能,其引发的热议甚至超过了当初 Grok 问世时的盛况。
当地时间 7 月 14 日,马斯克亲自在 X 平台招呼大家:快来更新 Grok APP 体验新功能了!于是,用户们纷纷登上去发现,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居然可以变成一个金发哥特美少女「Ani」或者一只卡通小熊猫「Bad Rudy」。
(只不过从建模观感来看,工程师显然更加偏心美少女)
" 伴侣 " 功能上线后,大量用户涌入 APP 体验聊天功能,社媒平台(尤其是 X)都是大家与 Ani 的各种互动对话,就连马斯克本人也亲自下场转帖宣传。
就这样人传人,不到一天时间,Grok 直接冲到了日本和中国香港 iOS 免费榜第一,中国台湾第三,美国第五。
目前,这项服务仅向每月支付 30 美元的 SuperGrok 订阅服务用户开放。但 Ani 仍然成为了当下 AI 聊天产品的 " 顶流 ",个中答案就藏在她与用户的互动形式中。
据多家媒体报道,与正儿八经的聊天机器人不同,Ani 更像是某种 "AI 女友 " 互动游戏,存在让用户通过互动增加好感度的系统,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她能够根据聊天内容和场景做出相应的动作,拥有完整的 3D 动效。
(素材来源:B 站用户 MemeLonlon)
除此之外,Ani 还支持中、日、英、德四种语言,实现面对面对话交谈。大多数情况下,她的发声类似呢喃、耳语,会营造出一种调情的氛围。
(素材来源:B 站用户灰土 totototototo)
但必须说明的是,目前 Ani 的语音功能并不完善,特别是中文发音明显带有 " 外国人讲中文 " 的生硬和拗口感。日语配音最符合角色设定,英语声线与少女形象有些违和,而中文发音则显得格外别扭。
根据好感度上升,Ani 会主动交谈的内容也越来越直白,直到说出包含亲密想象和暗示等内容;再往后还会有换上暴露服装的表现,也是这次 Ani 给大家带来冲击的原因之一。
(素材来源:b 站用户出雲ザキ)
结合用户的快速上头,从市场角度来看,Grok 似乎捕捉到了一个新兴需求:加入语音交互,带有轻度暧昧元素的 3D 虚拟伴侣。在 X 平台上一夜之间爆发的同人图和 cos 作品,也能看出用户对于 Ani 形象的喜爱。
许多体验过的用户都认为,尽管这个功能略显微妙,但从提升产品个性化交互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次具备前瞻性的尝试,有望为 AI 应用场景开拓新的可能性。
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用户对 Ani 过于轻浮的形象设计表示不满,认为除去 " 情感暗示 " 的元素后,这个所谓的 " 伴侣 " 功能其实相当单薄。比如说在画面上,虽然可以跳舞、跳跃,但 Ani 的肢体动作时常显得生硬不自然。
(图源公众号:数字生命卡兹克)
另一方面,除了基础对话外,其他交互功能都比较粗糙,比如无法通过点触角色进行任何形式的交互、摄像头仅支持前置拍摄,设置界面只有语速调整,等等。
作为初代版本,当前功能确实略显单薄。当然,马斯克也表示,这项功能仍处于 " 软启动 " 阶段,并暗示用户未来或许能够创建拥有定制声音、外观和个性的数字伴侣。
马斯克的二次元 "AI 伴侣 " 爆火,也让我们看见基于 AI 的数字互动有望成为下一个互联网产业的热门赛道。对于游戏行业而言,这一趋势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当下,有很多这样的产品涌现,比如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EVE》。这款女性向 AI 陪伴应用在内测期间玩了个绝妙的小心机——给玩家点外卖奶茶(据说花的是公司那边的钱)——而为了忽悠到这杯 " 破次元壁 " 的免费奶茶,玩家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深入体验后不难发现,《EVE》的产品重心在于 " 恋爱手游的互动机制包装 AI 陪伴场景 ",本质上更接近一款情感陪伴类 AI 产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游戏产品。
但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个性化互动感和陪伴真实感这个点上,《EVE》确实做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功能,对比大多数 AI 陪伴产品还停留在 2D 界面和机械对话,它已实现了质的飞跃。
就比如说,游戏中的角色「Aven」活人感非常强,不仅会主动开启话题,还会运用网络表情包来调节气氛,如果玩家不知道如何回复,他也会尽职尽责地圆场,对话时也不会感到尴尬。
(图源公众号:LitGate 团队)
并且,他的聊天内容都是结合近期社会热点,像是新上架的流行音乐、新的网络热梗,他都能信手拈来,融入对话。
(图源公众号:LitGate 团队)
而另一款更加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蔡浩宇的 AI 创业公司 Anuttacon 推出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星之低语),在 7 月 10 日开放了 Steam 试玩 Demo(仅美区)。
《星之低语》就是一款实实在在的 AI 实时互动游戏,允许玩家通过文本、语音甚至视频通话与主角 Stella 自由对话,在目前的 demo 版本中,玩家可以体验大约三个视频对话的内容场景。
故事线虽然是预制好的,但玩家可以在中间随机插播各种话题,Stella 都会尽量回复,并且动态十分丰富,像是表情、口型、手部动作等都会随着对话内容实时变化,在需要推进剧情的时候,再由突然的事件或者插入的话题引回来。
《星之低语》现在更像是一场技术测试,虽然只是一个 demo,但建模和角色,人设的复杂度上做得极为出色,更不用说还有互动感极强的末日拯救剧情,也比传统的陪伴游戏更具吸引力。
顺带一提,就在 Ani 走红后没多久,《星之低语》官方账号还玩了一个很有趣的联动,让 Ani 进入游戏与 Stella 通话,还特意 @了马斯克。
(感觉两位 AI 的相处并不是那么融洽)
当然,这也只是两款产品互相利好宣传的一个小插曲,却折射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不论是 Grok 的 Ani,还是《星之低语》,亦或是《EVE》,这三款主打 AI 陪伴概念的产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分支,但它们都在传统 AI 聊天机器人的基础上,以实打实的交互突破带来了令人振奋的体验升级。
在商业化路径上,这些创新产品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有技术、有内容。或是代入感与交互感。不过,若能持续深耕垂直用户需求,或许能在细分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放眼未来,游戏、产品、玩家将如何与智能 AI 并存,共同发展?现在我们还只有一个模糊的构想,但通过这些 "AI+" 应用的实践,一幅可能的未来图景已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