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宁工作室 昨天
这个盛夏7月,L3开始重塑智驾格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7 月中旬的长春,暑气中透着工业底蕴。这座被誉为 " 新中国汽车摇篮 " 的城市,举办了一场影响未来汽车行业乃至人们出行方式的头脑风暴—— 2025 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

当一个个大模型陆续横空出世,如何搅动人工智能的新风暴?进化中的 AI 继续钻进汽车,给智能驾驶带来怎样的想象空间?什么样的智能驾驶才真好用……

站在 2025 年中途,这些问题或许尚无标准答案,但与此相关的构想与视角,都将是智能汽车驶向未来的助推器。

当日,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中国一汽、吉利、长城、岚图等 20 多家整车及供应链企业代表参会。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2030 年及之后两三年,或是 L3、L4 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教授王建强表示,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智能汽车安全需通过 " 类脑认知架构 " 实现向人类驾驶认知模式的跃迁。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兼九章平台 CEO 周时莹提出,随着 AI 大模型快速进化,车载应用从传统软件定义汽车,转向 AI 定义汽车。2024 年以来,座舱和智驾系统几乎都默认接入 AI 模型,这对底层芯片、OS 架构及应用层兼容性提出巨大挑战。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副总工程师逄淑一提出,作为最早布局端到端技术的主机厂,长城汽车从开发初期,就锚定端到端 + 无图技术方案,推出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大模型 SEE。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 & 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认为,智能驾驶类似手机基站,技术复杂但终局难形成差异化,核心是快速迭代。

抛开技术术语与严肃场景,这次论坛告诉人们:任何未来,都是时代、天赋与个性共铸的故事,智能汽车也不例外。

L3重塑智驾格局

中国汽车市场今年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技术普及浪潮," 全民智驾 " 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成为火爆话题。

车企的布局紧锣密鼓:长安汽车 2 月 9 日率先发布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次日,比亚迪便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覆盖高中低价位车型;吉利随后也计划发布智能化战略,欲在智驾领域大展拳脚。智驾赛道,俨然成了全行业实力车企角力新焦点。

然而,这股热潮戛然而止。

转折点是 4 月 16 日工信部的闭门会议。会议直指行业积弊,要求禁用 " 自动驾驶 "" 高阶智驾 " 等易误导术语,统一为 " 组合辅助驾驶 ",同时限制 OTA 升级频率、叫停用户公测,剑指夸大宣传。

有人以为这就是行业智驾辅助热潮的休止符,但错了。那场风暴过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进化反而踩下了油门——继 L2、L2+(也有人主张不能表述 +)大范围普及后,L3 真的来了。

7 月,一场 L3 上车小高潮悄然拉开序幕。

7 月 3 日,小鹏 G7 上市,搭载 3 颗专为 AI 大模型定制的图灵 AI 芯片,整车有效算力达 2250TOPS,不仅成为全球首款满足 L3 级算力标准的 AI 汽车,其性能还相当于 9 颗 Orin-X 芯片,为本地端运行 VLA+VLM 大模型筑牢算力根基。

12 日,岚图 FREE+ 开售,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4;两天后,广汽传祺官方微博宣布,传祺向往 S9 乾崑系列也全系搭载该系统。

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采用面向未来的世界引擎 + 世界行为模型架构(WEWA 架构),可实现端到端时延降低 50%、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它既强化了 L2 组合驾驶辅助的安全与体验,也为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提供了支撑。

随后,15 日,问界 M8 纯电版官图发布,确认也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由此可见,L3 逐渐重塑智驾格局。

" 中国已实现电动化换道超车,智能化方面终端市场先行,产业生态日趋丰富。" 张永伟在论坛发言中提出,当前核心任务包括两个阶段目标:2025 至 2030 年,加速普及辅助驾驶,扩大用户基础,培育智能驾驶文化。

同时,他强调:" 我们的目标不能只放在低阶技术的普及上,要快速提出 L3 及更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发展目标。率先实现 L3 及以上技术应用的国家和企业将占据关键优势。如果哪个企业竞争力不足,就真的可能被市场淘汰。"

吕鹏则认为,2026 下半年至 2027 年,算力平台将成新甜点。头部企业已开启算力驱动节奏:小鹏 MONA03(15 万元以下)配 500 万 OS,比亚迪 B 级车或进一步下探,表明都在回归 AI 开发本质——算力、算法和数据。

Scaling Law 显示,更大技术参数催生更优智能,而明年车企能否实现规模化与好体验,是核心挑战。此外,行业向 L3、L4 演进提速,特斯拉 Robotaxi 的推出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好用 + 好玩是关键

L2+、L3、标配激光雷达、500/700/2000TOPS 算力、端到端 + 无图……这些术语密集出现在车企的营销话术里,消费者难免困惑:这些参数堆砌的智能驾驶辅助,实际用起来真的好用吗?又该如何评判一款车的智驾水平?

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汽车智能化已进人好用 + 好玩的新阶段。

正如手机行业的演进历程——早期的智能化往往带有一定盲目性,很多智能手机并不一定好用好玩,更多是对技术、功能和消费者偏好的探索。

汽车智能化经过 2-3 年发展,很快就迈过了这个阶段,进入比较理性的阶段,不仅关注好用,也关注好玩,这体现在 3 个方面 :

其一,智能化渗透率在普及加快。2024 年上半年,乘用车 L2 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 55%。其中,电车与智能化的技术和产品有更高的适配度,智电呈现一体化趋势,这在中高阶智驾功能(领航辅助驾驶)方面尤为明显。

其二,智能化对消费者的购车影响越来越大。2023 年,智能化已成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第二大主要因素,表明市场需求也在拉动汽车智能化发展。

其三,消费者对智能化的关注点,从 " 有没有 " 进入到 " 好不好 " 阶段。

一方面,基础智驾辅助功能(L2)进入后 50% 的晚期大众市场,此类用户相对更加保守、理性,对新技术的关注度和对错误的容忍程度较低,追求有性价比且更加好用的产品。

另一方面,创新者、早期使用者甚至早期大众,正在习惯于使用更高阶的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好玩的体验成为吸引先锋用户的关键。好用、好玩成为用户对智能化功能的新诉求。

这意味着,汽车智能化进入需要依靠技术侧、产品侧核心竞争力才能打赢发展之仗的新阶段;沿用早期造概念、炒噱头手段发展汽车智能化的路,已经走不通。

" 激光雷达是 nice to have,不是 must have。" 法雷奥中国首席技术官顾剑民表示,很多客户和消费者把激光雷达看成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市场上甚至出现 100 元就能买到的假装置,贴在车上充数,而真正的智能安全是 L3+,不能误导消费者。

周时莹则认为,L4 以下的其实都可以叫作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主角。

如何评判智驾水平,可从 3 个维度切入:

一是场景覆盖度。能否应对城市拥堵、高速隧道、无保护左转、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极端天气(暴雨、强光)下的稳定性如何?

二是人机协同流畅度。系统提示是否及时清晰?接管逻辑是否符合驾驶直觉?误触发(如突然急刹)的频率高不高?

三是安全性冗余。是否具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能力(摄像头 + 雷达 + 高精地图互补)?面对突发状况(如横穿行人、加塞车辆)的处理效率如何?

简而言之,好的智能驾驶辅助应像隐形副驾——既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又不会因频繁干扰或功能失效而给用户添堵。参数是基础,但最终的评判标准,永远是真实路况中的可靠性,以及用户体验的顺滑度。

无人驾驶曾是人类的幻想,如今正变为可触的现实。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驾驶更轻松、更安全。当营销话术让位于实际体验、参数服务于场景需求后,智能驾驶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智能驾驶 ai 智能汽车 吉利 清华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