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完结,有的观众拍案而起——
烂尾了。
尺度大开小合,案件高举轻落,看得……好憋屈?
Sir 今天打算复盘这部剧,以及你可能忽略的细节。
这个结尾,或许还有弦外之音。
先给没看过的大家补个背景。
扫黑除恶剧,但却不拍黑社会,而是首次刀刃向内,破尺度的朝向系统内部的保护伞。
以万海案开场。
万海是谁?
经营民营企业,因优质的铜镍资源的矿山,由此成为权力掠夺的对象。
黑社会与政法系统内部保护伞相互勾结,通过司法手段将万海打成黑社会,合法获得矿山资产。
简单说,万海案办成铁案,既是东平政委的政绩需求,又是维系伞下黑社会利益网络的需要。
但。
意外出现了。
负责万海案且被无故撤下的检察官乔振兴死了。
乔振兴的离奇死亡,叠加监狱长递交给省检察院的一封检举信,彻底撕开了这张腐败网络的内部黑幕。
有狼?
省检察院就派出调查组前往调查。
于是,一张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网就此浮出水面。
这里有复杂的角色关系——
洪亮,省检察院的检察官。
但其岳父是前东平政委书记,现在是省政协副主席江旭东。
李人骏,市检察院的检察长。
但老婆柳韵是东平市平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东平市政委书记兰景茗,又是柳韵的小姨。
而李人骏、洪亮以及乔振兴,同样是好友。
以及,你还能看到一套以人情为核心构建而成的权力体系——
比如,兰锦茗曾经被江旭东提携;
孙飞,东平市分局副局长,曾经东平政法委书记江旭东的司机,现在是和兰景茗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张复杂的政法网络,又有着一个绝对的核心,这也基于现实逻辑。
公检法(公安、检察院、法院)这三个部门,相互独立,但却归政法委统筹,所以剧中作为政法委书记的兰景茗就掌握着很大的权力。
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是——
饭局,一大家子人,坐着的全是学法律的(干部)。
而剧中的东平政委书记兰景茗却笑呵呵地说——
没办法,东平市小,权力就集中。
如此轻飘飘的一句话,却听得人拔凉。
《以法之名》铺开了一张权力和人情耦合的权力之网,更把洪亮为首的调查组扔进一个两难的绝境。
比如,洪亮遭遇的阻力——
不仅来自以兰为首的市政委的官官相护,更因为另一个幕后 BOSS,终极保护伞——
省政协副主席,江旭东。
洪亮的岳父。
是的,刀刃向内固然没错,但如果对象是岳父呢?
这才是《以法之名》更真实的地方,真正让人无法逃脱的,不是权力之网,而是人情之网。
02
《人民的名义》火起来,许多二创视频不断分析着当中精辟的权力场学问。
一言一语,都要滴水不露,甚至有些人将它奉为混职场的圭臬。
而《以法之名》也为我们呈现出官场里的处世哲学和生存逻辑。
最明显的就是——
话中有话,尽显语言艺术。
举一个例子。
以洪亮和郑雅萍为首的指导小组来调查乔振兴案,在发现端倪后想对乔振兴的尸体进行二次尸检,却被谢鸿飞等人抢先一步调包烧掉。
后续公安局方面给出的调查结果是——
误烧。
面对省检察院的压力,这种说法实在说不过去,怎么补住这个天大的窟窿?
市政法委书记兰景茗只得紧急设宴,以慰劳的名义,把事情 " 摆到桌面上 " 来说。
这场晚宴,诠释了什么叫做看眼色,高情商。
坐下寒暄过后,兰书记的表情就极为难看。
作为一次普通的宴会,必须师出有名。
她不能直接切入关于 " 误烧 " 的主题,此时,李人骏就适时帮兰书记开了口。
结果,咱李人骏不是假傻,是真傻啊。
说了半天,迟迟说不到点子上,场面一度又陷入尴尬。
此时兰书记的表情,更难看了。
但,正好公安局局长许局开始给 " 气口 " 了——他在无人动筷时夹菜——而这正好被兰书记捕捉住机会。
许局,你给汇报下乔振兴案子吧
僵持了半天,终于由许局,进入本次的主题。
短短几分钟,你就能笃定谁是混上来的,谁是游刃有余。
精彩还没完。
在确定省检察院决定冷处理此事后,兰书记这才放下担忧,并试图重新掌握被动局面。
于是,一场超经典的 " 话里有话 " 名场面诞生。
借着李人骏起身倒茶,兰景茗顺势批评李人骏来——
" 办案水平差,接二连三出幺蛾子,省院才会派指导组下来,你们要全力配合。"
随即话锋一转。
" 指导小组是干什么的,是指引方向指路径的……他们才几个人啊,不可能事必躬亲。"
指引方向,划清权力边界,让他们不要手伸得过长,你们是指导,不是查案。
才几个人啊,更扎心了,这不是在说,这事还是市委说了算。
当然,郑雅萍也听出含义,默默回击—— " 我也会考虑向领导请示报告,看接下来工作怎么安排。"
听懂了这层威胁,兰景茗态度又缓和了下来。
随即又补了一句——
" 也是,总之呢,我就是希望接下来的工作,大家都能敞开心扉,精诚合作,毕竟我们是一个整体。"
是啊,市院和省院都是一家人,市院掉面,省院会光彩吗?
一来一回,把什么叫话里有话,绵里藏针,诠释得明明白白,观众直呼学到了学到了。
不过,话语间的滴水不漏,只是入局的基本素养,权力场必备的学问,当然还是熟谙官场规则,并适时有效站队。
又是一场经典的宴会。
万海案终于排除万难被办成铁案,兰景茗设了一场生日宴会。
李人骏刚进来时,一脸蒙圈。
咋过个生日,整个公检法部门领导层都来了?
所以。
表面上,这是一次私人宴会。
但实际上,却是万海案背后核心领导层的重新确认和调整。
确认什么?
忠心。
调整什么?
看有无想入编的队员。
饭局上的座次,是与权力中心的距离。
兰书记稳坐尊位,左边呢,代表检察院的李人骏。
右边呢,代表法院的温庭长。
紧接着是分局副局长孙飞,则仅次于温庭长和李人骏,反倒是一个堂堂的市公安局长许言午坐在最远端的位置。
为啥?
继续看敬酒顺序。
比如孙飞就凭借着和兰书记过硬的关系,得以越过了如此多层的等级率先敬酒。
" 您二十年前就是我的引路人,现在更是。"
温庭长是第二个敬酒。
" 这个万海的案子我中间也犹豫过,但看到兰书记和李检顶着这么大的压力,我的疑虑也打消了,今后我还要多向兰书记和李检好好学习 "。
——我的过去,领导不要在意,今后肯定站好队,改过自新。
而许言午呢?
作为市公安局长,在这个关头,自然要有所表态。
于是,他站起身来第三个敬酒。
又因为他历来奉行明哲保身的策略,不站队。
所以开头第一句就是," 兰书记,我想感谢你对我的包容。"
好人自爆?
但混到这个地位的人,话不会说这么白——
" 我啊,是身体差。"
" 今后肯定调理好身体,必定像李检和温庭长一样多做工作。"
如此种种细节,将一个凭借关系确定权力地位,极尽腐化,人人求生存又想往上爬的官僚体系和盘托出。
权力场上言语间的滴水不漏,或弯弯绕绕,不说透,猜意图,既是规避风险,又是确认权力。
《以法之名》用一场从起初的寒暄到最后的不欢而散的饭局,呈现出不同官员们不同的权力地位和生存逻辑。
是人人忧于生存。
是往上爬。
又或者说,你不得不在这张网中。
因为这张人情网的血腥之处在于,不仅你勾连着我,我勾连着你,水泼不进,刀刺不透,并且还能以人情债,利益蛋糕等形式逐渐吸纳周围的人,直到有一天,你不知不觉早已入了局。
比如,宴会上的李人骏。
他从头到尾懵啊。
最开始是因为政绩,对手下们提供的万海案的证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之后他终于明白了,明白的同时也深陷泥潭。
在摘掉代理二字后,他才幡然醒悟,但是却晚了,大都西山的房子无法退差价,为了老婆柳韵,他不得不隐瞒部分真相。
因利益入局,又因 " 人情债如山倒 ",一层层责任链,逃不开。
那还有更血腥的地方吗?
当然。
最顶层的权力,几句官腔就能切割得干干净净。
下面的棋子,只能是认宰认弃。
宴会上,黑社会头目之一陈胜龙推着蛋糕出现。
兰景茗的外甥女柳韵请的,她的想法很简单。
都这么熟了,没关系。
转头一看,兰景茗脸都黑了。
在兰书记看来,公检法聚餐,却出现一个黑社会头目。
错误不是不可以犯,但这也太过低端。
虽然是个愚蠢的错误,但兰书记却不敢轻易糊弄过去。
先点明自己的清白身份。
再严词厉色地让柳韵拿自己的钱包去结账。
且态度坚决的与陈胜龙之流撇清关系。
为什么这么生气?
又为什么急于分出界限?
这就是高明之处,可以做保护伞,但她绝不会给人留下把柄,哪怕这张桌子上,所有人早就心知肚明。
于是,当事情败露之后,她也能最大程度的自保,和底下的小虾米们进行切割。
在孙飞落马之后,孙飞想找兰景茗求救,兰景茗切割得也不费吹灰之力——
你也是经过党和国家的教育,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我倒了,你才真没机会。
但,这样的人真的会倒台吗?
你会看到结局,最后的审判是多么令人窒息——
兰书记的罪名只是失查,撤职留党察看一年;李人骏仅仅是调职;外甥女柳韵仅仅只是降为科员。
这才是这张人情网,最为恐怖之处——
这些盘根错节的权利网,熊熊燃烧过后,还在等待下一次春风吹又生。
《以法之名》抵达了一种名为真实的尺度,但是啊,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瑕疵。
《以法之名》烂吗?
不如说,这故事很难以我们的预期收尾。
于是后半部分剧情推动,全靠反派降智。
而为了补全反派的动机,又不得不依靠许多闪回去补足各自背景,而变得冗长。
都想看政治手腕斗法,期待狼彻底露出獠牙。
结果你给我看一群灰太狼互扇平底锅。
正因为它前期的好,才让结尾的烂,引起了大众的讨论。
结尾的审判。
一整个剧集轰轰烈烈抓了半天,到最后竟然是黑底白字的简单滚动。
没补坑,也没审判画面。
还好人没好报,秦峰又为什么要和熊磊决一死战,最终身亡?万海又为什么死亡?
假设编剧可以补足人物的更多细节与动机,是能够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改善的。
《以法之名》真正让人觉得憋屈的原因是,一开始这部剧叩问的主题,没有等来一个回响。
整部戏的戏核是人情与法理之间的抉择。
洪亮身为十一部的检察官洪亮履行职责,对一位办案过程中出错的老检察官进行处置。
他铁面无私。
后期,《以法之名》做的,也是不断让洪亮面临这些问题——
李人骏涉嫌当保护伞了,是朋友;最大的保护伞,江旭东是自己的老丈人。
纠结痛苦,刀刃向内,维护的是正义,拆的是家。
假如没有洪亮这样一个 " 无私 " 的角色,那么司法的困境要怎么推动呢?
而现实中,有几个他这样的人?
所以,《以法之名》结了局,我们却仍不相信这是结局。
失去了家庭,没有后续情节,最终穿上了检察官的服装——
侧身对着同事们。
抱持正义的对象,始终弱小可怜卑微。
这也是观众无法真正感受到长出一口气的原因。
作为一部尺度如此大,甚至刀刃向内的剧,它的突破,仍旧值得我们去讨论,去给出赞赏。
导演傅东育,都忍不住发言说:
" 这样的尺度和烈度,在中国电视剧当中,能够保留下来,太不容易了 "。
是的,反腐剧、扫黑剧,总是能让大众产生激烈讨论的原因,不仅是那些官场哲学。
更因为——
庙堂很高,江湖更远。
而权力高塔压着的,永远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