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9 月 3 日的临近,韩国总统李在明是否接受中国邀约出席阅兵式?目前多方信息显示,李在明大概率不会启程访华,而他给出的理由是 " 需遵循对等原则,中方应先访问韩国 "。
所谓 " 对等原则 " 的说法,源自韩国官方对外释放的信号:自 2017 年文在寅访问中国后,中韩最高层互访已出现长期空窗,若要打破僵局,需中方先迈出第一步。这一理由看似强调外交礼仪,却被韩国资深媒体人的爆料戳破了真相 。该媒体人透露,近期与李在明共进午餐时,对方亲口表示:" 朴槿惠当年特意去中国出席阅兵式,感觉做得有点过头了,但如果这次特朗普去中国,那韩国就也能去。"
这番话直白地揭示了韩国的真实考量:所谓 " 对等原则 " 只是表象,是否访华的核心,在于美国的态度。
在韩国的外交排序中,对美关系始终是 " 本国根基 ",对华关系则需让位于美国的战略步调。尤其是李在明政府当前正筹备访美事宜,在访美前先行访华,显然被视为 " 触怒美国 " 的风险行为。这种 " 看美国眼色行事 " 的外交,让韩国的对华政策始终笼罩在 " 美韩同盟 " 的阴影下。
回顾中韩外交历程,朴槿惠时期曾出现过一段蜜月期。2015 年她出席中国阅兵式的举动,虽在韩国国内引发争议,却为中韩经贸、文化合作打开了新局面 —— 当年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双边贸易额突破 2700 亿美元,人文交流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而如今李在明对 " 朴槿惠访华 " 的评价 —— " 做得有点过头 ",折射出韩国外交心态的转变: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韩国越来越倾向于将对华关系纳入对美从属框架,生怕因 " 亲近中国 " 引发美国不满。
这种心态的形成,与韩国对自身国际定位的认知偏差密切相关。有评论直言 " 没有大国的命,却偏觉得自己是大国 ",恰是对韩国外交姿态的生动写照。韩国对 " 中方先访韩 " 的执念,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外交礼仪的先后顺序,彰显自身 " 大国地位 ",却忽视了外交的核心是 " 互利共赢 " 而非 " 形式对等 "。
韩国资深媒体人的爆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李在明明确表示 " 若特朗普去中国,韩国就也能去 "。
要知道,中国 9.3 阅兵的邀约,不仅是纪念历史的外交场合,更是各国深化合作、共商发展的平台。对韩国而言,这是修复中韩关系、推动经贸合作升级的重要契机 。正如外界所言," 阅兵邀约可遇而不可求 ",李在明任内或许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机会。
错过此次访华,韩国可能面临的不仅是外交空窗期的延长,更是在亚太合作中的角色边缘化。当前中国正与东盟加速推进 " 南海行为准则 " 签署,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韩国若始终在 " 美国眼色 " 与 " 自身利益 " 间摇摆,最终可能在区域合作中被排挤到边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