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 " 中国打造高铁版末日导弹列车 " 的消息在外网上迅速发酵。从英国《太阳报》到美国智库,再到社交平台上的各种 " 军事分析家 ",纷纷声称中国正试图将东风 - 41 洲际导弹搬上高速列车,构建 " 移动式二次核打击平台 ",其威慑力将 " 颠覆全球战略平衡 "。但熟悉外媒套路的人都清楚,这不过是西方媒体自导自演的又一出 " 自我惊吓 " 戏码。
所谓 " 铁路机动导弹 " 并非新鲜概念。
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就部署过 SS-24 " 手术刀 " 铁路导弹列车,北约将其称为 " 幽灵列车 "。这种列车搭载洲际导弹,能躲避敌方卫星侦察、快速转移阵地,具备 " 打了就跑 " 的战略威慑力。但苏联很快发现,这类列车造价高昂、技术复杂,铁路调度困难且易受轨道限制, 一旦战争爆发,铁路网本身就是优先打击目标,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方案。
如今西方媒体把这一旧概念硬套在中国头上,炒作 " 高铁导弹列车 ",实则是老调重弹。早在 2015 年,美国卫星拍到中国某铁路段附近的导弹测试,就引发过一波类似猜想。如今不过是换了个 " 高铁 " 的新包装,继续翻炒旧闻。
从技术层面看," 东风 - 41 装高铁 " 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东风 - 41 洲际导弹动辄 60 吨重,还装载 10 枚分导核弹头,要在时速 300 公里的高速列车上实现移动发射,几乎违背工程物理常识。
首先,导弹发射时的后坐力和冲击波足以摧毁精密脆弱的高铁轨道;其次,高铁列车的空间结构无法容纳发射所需的电力系统、制导设备和垂直发射井;更重要的是,一旦发射轨迹被锁定,整条铁路线路都会暴露,所谓 " 机动发射 " 形同虚设。真正懂军事的人,绝不会把这种幻想当回事。
事实是,中国从未走苏联 " 导弹列车 " 的老路,而是根据自身国情,建立了一套多层次、全域机动的战略火力体系。解放军火箭军早已广泛使用 14 × 12 轮式重型导弹发射车,东风 - 41 正是依靠这种机动平台部署 —— 它能在全天候、全地域快速部署和发射,真正实现 " 藏得住、打得狠、转得快 "。
反观西方,美国反倒陷入了核力量困境。其 " 民兵 III" 导弹老旧不堪,替代计划迟迟未定,所谓 " 核平衡 " 早已名存实亡。某种程度上,西方对中国核力量的炒作,更多透露出的是自身的焦虑与失衡。他们看到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便用 " 高铁拉导弹 " 的想象自我吓唬;看到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便炒作 " 战略平衡被颠覆 " —— 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速度的不适应。
中国高铁的真正价值,是服务民生、拉动经济、连接山河。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高铁让 14 亿人的出行更便捷,让区域经济更均衡;而中国核武的真正战略,是 " 有限但可靠 " —— 数量不多但足以威慑,藏得够深且打得够准,不动则已、一击致命。
西方媒体与其炒作 " 高铁导弹列车 " 的幻想,不如正视中国 " 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 的核态度:中国发展核力量,从不是为了颠覆平衡,而是为了守护自身安全;不是为了威胁他人,而是为了让和平更有底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