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十三团临时指挥部旧址。 受访单位供图
蓟州区穿芳峪镇东水厂村,一株千年古槐枝干虬劲,被村民称为 " 神槐 "。
站在树下,已是 97 岁高龄的村民刘连增老人说:"1941 年鬼子来扫荡,包森司令身上有伤无处可撤,就藏在这‘神槐’西侧的树洞里躲过一劫,从那以后,我们就把这树洞叫‘福洞’,这是咱们军民鱼水情的铁证。"
刘连增老人介绍,1941 年,日军将东水厂村划为 " 无人区 ",疯狂扫荡 30 多次、焚村 12 次。时任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包森正在村中养伤,突遇日军封山围剿。千钧一发之际,村民将他连同枪支迅速藏入槐树洞并用柴草严密遮掩,助其脱险。
一块刻有 " 包森石 " 字样的青石墩静卧在古槐东侧。东水厂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井学说:" 当年包森养伤期间曾站在这石墩上,用坚定的话语鼓舞遭受焚村之痛的村民,‘鬼子烧草房,咱盖瓦房;烧瓦房,咱就起洋楼!’正是在村民的顽强抗争和八路军支持下,我们的家园得以一次次重建。"
沿着 " 包森石 " 拾级而上,眼前出现一座修复后的明式四合院,这里是八路军十三团临时指挥部旧址。这个面积不足 200 平方米的小院,是冀东抗战的重要历史坐标。
刘井学介绍,院里的东厢房就是当年包森养伤之地。1940 年 5 月初,包森在盘山地区大石峪村遭日军包围,指挥突围时被子弹从左腮打入、右腮穿出,打掉四颗槽牙,身受重伤。突围后,他在警卫员掩护下,被秘密转移至东水厂村。
村民刘连轩(该房房主后人)的父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省下小米、玉米面熬糊糊,悉心照料包森。
" 八路军十三团当年就是在这院的正房里成立的。包森兼任团长,带领这支劲旅在盘山根据地创造神话,160 余场战斗全胜,歼灭大量日伪军。最辉煌的果河沿一战,他以七个连兵力毙俘敌伪近千人。提起‘战神’包森,敌人无不闻风丧胆。" 刘井学说,"1942 年 2 月 17 日,遵化野瓠山的一声冷枪,穿透了他的左胸,壮烈殉国时包森年仅 31 岁。"
山川铭记,岁月留声。东水厂村作为战争年代冀东著名的 " 红色堡垒村 ",这里的红色故事是历史、是精神,更是未来。
如今,古槐树下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镇、村常在此举办活动,宣讲红色故事、党的政策。修复后的十三团指挥部旧址、无名烈士墓、警示教育园串联成红色旅游路线,讲述历史沿革、红色记忆和家乡巨变,传承那份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东水厂精神——不屈不挠、军民同心。
这份精神,如同那历经沧桑的 " 神槐 " 与 " 包森石 ",根植于沃土,昭示着未来。(记者 徐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