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西安,如何让世界看见?, 网观西安 ,
8 年前,西咸新区发现一处西魏墓葬,其中除了大量彩绘俑外,还发现两枚东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
经考证,这是国内发现的迄今时间最早的西方货币。
这再度证实,彼时的西安,是一座世界贸易大都会。数不胜数的 " 西安造 ",经由丝绸之路,将西域的宝石、香料、马匹换回中国。
千百年后,西安再出发。
前不久,比亚迪第五艘汽车运输船 "BYD XI ’ AN" 在江苏仪征顺利交付。这艘定名西安的巨轮,可装载 9200 辆汽车,是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全球最大 LNG 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之一。与此同时,西安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发电机断路器等电气设备、透平压缩机组等正驰骋海外市场。
它让世人再度看到西安的硬实力。
那么,在这片土地上,西安人将如何书写新的史诗?
工业革命后,在大多数国际大都市的 " 成名史 " 中," 工业强市 " 都是一条必经之路。
比如纽约曾拥有二战时期美国建造航母的核心造船厂,如今以老船厂为基改建的布鲁克林工业园区,则集结 3D 打印、小型无人机、电脑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
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更是云集奔驰、宝马、西门子、保时捷、大众、奥迪等一批世界 500 强工业龙头品牌,每年的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使得慕尼黑成为世界工业的风向标。
▲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鸟瞰图 图源: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官网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 工业强市 " 更成为跨越增长的快车道。传统上千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大都会崛起,如今可以缩短到几十年。
以新加坡为例,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跨国公司寻找低成本加工地,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新加坡便已成为远东制造重镇。
说回国内,深圳从 " 小渔村 " 快速变身 " 国际都市 ",也是循着东京、首尔、新加坡等城市的经验,快速通过生产加工出口致富。深圳干脆将其总结为 " 三个工业 ":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
在国内外经验的引导下,便不用疑惑,为何郑州、武汉、长沙、西安等城市,都不约而同将 " 工业强市 " 视为一号工程。
摆在西安等内陆城市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不靠海的不利区位下,实现崛起?
就此而言,欧洲经验可供镜鉴。
不同于美洲、亚洲沿海地带更为发达的普遍特征,欧洲的奥地利、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卢森堡等这些内陆国也大多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秘诀何在?
首先,要抓住产业革命的机会。人类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中的两次都发端于欧洲,其内陆片区是最早受益者。换句话说,这些内陆区域一开始,就领航时代,独领风骚。
当前,人类正处于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这是中国的机遇,也为西安等内陆城市提供了绝佳的 " 换道超车 " 机会。
▲西安城市一角 图源:西安城墙
第二,欧洲的工业技术和资本是内生型,而并非像亚非拉国家那样由外输入。因而其内陆区域,与沿海区域一样,聚集了工业化所需的人才、科研、劳动力、自然要素。比如英国内陆的曼彻斯特,法国内陆的巴黎,德国内陆的鲁尔区等,本身就是许多工业技术的起源地。
就此而言,拥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的西安,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之一。
第三,欧洲内陆交通方便,极大促进了 " 内循环 "。欧洲分布有莱茵河、多瑙河、奥德河等多条国际性河流,即流经多个国家的河流。以多瑙河为例,其将沿途 10 个欧洲国家联系起来,沿岸有 100 多个码头。欧洲也是世界最早诞生铁路、公路等现代化交通方式的地区。这使得欧洲最早形成大陆 " 内循环 " 市场。德国法兰克福作为欧洲交通枢纽,甚至比沿海城市具备更优的发展区位。
如今,我国正大力推进 " 双循环 ",随着向西开放和国内大循环逐步起势,西安迎来空前时代风口。
我们看到,西安近年来的发展,其实也正顺应前述逻辑。
早在 2019 年,西安就提出 " 先进制造业强市 " 口号。之所以是 " 先进制造业 ",而非传统工业,不无借助后发优势 " 换道超车 " 的考虑。
随即,西安筛选出 19 条重点产业链,实现 " 链长 " 负责制,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
2022 年,西安制定印发《西安市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行动方案》。次年,西安提出 " 北跨 " 战略,向北迈出 " 工业强市 " 的一大步,意在托起一个万亿级渭北工业大走廊。
打造 " 内驱力 " 方面,西安持续打造 " 硬科技之都 ",获批全国第四个科技 " 双中心 ",这就是要做到在新质生产力层面站到时代前沿。
而在" 双循环 " 的背景之下,西安更抓紧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长安号 " 中欧班列开行量、货运量稳居全国第一。
▲中欧班列缓缓驶出 图源:西安浐灞国际港
这一套 " 组合拳 ",成效怎么样?
2010 年到 2020 年十年时间,西安市常住人口增量达到 448 万,仅次于深圳、广州、成都,位居全国第四,北方第一。2024 年末,西安常住人口 1316.76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8.94 万人,再次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
与人口增速几乎同步,西安经济总量从 2011 年的 3791.7 亿元,到 2021 年达到 10688.3 亿元,十年增速 181.9%,同样高居全国第四。今年一季度,西安 GDP 总量排名全国各城市第 17 位,创造历史最好水平。
具体来看,西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 50.5%,汽车制造业劲增 37.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 11.9%,民用无人机产量增长 7.7 倍,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增长 4.9 倍,3D 打印设备增长 4.1 倍,太阳能电池增长 78.2%,新能源汽车增长 47.3%……
最新数据是,今年前五月,西安比亚迪生产汽车 51.5 万辆,同比劲增 39.5%,西安吉利生产汽车 14.2 万辆,同比劲增 38.7%。如果这两大巨头能延续这样的强势表现,今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冲击全新纪录。
▲比亚迪生产线
这样的跨越式增长,正体现出 " 工业强市 " 战略的立竿见影。
除了越来越多 " 西安制造 " 如隆基绿能、陕鼓集团等企业及其产品走出去,采埃孚、西门子、博世、克诺尔等世界巨头也纷纷在西安布局。
10 年时光,相信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都能看到:过去制约西安经济水平的 " 工业短板 ",已得到显著补强;未来 10 年,相信是打造 " 工业长板 ",以及 " 工业西安 " 登上更大舞台的精彩时刻。
工业引擎全开的新西安,将变得更持久更有信心——它不仅扛起一个新关中,也将能支撑新西部,为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打开创业、就业、富足等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广阔空间。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