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里,芬芳的百合花静静绽放。7 月 18 日晚,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迎来首演,以细腻的肢体语言描摹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情感。首演现场,指挥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伴奏,营造丰沛的艺术感染力。战火中," 通讯员 " 为了保护运送伤员的担架队,扑在敌人投来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月光下," 新媳妇 " 将未曾借出的婚被轻轻盖在他的身上,枣红被面上的百合花显得格外醒目;伴随着动人的音乐," 通讯员 " 的英魂回到家乡……不少观众被这一幕幕场景所打动,红了眼眶。
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上海芭蕾舞团出品的舞剧《百合花》改编自茹志鹃 1958 年发表的同名小说,由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担任编剧。穿越历史长河,母女两代作家的灵韵在舞剧中交汇。" 当下,主旋律舞剧创作呈现多元丰富的新气象,宏大叙事更添贴地感、烟火气。对英雄人物的描摹越发立体而鲜活,平凡而又不凡的融合归一,与观众产生了深切的共情共鸣。" 舞剧总导演王舸表示,《百合花》延续了这一创作理念,在致敬传统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 以小人物、小故事,见大视野、大情怀 "。
借被子
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百合花》首次以芭蕾的形式呈现于舞台。在原著的基础上,舞剧进行戏剧性扩充,讲述 " 通讯员 " 送文工团女战士 " 大姐 " 到前沿包扎所后,因向 " 新媳妇 " 借被子而产生了交集……作品中,如同百合花般纯粹真挚的人性之美、温暖质朴的人情之美、蓬勃坚韧的生命之美,跨越时空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在《百合花》里,我们看到了几代人在美学追求上的‘血脉延续’‘基因传承’,同时也看到不同时代文艺家的‘不同和差异’。这个话题、这一实践所带来的思考,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未来,会带来积极影响。" 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小说《百合花》1958 年发表在《延河》上,全文只有 5000 多个字。" 这部小说的线索非常简单,戏剧性不强。文中所写‘借被子’情节太日常、太写实,怎么搬到舞台上呢?" 接到上芭的邀约时,王安忆想象不出《百合花》应该如何改编为芭蕾舞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也打电话提醒她:" 舞台上千万不要出现被子,不太好看。"
为了攻克 " 借被子 " 舞段的创作难题,主创团队反复商量琢磨。王舸坦言:" 我们总不能在台上打借条吧!必须用细腻的表演刻画人物心理,说出角色的‘心里话’。" 最终,舞剧采取了诙谐灵动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处理方式,让王安忆点赞 " 极其意外、非常有趣 "。在 " 借被子 " 短短几分钟里,许靖昆饰演的 " 通讯员 " 建立起鲜活丰满的形象:从踌躇不前到鼓足勇气,从满怀期待到手足无措,配合诙谐音乐的挠头动作,将少年的纯真可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舞剧创排期间,年轻一代演员们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上芭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以精湛演技和动人情感演绎出茹志鹃笔下的人物——淳朴善良的 " 新媳妇 "、质朴腼腆的 " 通讯员 "、心怀大爱的 " 大姐 " 从初次相遇到建立深厚情谊,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 经过导演的悉心启发,年轻演员在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表达中国式情感上,走过了一段从陌生到适应到富有创造力的成长之路。" 方家骏认为,几位演员可以独当一面挑大梁,学会如何塑造人物,在艺术上也更显成熟。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青春诗
"《百合花》最核心的气质,一定是‘青春’。" 王安忆说。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百合花》就像一泓清泉,用一床被子、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干净、纯粹的力量。
在精心构筑的倒叙时空里,舞剧开篇从中年 " 大姐 " 的回忆切入,通过交错的现实与记忆空间铺展青春叙事。跟随配音演员丁建华讲述的画外音,观众在一幅幅从 1946 年秋天走出的鲜活人物群像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舞台空间被回忆的潮水浸染,在战火中永远定格的面容逐渐浮现,巧妙的编排让现实与回忆在这一刻完成了转换。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表示:"《百合花》以海派芭蕾的独有风格赓续上海红色文脉,用国际视野下的创作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作品重现战争岁月年轻一代的青春、热血、信仰、梦想。"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舞剧里,不少舞段和场景前后呼应,激荡出更加澎湃的青春力量。第一幕中,江南女子在温润水乡踏着轻快舞步,轻盈的布匹在她们的手中上下翻飞;" 借被子 " 的舞段妙趣横生,让硝烟弥漫的岁月绽放出温情与美好。随着剧情推进,蓝紫布匹化作血色残片,宣泄着战火纷飞的惊心动魄;那条婚被则被 " 新媳妇 " 盖在 " 通讯员 " 身上,为他最后送别。" 我们用轻喜剧般的灵动舞蹈勾勒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却在最温柔的瞬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和平的珍贵。" 王舸说。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从笔尖到足尖,《百合花》在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同时,展现江南的温婉韵味和浪漫情怀,将年轻人对生命、美好、和平的向往化作舞台上动人的青春诗篇。" 顶尖主创团队把文学的诗意转化为足尖的韵律。"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 我们不断突破传统舞剧的表达边界,以创新的艺术语言、富有层次的人物刻画,让经典文学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摄影:文汇报记者 张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