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内,我第二次 " 回家 "。六月的第一个周末,那一座城「深入潮汕文化腹地,吃最地道潮汕美食」之行,圆满收官。
再次感谢十多位报名的读者,让我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动。
很多人对汕头的第一印象就是吃吃吃,我们的汕头之行,也是从一家有故事的「深夜食堂」开始。
放弃了龙眼路和金新路两大「美食主干道」,为的就是一口鲜美地道的「打冷」,老板师兄 19 岁开始打鱼,后来经营「阿斯白粥」,30 年,只做这件事。
「阿斯白粥」见证了汕头的起起伏伏,不变的却是熟悉的家常味道。
有故事,有美食,味蕾不会骗人,大家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都说潮汕人是感性的味觉动物。
也许是因为这座城市好吃的印记太深,很多人来汕头的玩法比较单一,吃了睡,睡了再吃,很难有空去探索汕头的 B 面。
这次汕头行,我们除了让大家吃好,也试图让大家深入潮汕文化腹地,解剖潮汕人的身份认同感,以及关于潮汕的种种争议。
潮汕到底包括哪些地方?
为什么说汕头曾经是潮汕的明星城市?
都说潮汕人特别团结,到底他们的骨髓里流淌着什么血液?
潮汕神秘的民俗文化为什么离不开神灵?
海外的潮汕人,撑起了潮汕人的另一个世界。
梁启超曾说,「广东之于中国来说可能影响不算大,但之于南洋,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说的广东,更多说的是被许多人称为「省尾国角」的潮汕,会有人说这里还包括客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潮客本来就是一家。
在走访了汕头地标小公园骑楼群,东湖华侨村以及陈慈黉故居后,其实大家对海外潮人撑起了一个世界,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而在传统的宗族情感之下,海外的潮人让潮汕,特别是汕头一度成为了全国的明星。
时代造英雄。在滚滚浪潮之下,虽然汕头逐渐褪去了光环,但我们在这次汕头之行依然可以看到一张张鲜活的潮汕人脸庞:
那些为爱发电坚持夜训的英歌少年;
那些惦记故土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
那些叫你过来喝一杯工夫茶的老人。
英歌舞早已红遍全国大地,但在潮汕这片神奇的土地,并没有任何高高在上,你可以随时上前和「跳舞」的小伙交流。
当大家拿起鼓槌,扭动着身体和孩子们跳起舞来,才发现,原来那些隔着屏幕都让人窒息的英歌舞,原来也可以像广场舞那样生活场景化。
而这次的汕头之行,我们更安排了彩蛋,把潮州加入到行程当中,在一场潮州工夫茶的体验中浪漫结束。
英歌舞和工夫茶,一静一动,冥冥中就是最好的安排。
从汕头,再到潮州,两天两夜。
虽然正值潮汕盛夏,但几位在地导师对家乡独特的情感加持下,这段行程温暖而富有时代感。
之前我们就说过,想让这条路线能循环地复制下去,但考虑到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热,我们正式推出一条简化版的汕头路线,尽量避开酷热的户外行走环节,同时保留这条路线的精华,特别是英歌舞和工夫茶体验。
周六下午集中,周日中午散团,只要满 8 人,我们就出发。
第一次发团,就是本周末。
开团时间:6 月 28-29 日,7 月 12-13 日,7 月 26-27 日
价格:1599/ 人,双人同行 1399/ 人,持学生证 1399/ 人,包括两次正餐(周六晚餐 + 周日午餐),周六住宿一晚(准五钻标准),全程舒适车型接送,导师全程导赏服务,蓝牙耳机,体验服务等,价格不包括大交通以及个人其他消费。
全程导师:城城
那一座城主理人,资深媒体人,汕头土著
全程导师:林钢
前《国家人文地理》摄影师,独立书店推手
十余年来游走潮汕各地,汕头潮阳土著
特邀导师:赤产英歌舞队
潮汕英歌舞队新生力量,曾赴香港等地表演
特邀导师:冰冰
踢桃空间主理人,潮州土著
特邀导师:小洁
艺喃妙茶舍主理人
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详情也可咨询城城(chengchengblue)
「什么是潮汕」
「潮汕」二字,估计平时你听得很多。
但潮汕到底是指什么地方?可能真正能弄清楚的,还得是潮汕本地人。
1991 年,汕头一分为三(也有人称为一分为二,当时潮州已为县级市)。
汕头、潮州、揭阳,就是潮汕三市。
而在建国初期,潮汕还短暂包括了海陆丰以及客家的部分地区。
当然,对于那些不停争论谁才是潮汕代表的言论,我从未在意,只是在未来升级迭代的潮汕行程里,肯定会计划把揭阳包括进来。
回看历史长河,从开始有揭阳古县,到潮州府的正式建立,潮汕平原大地,在上千年的历史里都叫「潮州」。
潮水往复,潮州也因此得名,更坐拥广东「第二大江」韩江。
也正因为「水」,这片土地向海而生的人们,在经历了中原人和福建人的南迁之后,始终流淌着坚韧而又灵动的血液。
很早以前,潮州人就涉足陶瓷、蔗糖加工,更擅长出海打鱼、海上贸易。
潮汕人会做生意,早就刻在了基因里。
作为「后起之秀」的汕头,也是因为商业的潜力备受关注。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 汕头是五口通商之外,唯一具有商业价值的口岸。"
这句话,为汕头开埠奠定了基础。
而当我们站在如今汕头地标——小公园骑楼群时,我们依稀可以感受一百多年前汕头超前的商贸气息。
小公园是我儿时玩乐的圣地,只要约定在小公园集合,势必就是指中山纪念亭。
几条放射性结构的街道,围绕着这个历经几次更新换代的亭子排开,外婆以前说这里是小巴黎,这里是小上海,到了现在我终于有了概念。
当时的汕头,是杀出重围的先锋代表。
小公园骑楼群汇聚了当时粤东顶级酒楼、商铺、旅社,就连修手表的大叔,也西装革履,一边听着黑胶唱机播放的爵士乐。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不能说小公园完全修旧如旧,但那些埋藏在记忆深处里的画面,还是时不时从脑海里一闪而过。
我在汕头出生长大,却又离开多年,所以在小公园的讲解里,有着自己私藏的一些小秘密。
如果说小公园是汕头巅峰时期的代表作,那么东湖村就是汕头另类的祥和地带。
我们乘车越过礐石大桥,跨过内海湾,来到汕头城区的对岸濠江区,这里正在努力成为第二个中心城区,而藏在深处的东湖村,是极少有人专程而来。
在这里我们享用了濠江地道的海鲜,老板娘一大早去市场挑选食材,买鱼。直到我们从小公园出发时才发来菜单。
陈晓卿曾经说过,在潮汕总能吃到稀罕物。这些稀罕物,就是潮汕渔民们的日常。
说回东湖村,这里虽然被称为华侨村,但更多的是平凡人的故事。曾经的潮汕人大批下南洋,其中不少普通人回国回到东湖村,修建了自家的宅子。
最有意思的是,宅子门前刻下的不同样式的时间数字,代表着他们是哪一年回村修建的。
这个门头,又被称作「时间门」。
都说世界有三个潮汕,在潮汕大地的是第一个潮汕,在国内其他城市生活工作的是第二个潮汕,在海外特别是南洋的有着第三个潮汕。
这些海外的潮汕游子,也许第四、五代甚至六、七代已经不会说潮汕话了,但回家 " 过纸(扫墓)" 仍是他们与唐山连结的纽带。
回家,每次都会在属于他们的「时间门」前驻留片刻,双手合十。
「潮汕的信仰之光,青春的英歌少年」
下南洋的潮汕人,永远不会丢弃宗族和神灵。
他们的祖先向海而生,为了祈求庇佑,总忘不了拜拜妈祖,所以天后宫就是潮汕诸多庙宇的典型代表。
我们告别东湖村,启程千年古县汕头潮阳(现在已经是汕头潮阳区),去感受纯粹的潮汕人民信仰。
三个月前,我和汕头行的第一批读者,就曾在潮阳感受了极为震撼的双忠文节,这个被称为「潮汕营老爷天花板」的大型游神活动。
当时我就曾被当地人民的信仰之光为之感动,这次没有了锣鼓声和鼓槌声,在平和的心情下再次感受东山庙宇一条街,更多的是对神灵的敬畏。
林钢,返乡已经快 10 年的潮阳本地人,长期浸泡在潮汕民俗文化里,也是我们这次的全程导赏老师,他带着大家来到不同的双忠祠,用最平实的语言和典故,诠释着潮汕人的信仰观。
不少人说潮汕人挺排外的,但你却很难想象,他们为了祭拜两位来自河南的忠烈之士,从北宋开始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这可能就是潮汕人的天性,神灵之大。
更有意思的是,潮阳的许多宗祠和庙宇门前,周末晚上都会有一批英歌少年呐喊夜训。
而这次,读者们算是近距离感受了一次英歌舞,我们的好朋友赤产英歌队少年们在大家面前表演单打 / 双打。
真的太帅了!
这还不够!
手把手教大家基本功。这种一对一教学。
连我都羡慕坏了。
看着少年们认真的模样,我问队长,「你觉得他们在英歌影响下,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队长说,最大的改变是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做人做事的态度。
「英歌不仅仅锻炼了他们的体能,更大在于让他们放下手机,真正投入到这个集体中去,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年双忠节后,就会无数少年到不同的英歌队竞聘,他们要在两到三周内学会基本功,然后开始自己的夜训生涯。
这也是新队员传承的开始。
广场上的夜色里,我们还发现了两个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跟随着哥哥们的节奏,挥动着双锤「对打」,又萌又可爱。
庙宇,少年,儿童,英歌,在神灵注视下,眼前的一切一点都不违和。
「归来的潮汕青年」
我和林钢都是 80 后,因为汕头不复当年之勇,我们这一代读大学之后返乡的不多。
所以,我对返乡的林钢一直还蛮好奇的。
这次汕头行,我终于开口问林钢,「你从广州回来家乡工作和生活,真的习惯吗?」
他没有给出太明确的答案,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林钢曾经在汕头小公园修缮之前连续三年的夜晚泡在小公园,拍下一张又一张珍贵的照片。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大大小小的潮汕民俗活动,几乎一个都不落下(以下为林钢拍摄的小公园)。
让我感触的是,这次汕头之行,我们还遇见了其他几位和林钢一样优秀的返乡潮汕青年。
往返揭阳古城,在东湖村落脚米仓文化空间的蒋新,他在致力发展东湖村青年文化的同时,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让更多阿姨们参与咖啡冲泡和运营。
从小就在潮州老街巷长大的冰冰,在潮州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她改造清代古宅,将其变为潮州青年们家喻户晓的文化空间,取名「踢桃(潮汕话 " 玩 " 的意思)」
还有冰冰的好朋友,读日语专业但又精通潮州工夫茶艺喃妙茶舍主理人小洁。
他们作为特邀导师,和读者面对面交流,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潮汕青年们眼中的潮汕文化。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洁,在她的茶室,小洁分享了工夫茶的入门冲泡和茶文化,大家收获颇丰。
在分享的最后,小洁却严肃了起来,「我和日本人分享茶文化的时候,他们都很用心地记笔记和提问,我觉得大家不要忘了学习,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但我们要时刻反思,我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努力」。
这,其实也给我们汕头之行很好地收尾。
每次行走不同的城市,我们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思考。而我们也希望,那城带来的汕头之行,除了吃吃吃,还会给你们有更多的感触。
好了,行走还在继续,潮人在等你。
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报名,详情也可咨询城城(chengchengblue)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