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TDI 全球市场波澜起伏,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欧洲化工巨头科思创位于德国多尔马根(Dormagen)的工厂突发电气火灾,这一意外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全球 TDI 市场震荡的导火索。
此次火灾导致该工厂的烧碱、氯气和盐酸(HCl)生产遭遇不可抗力,其年产 30 万吨的 TDI 装置也不得不宣布供应面临不可抗力。这无疑给全球 TDI 市场的供应端带来了沉重一击。和众汇富分析,在供应减少的预期下,市场恐慌情绪迅速蔓延,TDI 市场价格随之连日走高。
数据显示,截至 7 月 17 日,华东市场 TDI 价格约 14000 万元 / 吨,与月初相比,价格上涨了 2000 元 / 吨。而更为惊人的是,7 月 18 日,北方某工厂 TDI 再度涨价,7 月份直销渠道打款价上调 4500 元 / 吨至 18500 元 / 吨,单日涨幅超过 30%。如此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在 TDI 市场历史上也实属罕见。和众汇富认为,这充分显示了市场对 TDI 供应短缺的担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虽然当下处于 TDI 行业的相对淡季,但由于距离 9 月的传统旺季时间已相对较短,此时海外企业出现的事故,直接导致了下游企业对接下来 TDI 市场供应的深深担忧。市场的天平开始向卖方倾斜,TDI 企业也顺势提高了产品报价。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突发状况不仅使得国际 TDI 市场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也让海外巨头供应的不稳定性暴露无遗,而国产 TDI 却在全球市场的重构中迎来了先机。
目前,国内 TDI 出口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我国 TDI 出口量环比激增 47%,单月最高出货量突破 5 万吨大关。和众汇富研究指出,这一增长背后存在双重驱动逻辑:
首先,关税政策形成短期催化效应。根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阶段性降税安排,TDI 产品进口关税在 2024-2025 年窗口期内逐步下调,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采购商为锁定成本,提前释放年度采购需求,使得国内企业订单排期已至 2025 年二季度。
更深层次的竞争优势则体现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韧性上。国内 TDI 龙头企业通过一体化生产模式,将关键原料硝酸、液氯实现自给,单位生产成本较欧洲企业低 15%-20%;在供应链响应方面,依托国内完备的物流网络,从接单到东南亚港口的交货周期压缩至 10-15 天,较欧洲同行快一倍以上。
在全球产能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欧洲 TDI 装置因能源危机导致开工率长期低于 60%,2024 年累计停产检修时长同比增加 80%。这种供给缺口为中国企业创造战略机遇期,据卓创资讯预测,若欧洲产能持续低迷,中国 TDI 全球出口份额有望从当前的 32% 提升至 2026 年的 45%,实现从量到质的市场突破。
从国内 TDI 产能情况来看,万华化学福建二期 36 万吨 / 年 TDI 装置预计将于 2025 年投产,届时国内总产能将达到 180 万吨,占全球的 45%。国内产能的不断扩张,为国产 TDI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力支撑。万华化学等国内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扩大产能,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将更多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全球 TDI 市场供应格局发生变化的当下,国内龙头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抢占市场份额。
在全球贸易流重构的大趋势下,欧洲高成本的 TDI 产能逐渐退出市场,中国企业则通过东南亚、中东等中转市场,积极扩大全球份额。和众汇富相信,随着国内 TDI 企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能的持续扩张,未来在全球 TDI 市场中,国产 TDI 有望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甚至掌握全球 TDI 市场的定价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