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帮孩子从金字塔形走向菱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2005 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 " 钱学森之问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20 年来,相关讨论甚多,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说,因为现在的学校太强调 " 死记硬背 ",压抑了孩子的创造力;但也有人说,正因 " 死记硬背 " 不够,孩子基础差,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

孰是孰非,暂时难有答案,但对立两方头脑中的知识模型相同,都将教育过程想象为建造金字塔——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确保未来的高度,因而都期待孩子能拥有更长的底边,只在 " 什么是更长 " 上,略有分歧。一方家长聚焦于 " 有用的知识 ",许多初中生的英语已达四级水准;另一方家长聚焦于才艺,拥有高级舞蹈证、钢琴证等的初中生并不罕见。

其实,两方殊途同归,都是在操控孩子的人生,让他们从小参与严酷竞争,最终接受并习惯于 " 生命之卷 "。孩子们身在其中,无处可逃。但读这三本书,也许对他们有用,即:《唐诗不用背》《宋词不用背》《论语不用背》。

书中呈现的不是硬核知识、路线图、速记表,而是 " 东拉西扯 ":谈李煜的《相见欢》,附了 " 李煜之死 " 的贴士;言丧家之狗,附以 " 三岁看八十 " 的典故;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加入 " 风雅兴寄 "" 汉魏风骨 " 等文学常识的介绍……

这种 " 拉扯 " 是有价值的。美国学者丹尼尔 · T. 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指出:人类大脑不喜欢思考,很多时候它是在搜寻和调用记忆——当一个人进入 " 思考状态 " 中,其实常常是在回忆。一个人调用记忆灵活且快速,我们便认为他 " 有创造力 "" 异常聪明 "。

《唐诗不用背》《宋词不用背》《论语不用背》,文小通 编著 ,中采绘画 绘,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5 年出版

然而,人类无法像装箱子那样,把记忆码放得整整齐齐、编目清晰。人类的记忆多是随机的,随着记忆量增加,搜索会变得越来越难。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往往不如孩子 " 脑子快 ",因为后者脑库中的信息量相对少,更便于检索。

传统教育者认为,趁孩子年纪还小、脑子好使时,强制 " 死记硬背 ",有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在部分个案中,这或许有效,但对更多的个案来说,效果堪疑,且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人类的记忆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容,输入信息过多,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美国学者曾进行过相关的心理实验:学会一个新概念,是直接灌输给学生好,还是给出背景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好?从实验结果看,后者数据明显好于前者。面对新概念,学生们不断提问,不断被告知答错了,激起他们探索下去的欲望,最终 100% 的受试者找到了正确结果。

该实验的启示在于: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都是通过试错,最终掌握了真正的知识。环境中的信息越丰富,人就越能找到规律,也就越可能坚持下去——加上 " 李煜之死 " 的信息,也许与《相见欢》有关,也许无关,但小读者会更有意愿去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人类的知识形态是菱形的——总是从一个点出发,走到一定阶段,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只好回到原点重新走,经过许多次试错后,终于豁然开朗。乍一看,我们在菱形中跑了太多冤枉路,效率太低,但事实上,剖开菱形,就会发现它是两个三角形,而下面的三角形构成了深厚的基础,比传统的金字塔形更稳定、更合理。

所以说,真正的打基础从来没有方向,只有海量的试错,能持续保持好奇心与向前动力的,就是人才。而培养人才,也就是给他们更多选择空间,抚慰他们的每次失误,鼓励他们继续上路,而不是逼他们牢记什么是对的。正如商业巨子乔布斯所说:"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免于挫折不需要才华,坚持不懈才需要。

常有人问:什么书更适合孩子阅读?显然,有知识、有深度、能教训孩子的书不一定适合,而那些让孩子看到世界原本的丰富性、呈现出更多可能、帮助孩子在其中玩起来的,就是适合孩子们的好书。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钱学森 美国 丹尼尔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