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昨天
《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历程与精神传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其真实的历史底色、鲜活的人物群像和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叙事,成为 " 红色经典 " 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是作家李英儒革命生涯的凝练,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斗争的艺术丰碑。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之际,回望革命文学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以冀中古城地下斗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不仅是作家李英儒对烽火岁月的深情镌刻,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缩影。从硝烟中诞生的手稿到跨越时代的版本流变,从银幕内外的广泛流传到革命精神的深刻诠释,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的历史底色与艺术生命力,成为红色经典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手稿生成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创作始于 1955 年,李英儒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文化部副部长。手稿的诞生与作者的特殊经历密不可分。1942 年日军发动 " 五一大扫荡 " 后,冀中根据地陷入 " 村村有岗楼,处处有碉堡 " 的绝境。党组织派遣李英儒潜入保定城建立地下工作站。他以伪省政府职员身份为掩护,策反伪军、传递情报,其妻张淑文亦参与交通站工作。这段惊心动魄的敌后斗争,成为小说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小说中的杨晓冬兼具李英儒的果敢与智慧,银环的成长轨迹则映射了张淑文的经历,而汉奸省长吴赞同、伪军司令高大成等反面角色,均源于作者对保定伪政权人物的细致观察。

1955 年,李英儒正式动笔创作,将这段经历升华为文学。由于白天需处理公务,李英儒只能在深夜伏案疾书。据其自述,原计划 20 万字的篇幅因 " 停不下笔 " 扩展至 30 余万字,历时三年半方告完成。初稿长达 34 万字,远超原计划的 20 万字,足见其情感与史实的丰沛交织。手稿中," 野火 " 喻敌人凶焰," 春风 " 比党的力量,主题从最初的 " 另一条战线 " 升华至 " 党的胜利与人民觉醒 "。李英儒曾坦言:" 写杨母时,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和冀中无数牺牲的房东大娘 "。他将回民支队马本斋之母的形象与 " 五一大扫荡 " 中掩护过他的群众记忆熔铸成杨母的壮烈形象,使这一角色成为党群血肉相连的象征。

版本流变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文本流变深刻体现了文学创作与时代语境的互动关系。1958 年小说初刊于《收获》杂志,同年 11 月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以冀中古城地下斗争为背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1962 年修订版中,李英儒对文本进行了重大调整。删减初版中偶然性过强的戏剧冲突,如高自萍叛变的偶然性情节,强化地下斗争与群众路线的结合,弱化银环与杨晓冬的爱情线索以突出革命叙事的纯粹性。例如,初版中杨母跳楼就义仅通过他人转述呈现,修订后则通过 " 临行前凝视儿子 " 的细节与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母子亲情升华为对党的忠诚,使这一场景成为全书的情感高潮与革命信仰的象征。李英儒曾坦言,这一修改源于对冀中群众牺牲精神的深切缅怀,尤其是马本斋母亲等真实人物的启发。

1963 年的电影改编则开启了跨媒介再创作的新篇章。导演严寄洲在周恩来总理 " 解放思想 " 的文艺政策鼓励下,突破当时创作禁忌,将银环设为第一主角,并通过 " 一人分饰两角 " 的叙事创新展现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王晓棠凭借对金环的刚烈与银环的柔韧的精准演绎,成为中国影史首位同时塑造双角色的演员。为区分两姐妹,她研读小说至能背诵相关段落,甚至用提琴定音器练习台词声调差异,最终以金环怒斥多田时的凌厉眼神与银环送药时的温婉举止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在保留原著核心符号如红心戒指的基础上,强化视觉语言,杨母托付戒指时颤抖的双手特写,既延续了小说中 " 革命传承 " 的隐喻,又以光影对比凸显人性温度。

严寄洲的改编策略还体现在叙事结构的重构上。他提炼出 " 争取关敬陶起义 " 作为主线,弱化小说中复杂的支线情节,并通过双线叙事,明线展现武工队与日伪军的正面交锋,暗线刻画银环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轨迹。这种处理既符合电影媒介的紧凑性需求,也呼应了上世纪 60 年代 " 塑造英雄典型 " 的文艺导向。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革命伦理中大胆融入人性表达,杨晓冬与银环的朦胧爱情以红心戒指为载体,严寄洲坚持认为 " 革命者的情感是斗争动力而非瑕疵 ",最终保留的含蓄表达成为时代突破。

作品流传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流传史是一部红色经典突破时空的破圈之旅。小说问世后迅速被译成英、日、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保加利亚译本在社会主义阵营引发热烈反响,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1963 年电影上映时,乡村露天放映场中 " 观众随剧情惊呼落泪 " 的场景,印证了革命叙事的强大感召力。

进入新时期,作品持续焕发活力。1995 年电视剧版以杨晓冬为核心,再现敌后斗争主线;2005 年版则增加破坏细菌武器等新情节,斯琴高娃饰演的杨母跳楼戏份,以 " 群众演员感动落泪 " 的真实表演,凸显革命母题的永恒感染力。2019 年小说入选 " 新中国 70 年 70 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1 年话剧改编启动,标志着经典 IP 从大众传播向高雅艺术的多元再生。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既保留对信仰与牺牲的讴歌,又融入群像刻画与市民生活图景,使革命记忆在代际传承中历久弥新。

革命精神

作为首部系统描写城市地下工作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突破了传统抗战文学的叙事框架。作品以 " 争取伪军起义 " 为主线,揭示党在隐蔽战线的政策智慧。杨晓冬对关敬陶的策反,历经 " 写信引导 - 战场释放 - 情感感化 - 政治说服 " 四重阶段,体现 " 既斗争又联合 " 的统战思想;而金环牺牲前怒斥多田、银环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则彰显个体命运与革命洪流的共振。

小说尤为注重党群关系的刻画。杨母、周大伯、韩燕来等普通群众不仅是斗争的参与者,更是历史的推动者。如杨母跳楼前 " 将戒指交给银环 " 的细节,将家庭伦理升华为革命信仰,诠释了 "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 的唯物史观。李英儒曾指出:" 没有群众的掩护,地下工作寸步难行。" 这一创作理念在银环送药、梁队长劫法场等情节中得到生动体现,使作品超越传奇叙事,成为革命精神的文学注脚。

红色叙事

在当代文学谱系中,《野火春风斗古城》确立了革命英雄传奇的审美坐标。其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融合古典章回体与现代叙事技巧,如 " 宴乐园智斗 "" 劫法场 " 等场景,以悬念迭起的情节继承《水浒传》的民间叙事传统;其二,塑造二元对立中的复杂人性,关敬陶从彷徨到觉醒的转变,打破脸谱化反派窠臼;其三,语言糅合河北方言与政论色彩,金环遗书中 " 革命者的血不是金钱能买的 " 等台词,兼具地域风情与思想深度。

相较于《林海雪原》的传奇化、《红岩》的史诗性,该作更注重日常性与崇高性的辩证。银环送药、杨晓冬吃馄饨等生活化描写,让英雄形象可亲可感;而 " 红心戒指 " 的爱情符号,在革命伦理中注入人文温度。这种 " 大叙事 " 与 " 小细节 " 的平衡,影响其后《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作品的创作路径,奠定其在新中国文学史中的桥梁地位。

八十五年弹指过,野火春风韵犹存。《野火春风斗古城》以文学的方式,将保定古城的枪声、地下工作者的誓言、普通民众的觉醒,熔铸成一部民族精神的启示录。《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手稿,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精神纽带,将个体的革命记忆转化为集体的文化记忆。从保定古城的烽火岁月,到当代中国的话语重构,这部作品始终以其鲜活的历史细节、崇高的精神品格,昭示着革命文学的生命力。在新时代重温手稿、版本与作品,不仅是对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致敬,更是对 " 不忘初心 " 的深刻诠释。当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凝视泛黄的手稿,在银幕前重温金环的绝笔,便能深刻领悟,春风永不老,薪火自长存。这部作品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艺术见证,更在新时代语境下,持续回答着 " 文艺为什么人 " 的根本命题,唯有扎根人民、映照时代,方能成就传世经典。野火再烈,终不敌春风化雨的力量,春风所至,必是赤旗漫卷、山河重光。

作者 姚明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野火春风斗古城 艺术 文学 保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