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 1854 字,阅读时长约为 3 分钟。
" 邓超主动投案 "" 梁朝伟劝刘某清投案 "" 张艺谋老师逝世 "" 范冰冰获国际大奖 "……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刷到过这样的标题。
这些标题背后,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 " 身份模糊术 "。民警梁朝伟被隐去职业前缀;教授范冰冰被嫁接明星光环;甚至张艺谋的老师司徒兆敦离世,因标题少了一个 " 的 " 字,秒变成张艺谋的 " 噩耗 "。
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何 " 同名 " 误导的文字游戏屡试不爽?当真相被标题包装成 " 盲盒 ",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网络信息的真实?
" 同名 " 误导 " 标题党 " 的流行,并非偶然。
流量至上的利益驱动。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意味着关注度,关注度背后大多是真金白银的收益。部分自媒体为了在激烈的流量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剑走偏锋。这类标题借用名人名字的高知名度,简单操作就能吸引大量点击。他们深谙大众对名人的猎奇心理,认为只要标题足够吸睛,就能获得流量。至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已经被抛诸脑后。
▲" 标题党 " 误导 图源:网络截图
信息传播的" 速食 " 倾向。面对信息洪流,我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快速扫视标题决定是否深入阅读。这种 " 标题决定论 " 也让内容创作者在标题设计上绞尽脑汁,力求瞬间抓人眼球。省略定语、制造悬念、利用同名制造 " 意外感 " 等手法之所以被频繁使用,就在于它们能有效地制造 " 爆点 ",迎合部分受众追求新奇刺激的浅层需求。
部分从业者职业素养缺失。传播推广本应恪守真实、客观的底线,但并非所有从业者都对此怀有敬畏之心。尤其是一些自媒体运营者,缺乏基本的职业伦理。他们明知 " 范冰冰获国际大奖 " 省略 " 教授 " 前缀必然造成误导,却依然 " 揣着明白装糊涂 ",只为蹭取明星光环带来的热度。这种对事实的刻意扭曲和对受众的轻慢,是职业精神失守的体现。
利用 " 同名 " 进行系统性误导的 " 标题党 " 行为,其危害深远且具体。
误导公众认知。当 " 邓超主动投案 " 出现时,大量网友第一反应指向知名演员邓超,会引发不必要的猜测和讨论。这种由标题刻意制造的混淆,不仅让公众对具体事件产生误解,更可能扭曲对相关人物的认知。" 张艺谋老师逝世 " 的表述模糊,更是对逝者及其亲友,以及关注者情感的冒犯,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 同名 " 误导 " 标题党 " 图源:网络截图
透支媒体公信力。信任是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基石。当受众屡次点开耸人听闻的标题,却发现内容与预期严重不符,其挫败感会迅速转化为对信息发布者的不信任。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若长期纵容或参与此类操作,其信誉将不断被侵蚀。长此以往,整个信息传播环境可能陷入 " 狼来了 " 的困境,即使发布真实重要的信息,也难以取信于人。
恶化信息生态。" 同名误导 " 类标题党能够轻松攫取大量流量。相比之下,那些严谨扎实、标题平实但内容优质的报道,则可能因缺乏瞬间爆发力而被淹没。这种 " 流量为王 " 的导向,极有可能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导致网络信息生态失衡,最终损害的是公众获取有效信息的权利和整个社会的信息环境。
根治 " 同名误导 " 式标题党,需要我们回归传播的初心和价值。
敬畏事实。真实不是服务于流量目标的工具,而是所有信息传播赖以存在的条件。每一次为吸引眼球而罔顾事实肆意裁剪,都是对传播根基的动摇。当标题本身成为误导的源头,内容再精彩也失去了被信任的资格。传播者必须将捍卫信息的准确性内化为不可逾越的职业铁律,视真实为生命线,而非可妥协的成本。
尊重受众。传播者掌握着信息筛选和呈现的权力,这个过程,天然伴随着对受众认知的责任。通过 " 同名 " 设置认知陷阱,实质是将受众视为可被操纵、可被消费的 " 流量数据 ",而非有尊严、有知情权的个体。这种操作透露出对受众智识的傲慢与轻视。尊重受众,意味着在标题这一信息入口处,就应提供清晰、无歧义的表述,保障其最基本的知情权与判断基础。
坚守价值。沉迷于 " 同名误导 " 的流量游戏,折射出部分传播者对自身社会角色与价值的迷失。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其价值在于提供新知、引发思考、促进理解,而非制造短暂的惊诧或误会。传播者需要超越对瞬时流量的迷恋,回归对内容本身价值的追求。唯有创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内容,才能赢得持久的影响力与尊重。
" 同名 " 误导式标题,是信息时代浮躁病的典型症候。根治此弊并非一时之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毕竟守护信息的清澈,也是守护我们共同认知世界的通道。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