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产业 昨天
黄仁勋,还想再赢一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英伟达保卫 4 万亿。

2025 年 7 月中旬,北京酷暑难耐,黄仁勋的到来让国内科技圈又燥了起来。

中国依然是那个让黄仁勋心心念念的市场,也是让黄仁勋百般无奈的市场。

心心念念是因为,中国如今已经是人工智能两大风暴中心之一,是最需要英伟达、也是英伟达最需要的市场;

百般无奈是因为,在此前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英伟达因其独特的市场地位,成了局势中被拉扯、撕裂的对象。

这次是黄仁勋第三次来到中国,这位富有激情又极具商业思维的科技大佬,有心缝合英伟达商业版图中这个格外重要的市场,并由此推动 4 万亿市值的英伟达再进一步,甩开身后的微软、谷歌、亚马逊。

于是,黄仁勋出现在了今年的链博会上。

这是黄仁勋第一次参加链博会,在四天密集的行程中,他在公众视野中重复讲述着同一个故事,一个英伟达从 " 小老弟 " 长成 " 老大哥 " 的故事。

也是那个黄仁勋本人从籍籍无名,成长为科技圈头号网红的故事。

01 雷军,是我的朋友

7 月 14 日,一张黄仁勋和雷军的合照在网上传开,关于黄仁勋访问中国行程的猜想也就此具象化。

实际上,在这张照片曝光之前,黄仁勋访问中国的消息在网上就已经悄然传开,大家都在猜想黄仁勋此次会有怎样的行程,第一站会是哪里。

不仅媒体们想知道他的行程,就连英伟达的竞争对手们,也都想知道他会有怎样的动向。

与雷军的合影,第一次明确透露了,小米,是黄仁勋在公众场合露面之前的重要一站。

黄仁勋和雷军的革命友谊始于小米,当时小米刚开始造智能手机不久,黄仁勋的英伟达也还只是一个卖游戏显卡的公司。

2013 年 9 月,在小米 3 手机发布会上,黄仁勋作为特邀嘉宾登上了,准确地说,小米这一代手机的核心处理器从高通骁龙转到了英伟达的 Tegra 4。

快步跑上小米发布会舞台上时,50 岁的黄仁勋开心得像个大男孩,他张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也是米粉 "。

在这之后,黄仁勋用并不流利的中文感谢了雷军给的这次机会,让他能上台用几句话介绍英伟达。

在那场被雷军要求不能讲英文的一分半的简短发言中,他告诉大家," 英伟达发明了 GPU,做的 GPU 是最棒的。"

或许,在那时还没多少人能想到,黄仁勋口中的 GPU,将会在十几年后,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 CPU。

不过,当时在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和黄仁勋密谋的是另一件事——将英伟达的 GPU 带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集大成者,智能手机上。

彼时的雷军正在尝试寻找高通之外处理器合作伙伴,黄仁勋则有心进入当时正在迅速成长为 PC 市场之外第二大消费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二人由此也走到了一起。

由于当时小米的高配低价的性价比已经颇负盛名,小米 3 在发售 1 分 26 秒后,就将备货的 10 万台手机售罄。

不过,这并没有成为二者的成功合作范例,反而是由于英伟达 Tegra 4 的高功耗以及在基带专利上的短板,导致小米 3 在当时被不少网友吐槽。

小米随后重新回到了高通的怀抱,英伟达也逐渐退出了智能手机市场。

直到小米在 2021 年官宣造车、进入造车赛道后,雷军和黄仁勋重拾革命友谊,英伟达 Orin 成了小米 SU7 的标配,雷军再次成了黄仁勋的甲方。

雷军也成了黄仁勋访问中国要拜访的重要客户。

这一次,小米不再是首发英伟达芯片的汽车,据盖世汽车统计数据显示,英伟达的 Drive Orin-X 芯片在 2024 年装机量达到 210 万套,稳居全球辅助驾驶芯片市场第一。

这一次,已经凭借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英伟达,成了小米闯荡汽车领域的一大助力。

不过,在媒体沟通会上,早已成为世界级科技大佬的黄仁勋依旧谦虚。

黄仁勋说," 第一次见到雷军时,就知道他肯定会成功。"

黄仁勋说," 我也很想买一辆小米汽车。"

02 英伟达,等到了人工智能

1993 年,美国加州,来自 LSI 和 Sun 公司的三位工程师创办了一家新公司,这家公司正是后来不可一世的英伟达。

而来自 LSI 的那位年轻人,就是后来随英伟达一起点亮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黄仁勋。

创办英伟达时,黄仁勋年仅 30 岁,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83 年,20 岁的黄仁勋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读书,当时他是班里最小的孩子,但也是那个最聪明的孩子,至少在黄仁勋自己看来,他当时唯一的优点就是,看上去很聪明。

所以,为了追求他心中的女神,他向当时同样在读大学的洛丽求婚时许下了一个承诺,30 岁会成为一位 CEO。

10 年后,黄仁勋从 LSI 辞职,创业并成为了一位真正的 CEO。

黄仁勋当时看上的是正飞速成长的 PC 市场,为 PC 造一款可以高速渲染图形的图形处理器,是当时英伟达在做的事,这就迫使英伟达不得不进入一个技术上的无人区,并行计算。

用黄仁勋的话来说就是," 在英伟达涉足这一领域之前,并行计算的成功率为零。"

之所以需要并行计算、需要高速的图形渲染技术,是因为当时 3D 网络游戏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潮流,《雷神之锤》就是这样一款跨时代游戏。

1996 年 6 月 22 日,一代传奇程序员约翰 · 卡马克(后来被 Meta 招募为 CTO)打造的《雷神之锤》一经面世,在全球开辟了一个 FPS 游戏新潮流。

这款游戏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影响力,是因为它第一次将动态光源融入到了游戏中,玩家操控的角色和游戏里的 NPC 首次以 3D 模型出现,这将 3D 游戏带到了人类世界,掀起了 FPS 电子竞技比赛狂潮,也让游戏开始有了些第九艺术的样子。

英伟达正是为了更好地渲染《雷神之锤》,对在研发的处理器架构进行了一次调整,英伟达的并行计算架构由此诞生。

然而,尽管英伟达在处理器技术上进行了一次看似完美的技术突破,但由此带来的高成本、高功耗,以及对通用算力的支持不足,让 GPU 迟迟未能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前文提到的,黄仁勋之所以想要开拓移动互联网市场,对雷军给的 " 上桌 " 机会如此兴奋,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只不过英伟达后来并没能在智能手机市场成事儿。

持续高昂的研发投入,再加上与之不匹配的市场空间,使得早年间的英伟达财务状况并不好,甚至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 1999 年。

1999 年,英伟达在纳斯达克上市,黄仁勋财富自由,更重要的是,英伟达在这年 8 月首次发布了 GeForce 系列产品—— GeForce 256,并首次提出了 GPU 概念,美国主流 PC 厂商随后纷纷官宣预装英伟达 GPU。

英伟达借由此翻身,进入了硅谷大佬预备队。

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 2012 年,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买了两张消费级显卡用来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这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起点。

也是由此,才有了黄仁勋这次在链博会演讲中提到的基于英伟达 CUDA 和 GPU 打造的 AlexNet。

在这个过程中,英伟达一步步走到了人工智能这波划时代技术浪潮的中心。

到 2024 年 3 月,黄仁勋站在 GTC 2024 舞台上发布 Blackwell 架构时,他兴奋地指出," 在过去 8 年,从 Pascal 架构到 Blackwell 架构,英伟达将 AI 计算性能提升了 1000 倍。"

人工智能让世界的算力底座,由摩尔定律开始步入到黄氏定律时代。

03 黄仁勋,需要中国市场

2016 年 8 月,黄仁勋亲自带着英伟达面向人工智能领域打造的 DGX-1,不远万里来到 OpenAI 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马斯克笑脸相迎,黄仁勋亲自装机。

这时的 GPU 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名副其实超级计算机,而刚刚成立八个月的 OpenAI 正在汇集硅谷人工智能领域第一批精英,矛头直指不可一世的谷歌。

从后来人工智能行业走向来看,OpenAI 压对了大模型这条技术路线,颠覆了整个硅谷在这个新风口上的创新模式。

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在内的硅谷久居高位的科技巨头,不得不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以跟上这波浪潮。

由此带来的算力缺口,直接将人工智能的天使投资人英伟达,推上了那个原本由微软、苹果轮流坐庄的铁王座。

2024 年 7 月 9 日,在全球人工智能狂潮中,那位在 30 岁履行对妻子的承诺当上了 CEO 的华人小子,在又一个 30 年的高强度的工作和岁月的裹挟下,已经满头银发,也创造出了第一个 4 万亿美元的超级科技巨头。

这一刻,注定会载入英伟达公司的历史,也会载入人工智能的史册。

也是在这时,危机悄然降临。

2024 年,站上世界之巅的英伟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时的英伟达要想继续青云直上,就需要考虑两个市场难题:

第一个是,云巨头们的 " 去英伟达化 "。

在全球市场中,谷歌、微软、亚马逊等云计算巨头是 GPU 的关键大客户,这些算大客户都在加大自研 GPU 的投入,定制化 XPU 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战略方向。

以谷歌为例,谷歌早在 2016 年对外官宣自研的 TPU,时至今日已经更新到第七代,过往产品也已经批量应用到谷歌云中,并用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据外媒路 · 透社 2025 年 6 月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就来 OpenAI 也开始租用基于谷歌 TPU 的谷歌云,首次使用 " 非英伟达 " 的 GPU 来支持 ChatGPT 系列产品,以降低计算成本。

在这背后正在崛起的,是为这些云计算巨头提供定制芯片服务的另一家美国芯片巨头,博通。

博通也被视为英伟达最强大的竞争对手,甚至有可能在未来成为超越英伟达的存在。

第二个是,产品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 2024 年 11 月发布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 2.3 亿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 6000 亿元。

2025 年,中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两大风暴中心之一,中国市场成了最需要英伟达的市场,也是英伟达最需求的市场。

然而,在全球动荡的市场环境下,黄仁勋并未能够将英伟达的产品顺利带到中国。

美国《纽约 · 时报》在 2025 年 5 月的报道中指出,中国市场销售额在英伟达占比已经从两年前的 21% 降到了 13%。

英伟达官方给出更直接的数据是,他们由此损失了 45 亿美元。

黄仁勋在前不久的 Computex 2025 上也曾直言表示," 英伟达在中国 AI 芯片的市场份额已经从 2022 年的 95%,下降到了 50%。"

在这期间,黄仁勋深知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做过很多努力。

先是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专供的 H20,后又在这次访问中国期间特别表示,H20 将很快在国内恢复供应,甚至还会推出全新的 RTX Pro 系列 GPU。

早在 20 多年前英伟达上市后,黄仁勋就已经财富自由,现年 62 岁的他也如愿成了全球算力管理大师,而要想更进一步,他还需要妥善解决上述两大难题。

或者像 2016 年的那个夏天一样,再次在 PC、AI 之外,找到下一个万亿市场,找到世界运转的下一个方向。

实际上,黄仁勋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这个方向,并将它告诉了王坚,也告诉了全世界。

这个方向就是,物理 AI(Physical AI)。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黄仁勋 英伟达 雷军 小米 gpu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