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 7 月 21 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 陪诊师 " 被塑造成月入 1 万至 10 万的高薪职业,培训机构更以 " 接单渠道畅通 "" 证书官方认可 " 为噱头吸引学员。
然而,当沙女士花费 1780 元参加上海明天培训学校的课程并考取证书后,却面临长达数月 " 无单可接 " 的窘境。与她经历相似的学员不在少数,他们开始质疑:究竟是市场需求不足,还是培训机构的承诺根本是空中楼阁?
沙女士参加的培训包含 3 节理论课和 1 节实操课,内容被学员评价为 " 过于基础 ",实操环节仅是教师演示,连专业教材都未配备。结业证书虽盖有浦东养老促进会、护理零工市场及培训学校三方的公章,却无法在官方平台查询,实际仅为培训证明,而非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更令学员失望的是,承诺的 " 平台接单 " 实为微信群内零星派单,而号称可自主接单的 " 安老护颐陪诊师 " 小程序因知名度低,订单寥寥。
浦东护理行业零工市场的数据揭示了症结所在:该地区月均陪诊需求仅 200-300 次,但持证陪诊师已超 400 人。更严峻的是,半数订单被老客户直接联系熟悉的陪诊师消化,剩余需求多由社区志愿者承接,最终流入开放平台的订单每日不足 10 单。新人缺乏积累,接单难上加难。
陪诊市场还面临 " 劣币驱逐良币 " 的挑战。部分陪诊师以 " 特殊渠道挂号 " 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实为变相黄牛,扰乱医疗公平。而行业规范仍处真空:培训内容五花八门,人社部虽推出 " 医疗陪诊顾问 " 认证,但大量机构自颁证书导致市场混乱。浦东养老促进会相关负责人坦言,陪诊服务尚无细化等级标准与统一考评,若强行提高培训要求,在需求有限的现状下可能加剧成本压力。
尽管乱象丛生,政策层面已开始行动。上海市卫健委正推进《医疗陪诊适配性标准研究》,拟于 2025 年底形成地方标准。同时,官方平台与 " 安老护颐 " 小程序初步打通,尝试整合服务入口——前者覆盖更广,后者则提供陪诊师技能标签等透明信息,优化选择体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亦在京举办首期 " 老年陪诊师资培训班 ",探索专业化路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