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 07-21
从“一年一考”到“五年一盘”,A股市场的慢变量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从 " 一年一考 " 到 " 五年一盘 ",险资入市迎政策升级。戴上 " 五年婚戒 " 的险资,能否做到爱情长跑?

近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考核方式,调整为 " 当年度指标 +3 年周期指标 +5 年周期指标 "。

考核方式的调整,绝非只是表面上考核期限的简单延长,而是保险资金投资价值观的一次深度转向。

业内人士认为,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设定,不仅引导保险资金更积极布局权益市场,削弱保险资金 " 高抛低吸、择机离场 " 的短期操作冲动,促使其转向更为长期、稳健的投资布局。也是对 A 股市场中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支持,预计将在稳市场、优结构、强信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警惕,一方面,险资是否会在高股息板块出现扎堆效应,而与政策支持险资入市以增添市场活力、优化市场结构的初衷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大规模资金入市伴随系统性风险隐患,一旦险资大额浮亏可能传导至偿付能力,进而引发金融稳定担忧。

01

万亿险资亟待入市

自 2023 年监管层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入市以来,一系列相关政策持续出台、稳步推进。此次《通知》可看作是监管层支持险资入市的配套措施。进一步调整了监管导向,降低了对保险公司短期财务收益的关注程度,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全面构建起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徐高林认为,保险公司承保和投资业务中的一些项目运行周期可能不止一年,或者周期可调整。会计传统上的按年计算财务指标与一些保险业务的实际运行周期就可能脱节,存在财务核算要求对经营产生反作用的可能。

" 此次财政部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把当年权重降为 30%、近 3 年调整为 50%、近 5 年调整为 20%,就是要综合考虑近五年数据来考核业绩。这对合理反映保险公司长周期业务的实际财务绩效是大有好处的,可以避免业绩考核对业务运作的不当影响。" 徐高林说。

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教授看来,《通知》与年初《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可视为双轮驱动,一轮从考核机制入手,释放行为激励;另一轮从政策指引入手,明确资金投向要求,都是引导保险资金成为 A 股市场的长期 " 稳定器 "。

因此,这一机制本质上是 " 引导保险资金回归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本源 " 的制度支撑。

《通知》发布后,多家险企负责人也积极表态,中国人寿集团的负责人表示,这次新规更贴合寿险的业务特性,能降低短期经营波动对绩效的影响,为公司投资和战略布局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未来积极落实长期稳健投资的相关要求,发挥领导作用。

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坚持资产匹配、动态平衡、追求绝对收益、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原则,把握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02

A 股市场迎变局

朱俊生预判,《通知》出台后,A 股市场有望迎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未来两至三年内,险资在 A 股的配置比例有望从当前约 11% 稳步上升至 15% 甚至更高;三至五年内,险资对 A 股的年均净增配规模可达 3000 亿至 5000 亿元,配置结构也将由 " 防御型 " 为主,逐步拓展至 " 攻守兼备 "。

朱俊生表示,此次《通知》不仅是对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一次结构性调整,也是对 A 股市场中长期稳定发展的一种制度性支持。

首先,险资投资结构更加优化,长周期考核将推动险资配置结构更加合理,权益投资比例稳中有升,特别是具备长期回报潜力和稳健分红能力的优质企业有望获得更多配置机会;其次,市场波动性有望下降,长期资金的持续流入有助于增强市场 " 压舱石 " 功能,缓释短期情绪波动,增强市场对外部扰动的抵抗力,提升整体稳定性;再者,随着险资投资理念从 " 追逐短期回报 " 转向 " 长期价值挖掘 ",将带动市场整体投资文化的升级,促进更多机构投资者向 " 耐心资本 " 转型。

徐高林表示,此次调整在公司治理方面,对防范各种短期行为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股票投资中,国有险企作为大机构,它的 " 自然投资周期 " 经常超过一年。以前考核周期是一年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迫于考核压力,当年抛售股票、兑现利润的现象。现在,把考核周期延长到五年,能基本消除这种考核扭曲业务的现象,这对推动险资入市有积极意义。

但同时,徐高林也指出,险资的确会加大寻求长期投资机会的力度,使得长期持股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实际持股时间首要的决定因素是,收益实现的内在机制,如果盈利机会是短期的,险企不会因为考核周期延长而不抛售股票、放弃短期利润。

03

会否陷入 " 扎堆效应 "?

此次《通知》所倡导的长周期考核机制下,险资加大入市力度几乎已成定局。回顾险资过往的投资风格,基于对现金流稳定性和分红确定性的理性考量,高股息股向来是险企重点 " 掘金 " 的领域,险资对大盘 " 蓝筹股 " 有着较为明显的投资偏好。

因此,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市场的担忧,险资是否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高股息领域?倘若投资领域相对集中于高股息板块,是否会与监管层支持险资入市以增添市场活力、优化市场结构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朱俊生看来,险资对高股息板块的青睐确实会进一步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监管 " 优化市场结构、增强市场活力 " 的初衷相悖。

主要是因为,高股息企业多为基本面稳健、治理成熟的大型企业,险资流入有助于提升其估值中枢,稳定市场锚。而且,市场结构优化不等于追逐高 Beta 资产(价格波动高度跟随市场整体涨跌的资产),而在于吸引长期资金做价值定价与流动性支撑。

此外,险资的偏好可促使企业提升分红意愿和质量,反向推动上市公司改善治理、注重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只要监管引导合理分散投向,鼓励多元板块均衡发展,就能避免‘扎堆效应’或‘挤出效应’。" 朱俊生说。

经济学家余丰慧也表示,监管层鼓励险资多元化投资,因此险资不会完全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综合考虑风险与回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还可以出台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激励险资加大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力度,促进资本市场各板块的均衡发展。

04

机遇风险 " 双生 "

鼓励险资入市以来,市场对于这一 " 长钱 " 入市一直存在两种声音,这实际上反映了对其双重性质的认识。

朱俊生认为,一方面,险资具备逆周期投资与稳定市场情绪的能力,是资本市场不可多得的 " 压舱石 ";另一方面,若监管制度设计不完善,一旦市场遭遇系统性下跌,险资大额浮亏可能传导至偿付能力,进而引发金融稳定担忧。

对此,朱俊生建议平衡这两者关键是严格监管投资比例与风险敞口,强化动态监控,落实风险准备金制度;提升穿透式管理水平,强化资产风险识别、压力测试和应对预案;构建多元化组合,用非线性资产配置对冲极端风险;推动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透明化,提升公众对 " 长钱 " 风险收益特征的理解。

简而言之," 长钱入市 " 不是无风险的利好,但在科学制度设计与稳健监管之下,它是助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而对于险资的股票投资力度和模式,徐高林认为,比较典型的是英国和美国在 20 世纪的百年探索。

具体来看,英国曾经大力推动险资和养老金入市,一度成效明显,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出现问题,尤其是 21 世纪初的网络股泡沫破灭后遭遇重大挫折;美国则推出了投资风险由投保人承担的单独账户制度,它与投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的总账户完全隔离。总账户与单独账户执行几乎相反的投资策略,单独账户 80% 左右投资股票、总账户投资股票的比例一般不超过 5%。这个模式至今算比较成功。

" 因此从英美经验教训来看,我国要大力推动险资入市,一种选择可能是大力发展投连险等损失风险由投保人承担的险种。" 徐高林建议。

    

(责任编辑:刘思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考核 a股 财政部 北京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