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昱
编辑 | 周智宇
从蛇年春晚宇树科技凭借着人形机器人扭秧歌出圈,到如今其启动上市辅导,人形机器人赛道今年来持续火爆,二级市场的热情也被点燃。
人形机器人距离真正的 "iPhone 时刻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抢先整机厂商一步,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率先受益。其中,被视作国内自润滑轴承领域隐形冠军的长盛轴承 ( SZ:300718 ) 成为赢家之一。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今年初以来,长盛轴承股价累计涨幅已突破 210%。7 月 21 日,受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影响,长盛轴承涨停,当日涨幅达 20%,截至收盘,股价约为 95.28 元 / 股,总市值达到约 285 亿元。
长盛轴承之所以能成为机器人概念板块中的 " 明星股 ",是因为其与 " 当红炸子鸡 " 宇树科技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据悉,长盛轴承已是宇树科技供应链的核心供应商。目前,长盛轴承与宇树科技合作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现已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销售。
所谓 " 自润滑轴承 " 是一种无需额外添加润滑剂即可实现低摩擦运转的机械零部件,可应用于工程机械、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等行业。
要知道,人形机器人构成复杂,而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够与美国企业比肩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具备显著的供应链优势。
长盛轴承提供的自润滑轴承,则支撑着人形机器人关节的灵活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在宇树科技之外,长盛轴承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其还与优必选、智元机器人正处于技术交流及合作研发阶段。
长盛轴承是一家专注于自润滑轴承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成立于 1995 年,并于 2017 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凭借着在传统机械零部件制造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长盛轴承还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然而,长盛轴承所处的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上市后,股价表现一直不温不火。
去年以来掀起的人形机器人热潮,可谓给这家公司增添了不少想象空间。
一直在探索机器人市场的长盛轴承,终于在 2024 年打开了市场,并在 2024 年半年报中首次将机器人行业列为自己主营业务之一。
长盛轴承指出,轴承是机器人旋转关节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它主要承担支撑、引导旋转及减轻摩擦的作用。轴承能够使机器人的关节在运动中更加平稳,并且减少能量损耗。
" 常见的轴承类型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滑动轴承由于其更大的接触面积和一致性,因此具备更好的抗冲击及高载荷,结构简单及无需额外的供油装置,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无需或只需少量的润滑油,因此后期维护成本也更低。"
长盛轴承在机器人领域研究方向主要是应用于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及部分直线执行器中的丝杠产品。长盛轴承表示,其研发的滑动轴承具有低成本、高强度、高载荷、免维护的特点,可以有效简化机械设计和结构,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据长盛轴承 2024 年年报,其有部分产品在机器人零部件领域已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销售,不过该类产品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低(不足 1%),部分产品尚处于送样及试验阶段。
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 -2024 年,长盛轴承分别实现营收 10.71 亿元、11.05 亿元、11.37 亿元,分别同比上升 8.77%、3.18%、2.89%;2024 年,长盛轴承的归母净利润为 2.29 亿元,同比下滑 5.43%。
面对业绩增长疲软,长盛轴承亟待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而当前火热的机器人赛道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长盛轴承在 2024 年年报中称,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与机器人产业链相关方的合作交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产品、应用开发,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公开信息显示,长盛轴承与宇树科技之间最早被爆出关联是在去年 7 月 16 日,彼时,长盛轴承就曾宣布正与多个机器人主机厂及相关供应商展开合作研发,其中便提及宇树科技。自此,长盛轴承就被划入了 "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 " 的范畴。
去年底以来,伴随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越发火热,以及宇树科技在产品上的破圈,长盛轴承股价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有投资者指出,长盛轴承在热门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已成功卡位,大幅提升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业绩的预期,大量资金疯狂涌入,最终推动股价接连涨停。
此外,东吴证券分析师认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化在即,轴承作为通用型零部件有望需求放量。长盛轴承深耕轴承行业多年,在滑动轴承领域技术优势领先,同时还前瞻布局微型丝杠领域,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进程中充分受益。
人形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广阔。马斯克曾在 2023 年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说道,他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超过新能源车,甚至是传统燃油车。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 1.24 万台,市场规模 63.39 亿元;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 34 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 640 亿元;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 500 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 4000 亿元。
对于未来的市场格局,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认为,在人形机器人前期技术解决阶段,以特斯拉为首的欧美厂商可能会保持领先,但一旦开始大规模商业化,中国厂商将有望实现后来者居上。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发展中,大部分的供应将来自中国厂商。
今年以来,一些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订单也进一步加强了市场信心。不过,市场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 "iPhone 时刻 " 不会那么快出现,甚至可能要等到 2030 年之后。
在这条充满潜力与挑战的赛道上,像长盛轴承的供应链企业的未来也会困难重重,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助力人形机器人更快商业化,才有可以一起驶向新的高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