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零碳资本论 ,作者华夏能源网
作者 | 蒋波
编辑 | 韩成功
融科储能启动 IPO 进程已近 3 年,近日终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获悉,近日,国投证券对外披露了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融科储能 ")上市辅导进展:本期辅导达到了预期的辅导效果,后期将进一步推进其上市事宜。
融科储能是液流电池龙头企业,产品已在国内以及欧美、澳洲等海外地区实现应用,并在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工商业微网等领域投运了诸多项目。
早在 2022 年 11,融科储能就发布了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启动 IPO 进程,计划在科创板挂牌。彼时,公司上市辅导机构为安信证券,很多媒体惊呼 " 全钒液流电池第一股 " 要来了。
但是,3 年过去,融科储能的上市进程仍步履维艰。如今储能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行业洗牌山雨欲来,而液流电池企业期待已久的产业大爆发总缺点火候,这些都为融科储能的上市增加了难度系数。
知名专家加盟,跑成 " 全球独角兽 "
融科储能成立于 2008 年,曾用名大连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大连博融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8 年,融科储能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 " 大连化物所 ")共同组建了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融科技术 "),融科技术下设大连融科储能装备公司(以下简称 " 融科装备 ")。
三家公司分工明确。其中,融科储能主打液流电池核心材料开发与生产,融科装备主打储能电池装备的生产,融科技术主打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服务,三者共同构建了融科系的液流电池产业群。
目前,融科储能的实控人为公司董事长刘延辉,其直接和间接共持有公司约 50.56% 的股份。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著名的液流电池技术专家张华民也是融科储能的股东之一。爱企查显示,张华民持有融科储能约 1.25% 的股份。
液流电池技术专家张华民
公开信息显示,张华民出生于 1956 年,早年曾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后又在日本工作多年。在其 45 岁时,毅然带全家回国,进入大连化物所,最初从事燃料电池科研项目,后来开始研究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08 年,张华民技术入股融科技术,兼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和首席科学家。彼时,国内液流电池行业还处于萌芽状态,技术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在张华民团队的推动下,融科系的全钒液流电池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除了来自张华民以及大连化物所的支持,大连市政府对融科系的发展也给予了特别关照。不久前,央视新闻报道称,大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帮助推荐融科技术获批了中央补助资金高达 3392 万元。
一边是知名专家的技术支持,一边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融科储能终于在液流电池领域跑到了排头位置。2012 年 12 月,公司与国电龙源合作建成了当时全球最大规模的 5MW/10MWh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今年,公司独立承接的三峡 200MW/1GWh 的储能电站交付完成,推动钒液流电池行业进入 GWh 时代。
截止目前,融科储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钒电解液生产基地,钒电池产品占全球市场的 60%,钒电解液销售占全球市场 80%。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2022 年,融科储能在完成股改之前和启动 IPO 之后,先后完成了 A 轮和 B 轮融资,次年 4 月又完成超 10 亿元 B+ 轮融资,投机机构包括君联资本、大连金投、熔拓资本等。
2024 年 4 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融科储能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资本市场估值 92 亿元人民币,全球排名位列第 911 位,这也是大连唯一的全球独角兽企业。
产业爆发欠东风,融科储能还需耐心
张华民回国进入大连化物所时,便对储能行业极为看好,认为行业必然朝着三个方向发展——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高环保系数。由此,他决定要做本征安全、大容量、大规模、长时间的储能技术。
现在回头看,张华民的预判极为准确。但是,这些想发又太过于超前,储能行业先是磷酸铁锂、三元锂电实现了爆发性增长,钒液流电池由于能量密度低、投资成本高而迟迟发展不起来,它的安全、长时优势被掩盖。
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液流电池装机容量仅占电化学储能装机的 1% 左右,市场规模上液流电池无法与其他储能技术同日而语。从成本上来看,以融科技术 2024 年 10 月中标的国家电投集团攀枝花 100MW/500MWh 示范项目为例,中标价高达 2.295 元 /Wh,同时期锂电储能的最低中标单价已经下探到 0.473 元 /Wh。
正是由于技术难、成本高等问题的存在,虽然融科储能跑出来成为钒液流电池领域的龙头老大,但液流电池产业何时进入爆发期,成为了融科储能的久等不来的 " 东风 "。
不过从大方向上来看,钒液流电池的前景空间是巨大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近些年来,液流电池在政策层面和行业层面都出现了积极变化,这些变化正为钒液流电池有朝一日的质变积蓄力量。
首先是自 2020 年以来,国内外储能电站事故频发,尤其是韩国,接连发生的储能电站火灾事故让韩国储能行业陷入停滞。在中国,2021 年发生的 4 · 16 北京储能电站火灾事故,也为国内储能行业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021
年 4 · 16 北京储能电站火灾事故现场
2022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发布《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 年版)(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在此文件发布之后,液流电池因其超高的安全特性受到储能行业的重视。
其次,近年来,随着风电新能源装机量的暴增,储能电站市场需求开始从 2 小时向 4 小时、8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发展。而在所有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中,液流电池以 " 容量大、储时长 " 而著称,长时储能正是能大展拳脚的最佳场景。
此外,国内液流电池企业多方发力来降本,除了在材料和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外,也在商业模式方面进行探索。例如,在 " 机阳海螺水泥 6MW/36MWh 项目 " 中,融科储能与海螺融华采用了钒电池电解液租赁模式,这一模式可节省 50% 左右的初始投资,这为更多客户选用液流电池路线提供了可能。
整体来看,融科储能要想迎来行业的爆发期,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现在或许正是考验耐心的时候。好在是,液流电池最难拓荒的时期已经过去,资本市场敞开 IPO 大门只是时间问题。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