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你行!你上!》点映的第一时间,我就看了这部片。
但一言难尽。
作为老姜的老粉,虽然觉得豆瓣 6.7 的开分有些高了,但我也不想火上浇油。
今天只是想聊一个近来很不解的话题——
为什么很多人会以 " 看懂 " 姜文电影的 " 隐喻 " 为荣。
听不出言外之意的就低人一等?
退一万步说,如果这样的 " 看懂 " 放在《太阳照常升起》这类电影里,我可能会觉得其实也是重要的,因为它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是其内在表达的一环。
但《你行!你上!》?
抱歉,这样的 " 隐喻解读 " 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谬误。
(注 1: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注 2:拍电影我不行,也上不了,先认个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姜文就被套上了枷锁——
舆论中,他的电影你根本 " 看不懂 "。
B 站里关于他的电影动辄 " 万字解读 ",尤其是所谓 " 民国三部曲 ",明明都是些通俗的故事,但最终被解读成一本本的历史教科书,那些 UP 主们一个比一个嗓门大:" 你根本没看懂姜文的《XXXX》)。"
比如《一步之遥》。
老实说,当年在看这部电影时我其实并未往近代史的角度去想,因为相比于《太阳》和《子弹》,这里的 " 电影 " 属性更强,那些听上去似乎另有所指的台词,我也觉得不过是姜文的习惯和喜好罢了。
但在 UP 主眼里,这部电影说的其实就是立宪派、革命党和满清贵族的斗争。
有道理吗?
如果你单看他们的解读,似乎有些道理。
可更多的是牵强。
原因很简单——
如果姜文是以这样的思维来创作这个 B 线故事,那么我们对它的要求是适用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台词,而目前来看,大部分的解读只是 " 断章取义 "。
只是属于游戏者的自娱自乐罢了。
《你行!你上!》同样如此。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便收到了朋友发来的链接,里面大谈特谈姜文这部新片的隐喻表达,说电影拍的其实是某段历史,姜文的角色代表着什么,那些老师代表着什么,他们的籍贯代表着什么,台词影射着什么云云。
总之把它说成了一个初中教科书上的历史叙事。
某些叙述你乍一听,似乎是那么回事。
但再一想,问题太大了。
因为当你用这样的思维去回溯这部作品时,你会发现很多情节其实是一种抹黑,一种调侃。
而这显然不是姜文的本意。
当然,对一部作品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和方向。
但这样的解读越来越多。
以至于当我在聊这个故事本体哪里哪里有问题时,总有一堆人跳出来说," 你看不懂 "。
这里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些所谓 " 喜欢 " 姜文的人,有意无意地把姜文推到了大众的对立面。
普通观众会觉得,看姜文的电影并不是去放松的。
而是做阅读理解。
甚至于如果没理解到那层所谓 " 真正的含义 ",还会被别人嘲笑,被 " 老师们 " 骂。
在目前人们普遍对 " 看电影 " 这事提不起兴趣的当下。
一旦姜文的名字与这层担忧挂钩,势必会阻止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去看这部作品。
到时候,你再说这个导演有多么 " 天才 " 都无济于事了。
一个例证——
本片上映首日,猫眼的总票房预测只有 2.79 亿,对于 " 姜文 " 的名气来说,这个数字其实有点低。
可第二天就降到了 1.72 亿。
今天再降到 1.41 亿。
我相信,如果 " 解读 " 之风继续兴盛,那么,这个票房大概率也是很难保住的。
其实大部分的姜文电影并没那么复杂。
它们都有出处。
比如说,《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就是自己少年的记忆,那时候阳光刺眼,那时候他们都很 " 干净 ",姜文说后来他发现这段记忆其实已经经过了修正,并没有那么真实,但他拍的就是一段印象,一个发生在少年时代的记忆。
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
或者说《太阳照常升起》,里面 " 抓流氓 " 的一整段故事,其实也是来自于他年少时的经历,以及听过的故事。
而《你行!你上!》呢?
当然是基于朗朗的经历来创作的,姜文看中的是少年的成长,以及所带来的征服全世界的气势,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有其原型,并不是符号。
简单来说,摆在台面上的故事才是姜文电影的主体。
而不是隐喻。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姜文的电影里能看到那么多可解读的台词或情节?
原因也不复杂——
姜文是个靠直觉创作的导演。
这是他的天才之处。
但也必不可免地,会把自己那些私人化的,重要与不重要的喜好都放大。
这样的证明也不胜枚举——
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拍的是一种气味,仿佛柏油路的气息,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拍的是一场梦,他细致到电影里的图案都得按照自己梦见的来,等等。
他并不依赖于类型片的创作规则,甚至看不起那些规则。
他就是要拍些不一样的电影。
但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他的所有电影,无论成败都强烈依靠自己的 " 感觉 "。
" 感觉 " 从何而来?
个人经验。
于是你可以看到,在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斥着自己的经验符号,他 " 觉得 " 某个镜头怎么拍 " 带劲 " 就会试图拍出什么样的镜头,他觉得某个时刻说某句台词 " 有意思 ",就会照着那样的方向去写,这使得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四处散落的碎片,而粉丝们将这样的碎片捡拾起来,慢慢拼凑出姜文这个人的想法,继而就形成 " 万物皆可解读 " 的趋势了。
就拿《你行!你上!》来说。
姜文想表达的东西其实很清晰:赞美一种极致的成功之路,赞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
(虽然这浓度看着像讽刺)
于是故事的视角其实是从朗朗的父亲展开的,他遭遇质疑,他如何坚持,而朗朗本人到底是如何想的在这个故事里并不重要。
可姜文并不想拍一部类似《爆裂鼓手》或者《摔跤吧爸爸》之类的电影。
这类电影他已经看过了。
他要 " 不一样 "。
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便如往常一样跟随着自己的本能,比如库斯图里卡的记忆,比如亲子教育的印象,以及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见过的一个个或有历史创伤,或桀骜不驯的人,结合而成了一部看起来很飞的电影。
你说这些设计里有隐喻吗?
有,但不重要。
这就像你去餐厅吃饭,偏不去吃主菜,而是品尝那些点缀装饰的配料,然后得出这道菜的底色是苦的,是为了展示民众的辛劳一样,明显是舍本逐末的一种行为。
主菜好不好吃才重要。
否则,你说出再大的道理,也是白扯。
老实说,这样的解读风气对姜文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它或多或少也会对创作产生些许影响。
姜文也是人,不是神。
是人就会考虑得失,考虑观众喜欢什么,并在观众与自我之前选取一个恰当的平衡。
而当他清晰地知道 " 原来你们喜欢这个 "。
就不可能不会下意识地取舍。
而我们(这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喜欢姜文(的老粉丝),最初是因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他的主菜做的很好吃。
然后才是与众不同。
就拿《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说,我至今仍认为这是姜文最好的作品。
为什么?
因为他准确地抓住了少年隐秘的感情,创作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构建了一个哪怕没有成长在那个年代,我们也能代入其中的故事。
比如马小军在派出所回来,对着镜子 " 表演 " 的那一幕。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时刻——
白天吵架没吵赢,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说,想着对方在自己面前低头认输,把白天丢掉的面子,在想象里找了回来。
这样的情节非但抓住了中国人那种近乎阿 Q 式的心理。
还很好地塑造了马小军的形象。
而这样类似的情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进入隐秘空间的停顿,比如阳光下女生洗头发的柔光,比如吵吵闹闹忽真忽假的手足无措,比如那种无处发泄的精力……人人都能感同身受这个故事。
所以姜文说这是拍 " 自己 " 的电影。
但同时,在观众看来,这也是拍 " 我们 " 的电影。
至于姜文独特的 " 气味 "?
只是点睛之笔罢了。
可是,大概是从《一步之遥》开始吧,姜文就变得以 " 气味 " 为主,甚至只有配菜。
而不再关心故事本身了。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太阳照常升起》" 平反 " 带来的结果,还是《让子弹飞》大受欢迎的影响,总之就是姜文越来越 " 自我 " 了。
他相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是大家也喜欢的。
他相信只要是自己努力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好的。
这样的心态不断被身边人肯定。
不断被粉丝肯定。
最终,《你行!你上!》也就拍成了如今这副样子。
当然——
说这些也就不意味着我觉得姜文就不是好导演了,也不意味着不该有人喜欢这部新片。
我只是私人觉得很失望。
也很担心。
姜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电影就是个大玩具 "。
但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
电影应当是一个中介,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产生连接的艺术。
它可以晦涩难懂,甚至孤芳自赏。
可这样做的前提,也应该建立在筛选观众,让自己的表达更精确地抵达自己受众的基础上。
而姜文显然并不想做个小众导演。
他也不是小圈子的图腾。
就 90 年代那些曾经让我一度着迷的内地导演来说,张艺谋已经变成了一个工匠,陈凯歌明显跟不上时代,黄建新已经调转了车头,贾樟柯对电影工业的兴趣明显大过了电影创作……
能够让人有 " 文艺复兴 " 期望的也只有姜文了。
我不相信这就是姜文的终点。
我希望,他还 " 行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