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7-22
保障7.3亿人次出行:中国机场设备,开始领跑全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中国现在有多少个民用机场?

官方统计,截至今年,我国已拥有运输机场 289 个(含在建)。

2024 年,我国民航共完成旅客运输量 7.3 亿人次,同比增长 17.9%,创历史新高。

创造出如此亮眼的成绩,靠的可不只是飞机。

每一个到港航班,都需要大量的机场特种设备来服务保障。

我国机场的这些特种设备,曾长期依赖进口。

今天,国产机场特种设备已经开始领跑全球。

机场特种设备是什么?

狭义地说,在机场停机坪上,能用来保障飞机、旅客、货物和场道运行的,所有 " 带轮子、会跑 " 的专用车辆和装备,都属于机场特种设备。

广义地说,能让设备运行更流畅的单机软件或者调度软件,也属于机场特种设备。

没有这群庞大而低调的 " 幕后英雄 " 在背后保障,现代航空枢纽无法高效运转起来。

正在等候乘客出舱的摆渡车

这些设备,首先要保障飞机的基本运转。

比如加油车、空调车、替代 APU 供电的电源车、启动发动机的气源车,这些设备为飞机在地面提供必需的能源与环保支持。

飞机会遭遇一些特殊情况,就需要一些特殊的作业设备。

比如驱鸟车、除冰车、飞机牵引车、高空作业平台等。

其中,除冰车有两种,一种是给跑道 / 路面除冰,一种是给机身除冰。后者能喷洒热除冰液,迅速融化飞机表面冰霜。

正在作业的除冰车

还有些常见的设备是 " 跑运输 " 的。

比如行李牵引车、传送带车和货物升降平台车,这 " 搬运 " 三兄弟负责行李与货物在机坪与航站楼之间流转。

北京首都机场 T3 航站楼启用的行李系统,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小时 1.92 万件,国际及地区行李经传送后仅需 20 分钟左右就能进入分拣口,大幅提升了行李处理效率,减少了到港旅客等候时间。

航站楼内的行李系统

还有一些设备,直接服务于旅客上下机和机上生活。

比如旅客登机桥、客梯车、食品车、清水车、污水车等,这些设备不仅提升旅客体验,更直接关系到航班的准点率。

号称停机坪上的 " 第一车 " 的客梯车

这些机场特种设备,种类繁多,寂寂无名,又都不可或缺。

如此重要的机场设备,曾经一度被外国巨头垄断。

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双方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接待工作。

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当时的中国机场无法为尼克松的波音 707 专机提供电源车,美方只能自带了一辆。

这个中美外交史上大事件中的 " 小插曲 ",成为了中国机场设备国产化的起点。

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接机

现在来看,这事 " 伤害性 " 不大,但 " 侮辱性 " 颇强。

一直到 1990 年代,国内机场电源车仍然全部来自美国、德国公司。

就连看上去简单的空客 A380 专用配餐车,在 2010 年前全球也仅有两三家欧洲企业能生产。

2005 年前,德国蒂森克虏伯占据了中国登机桥市场 90% 份额。

2015 年前,65 吨级大型罐式加油车仅美国 JBT、德国 GULDANN 能生产。

那个时候,中国各大机场的核心设备采购清单上,都赫然列着国外公司的名字。

据《2024-2030 年中国机场特种车辆行业全景调研及市场供需预测报告》的统计,直到 2014 年,我国机场地面设备进口率还高达 80% 以上。

进口这些特种设备,不但价格昂贵,而且售后维护困难,响应周期长。

面对国外公司的垄断,中国必须迎头赶上。

彼时,中国的机场特种设备力量很薄弱,技术落后,工业底子差,研发主要依赖高校技术支援,生产主要依赖军工企业产能。

当时能做到的,只是对进口特种设备的个别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然后在此基础上制造整机设备。

1995 年,民航局首次提出 " 优先采购国产设备 " 的政策,迈出 " 研发 - 试用 - 迭代 " 闭环的关键一步。

政策指向一旦明确,企业就更有干劲。

这期间,刚好是我国军机研发升级和我国国产大飞机立项建设的航空技术突破期。

技术的军转民也给国内民企更多底气,大大助力了民航机场特种设备行业。

之后的十几年,一系列成果浮出水面,技术逐渐转化为产品。

2010 年,我国首款国产登机桥问世,其价格仅有进口产品的 6 成。

2011 年,能举升 8 米、载重 4 吨的 A380 配餐车研发成功,打破欧洲企业垄断,单台成本仅相当于进口产品的一半多。

2019 年,位于江苏盐城市的天一股份打造的首款纯电动航空食品车,通过国家工程质量管理中心检测,成为 " 全球领先、国内唯一 " 的新能源航食车。

2020 年 11 月,该款设备完成了国产 ARJ21 飞机配套改型研制并实现与 ARJ21 的首次对接,填补国内空白。

2024 年,呼和浩特机场首次运营该款装备,解决 ARJ21 机型航食保障长期依赖人工搬运的痛点。

天一航空生产的纯电动航空食品车

这套设备的研发,还得从 2018 年民航局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说起,该计划明确要求重点区域机场新增设备 100% 新能源化,推动机场车辆 " 油改电 "。

天一航空布局更早,于 2017 年就启动新能源化研发,目标就是实现对传统燃油式装备的 " 换道超车 ",并将进一步打破欧美企业在高端机场设备领域的垄断。

2019 年 1 月,天一航空与中国工程院孙逢春院士领衔的院士团队达成战略合作。

在双方齐心协力的联合攻关下,新能源动力、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先后被拿下,也就有了这款纯电动航空食品车的诞生。

硬核研发团队,研发硬核技术。

这款设备可搭载 282kWh 高密度动力电池,支持 1.5 小时快充,续航达 440KM,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

在采用了车载电源 + 外接电源双供电制冷系统后,充电时可持续保冷,确保食品冷链安全。

为了确保使用安全,天一航空将首创用于燃油款型的自动安全靠机系统进行延伸开发,实现对新能源款型适配的升级迭代,并使用了驾驶员离开座椅即切断电路的模式,防止驾驶员失能。

同时,该设备还适配广泛,ARJ21、C919、CR929 等国产机型及波音、空客主流机型(除 A380)都可保障使用。

除了航空食品车,天一的主要产品已经涵盖燃油和新能源款型的旅客登机车、散装货物装载机等 38 款机场专用装备,以及领先业内研制出的安全防撞靠机技术、新能源装备大数据监管技术、L4 级无人驾驶等技术,进一步实现上述技术的集成融合应用。

凭借领先的技术,天一深度参与了 ARJ21、C919、C929 等机型的保障装备研制、适航服务与相关航空技术开发。

特别是某整机项目中的某重要测试环节,原计划由外方团队完成,后被多次无故借口搁置,最终由天一替代完成,确保该整机项目顺利完成适航取证献礼建党百年。

中国商飞向天一公司颁发 " 大飞机之友暨大飞机奋斗者 " 称号

因为与中国商飞在长期合作中工作出色,2022 年,天一获得了中国商飞授予的 " 大飞机之友暨大飞机奋斗者 " 荣誉称号。

品质的卓越缔造出品牌的声誉,2024 年,天一的营业收入比 23 年翻一番,出口额达到 1100 万美金。2025 年产值预计还将再翻一番达 5 亿元。除台湾省外,全国各大机场基本都有天一的设备在运营。

为了在国外市场竞争,天一还在 2023 年专门成立了国际市场中心,已成功进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古巴、欧洲和非洲等市场,成为中国民航装备 " 打入六大洲 " 的代表企业。

江苏建湖通用机场

在天一股份的带动下,盐城市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集聚中国飞龙通航、九龙通航、星华机场设施、丰信航空设备等一批航空器及周边用品制造、飞行培训相关企业。

作为江苏省内同时拥有通用机场与无人机试飞条件的地区,盐城正积极布局通航制造、场景应用、产教融合等领域,推动低空经济蓄势起飞。

二十多年,从无到有,机场特种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已经基本完成。

不过,仍有像除冰车、大型集装箱平台车以及重型牵引车这样的 " 堡垒 ",需要中国企业继续自主攻克。

除冰防冰综合作业

技术的复杂性、安全性要求的极致性,以及对资金投入的强依赖性,决定了航空行业产品的研发具有极高的门槛。

机场特种设备的国产化,依然在路上。

从跟跑到并跑,中国企业有没有机会领跑?

有机会。

5 年前,天一与华为达成全面合作,率先完成 5G 环境下民航单车自动驾驶的线控改造及整车开发测试。

与乘用车的智能驾驶不同,机场的特种装备无人化作业,场景更复杂,难度更大,对安全的要求也更高。

天一已经实现了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并配套建设了远程接管系统,一旦设备发生故障(如失去通信或宕机),可通过远程控制完成作业或回收车辆,确保机场运营安全。

除了单一的设备自动驾驶,天一更关注机场运行系统的自动化。

天一已在机场无人化运行系统方面实现突破,可模拟一架航班从降落到再次起飞前所需的全流程保障任务。

在具备 CNAS 认证能力的天一封闭场景自动驾驶试验场开展测试运行的天一智能网联全息云平台

目前,欧美多数机场仍停留在燃油车与手动作业阶段,中国机场已开始探索系统化无人化。

电动化、智能化,是行业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企业领跑全球的机会。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