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警惕“职业背债”:莫让“轻松暴富”沦为人生深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只要配合贷个款,就能躺赚上百万。" 当这样的诱惑如幽灵般盘旋在渴望捷径者的耳畔,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蜜糖般的承诺里,裹着的是足以吞噬人生的毒药。7 月 19 日,央视《焦点访谈》以《包装出来的 " 背债人 "》撕开 " 包装贷 " 黑灰产业链的伪装,让 " 职业背债 " 这一游走在法律与道德边缘的乱象,暴露在阳光之下。 

所谓 " 职业背债人 ",本质是黑灰产业链上的 " 提线木偶 ":他们与中介狼狈为奸,通过虚构资产、伪造职业、夸大收入等手段,将自己包装成金融机构眼中的 " 优质客户 ",骗取高额贷款后,分得小头 " 好处费 " 便将大头转交他人。这看似 " 空手套白狼 " 的买卖,实则是用个人信用与未来为赌注的致命赌博。于个人而言,这场赌博的代价沉重到难以承受。" 好处费 " 不过是债务总额的零头,却要背负远超承受能力的巨债——有人以为停机失联便能逃之夭夭,最终却在法院传票中惊醒,沦为征信黑户,从此房贷、车贷绝缘,甚至牵连子女求学就业;更可怕的是法律的利剑从不会缺席:民事责任的追讨只是开始,若被认定为金融诈骗,牢狱之灾便会接踵而至。而那些在 " 背债 " 时交出的身份证、银行卡信息,早已成为中介手中的 " 暗棋 ",随时可能被用于诈骗、洗钱等犯罪,让背债人在毫不知情中沦为帮凶。 

个人的深渊之外,是对金融市场肌理的啃噬。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的流通,正如血液依赖血管的洁净,资金的流动也依赖信用体系的健康。当不法分子用伪造的社保记录、流水账单将 " 信用白户 " 镀成 " 优质客户 ",金融机构的风险判断机制便成了摆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 年二季度《银行业风险分析报告》显示,全国银行业因 " 包装贷 "" 背债套现 " 形成的不良贷款已达 437 亿元,占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余额的 12.3% ——这些坏账如同金融机体上的毒瘤,不仅吞噬银行的利润,更扭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让真正需要贷款的小微企业、诚信个体难以获得应有的支持。 

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蔓延,早已越过金融领域的边界。2024 年 6 月,公安部通报的一起特大诈骗案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以 " 中介公司 " 为幌子的犯罪集团,3 年间诱骗 200 余人 " 背债 ",伪造房产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向 12 家银行骗贷 1.87 亿元。如今,其触角更伸向房产、汽车等领域,通过伪造征信骗取贷款购买大额商品,既让金融秩序蒙尘,又让相关市场沦为 " 虚假繁荣 " 的泡沫场。当信用可以被随意伪造,当债务可以被明码标价,社会运转的基石便会松动。 

深究 " 职业背债 " 滋生的土壤,三重扭曲共同催生了这场闹剧。其一,是逐利者的短视:部分人被 " 躺赚 " 迷了眼,将信用视作可以变现的商品,却不知信用的破碎比玻璃更难复原。其二,是中介的贪婪:他们将违法包装成 " 生财之道 ",用花言巧语编织陷阱,实则是吸血的寄生藤。其三,是风控的失守:一些金融机构审核流于形式,贷款经理或敷衍询问或与中介勾结,让防线沦为 " 纸糊的城墙 "。

信用是社会的空气,洁净时无人察觉,污浊时人人窒息。要驱散 " 职业背债 " 的阴霾,需多管齐下、三维发力。金融机构当筑牢风控堤坝,以面谈面签的细致、实地调查的严谨,让伪造信息无处遁形;网络平台应织密监管网络,对招募 " 背债人 " 的广告 " 零容忍 ",从源头切断诱惑的传播链;更重要的是,要让 "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 的古训穿透浮躁——通过以案释法的宣讲、信用教育的浸润,让每个个体都明白:捷径的尽头往往是深渊,唯有守住信用底线,才能守住人生的坦途。

当 " 职业背债 " 的幻梦被戳破,留下的不仅是警示,更是对诚信价值的重申。在信用社会的地基上,从来没有 " 轻松暴富 " 的捷径,只有 " 言出必行、诺出必践 " 的正道。守住这份正道,个人方能安身,市场方能有序,社会方能向好。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产业链 金融机构 赌博 车贷 就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