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每个周末,西青区李七庄街梨园头村民活动室内锣鼓喧天," 少儿旱船秧歌队 " 的小学员们手持彩扇,在师傅指导下专注练习步法、手势和眼神,一老一幼的身影交织成文化传承的动人画卷 ?。
?旱船秧歌:四代薪火永续
梨园头村的旱船秧歌已有百年历史,承载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乡土记忆 ?。今年初,村两委在正月十五秧歌表演中见证群众热情后,决定成立 " 少儿旱船秧歌队 ",从公益少儿艺术团舞蹈班选拔首批 30 名学员 ?。排练现场,老队员一对一指导孩童重现经典《龙王嫁女》的神韵。这些老队员都是五十岁以上的村民,新学员则是十几岁的孩童,一老一幼、一新一旧之间,让百年艺术在稚气童声中鲜活延续 ?。
" 期待来年少儿秧歌队能走上民间表演的大舞台。" 旱船秧歌队队长杨家凤介绍,梨园头村旱船秧歌表演融合了戏剧、舞蹈和民间故事元素,极具地方特色。
京东大鼓:童声唱响时代韵
文化传承不止于秧歌。村民石宝江作为董湘昆弟子,怀揣热忱创立 " 少儿京东大鼓班 ",每周六免费授课一小时 ?。课堂上,他逐句教唱传统腔调,指导击鼓技巧,小学员们稚嫩的声音与古朴鼓板交织,成为梨园头村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新声。石宝江的教学不仅限于梨园头村,他还在王兰庄小学、华明小学等地教授京东大鼓,撒播非遗的种子。
创新是传承的灵魂。石宝江创作京东大鼓《国安赋》,保留传统声腔同时融入国家安全等时代元素,让孩子们领悟艺术也可与时俱进。" 非遗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创新注入新活力 ?。" 石宝江颇有感慨。
近年来,梨园头村不断深耕文化建设,村两委提供活动室支持老艺人义务授徒,孩童热情接力。这一老一少、一教一学的场景,让两项传统艺术在梨园头村的土地上,唱响 " 梨秀新声 ",也让这份传承在一老一少的互动中,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津云新闻记者 马立杰 通讯员 程海琴 孙丽楠)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