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上海热浪滚滚,但是比天气更加炽热的,是 2025 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上迸发的科技热潮。
7 月 18 日,海光信息以中国联通重要合作伙伴的身份登场上海世博中心,不仅秀出了双方在算网融合、政务云、行业数字化等领域的 " 深度默契 ",更用双 " 芯 " 引擎点燃了通信行业数智化转型的燎原之火。
双 " 芯 " 合璧:从适配到创新,打造国产化云基座标杆
" 过去我们谈合作,是‘技术适配’;现在,我们已驶入‘联合创新’的深水区。" 海光信息副总裁、通信行业总经理高明在接受采访时,用一句生动的比喻勾勒出了双方合作的进化轨迹。他口中的 " 深水区 ",正是联通数科与海光共同打造的 " 虚拟化 + 云原生 " 双引擎云基座——一个被业界视为通信行业国产化转型 " 教科书级 " 的标杆案例。
故事要从联通的 " 上云 " 需求说起。随着内部应用全面云端化,叠加外部用户对安全、性能的严苛要求,联通云平台需要一颗 " 既跑得快,又守得牢 " 的 " 中国芯 "。而海光处理器凭借高性能、强安全、优生态的 " 三好学生 " 特质,成功入选 " 最佳拍档 "。基于海光芯片,联通数科自主研发的双引擎云基座横空出世,不仅覆盖 IaaS、PaaS、SaaS 全栈,更实现了 " 一云多芯 " 的混合部署与全栈国产一体化。
双方这次的技术融合,堪称 " 天作之合 ":联通云自研的 CULinux 内核与海光处理器深度适配,系统吞吐量与网络转发性能 " 蹭蹭上涨 ";而海光独有的 CSV 安全虚拟化技术,则为云容器环境套上了 " 安全金钟罩 ",让业务数据在合规的轨道上稳稳前行。用高明的话说:" 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 1+1>2 的化学反应。"
全场景算力:从云端到指尖,覆盖通信行业每一寸需求
如果说云基座是海光与联通合作的 " 定海神针 ",那么全场景算力矩阵则是他们拓展版图的 " 十八般武艺 "。从云端的核心算力到终端的办公环境,从人工智能的智算一体机到低空经济的 " 空中大脑 ",海光以芯片为支点,撬动了通信行业数智化的无限可能。
1、终端侧:安全自主的 " 办公新势力 "
在联通营业厅和客服中心,高并发业务曾是 " 卡脖子 " 难题——系统卡顿、响应延迟,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海光芯处理器的到来,让这一切成为历史。它不仅支撑起安全自主的办公环境,更以稳定高效的表现让高并发业务 " 如履平地 "。有工作人员笑称:" 现在连‘双十一’般的流量高峰,我们的系统都能轻松应对,用户满意度直接拉满!"
2、AI 领域:智算一体机的 " 软硬兼施 "
当海光遇上天翼云,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 " 化学反应 " 悄然发生。双方联合推出的智算一体机,整合了天翼云的智能 AI 应用、云管平台及推理管理平台,搭配海光芯与基础软件栈,再结合主流大模型,实现了一站式快速交付。更厉害的是,海光 DCU 兼容主流 AI 框架,让业务上线速度 " 快人一步 ";全国产化方案则为私有化部署提供了 " 全流程隐私防护 ",让企业用得放心、用得舒心。用某企业 CTO 的话说:" 这简直就是 AI 落地的‘加速包’,省时、省力、更省钱!"
3、新兴场景:低空经济的 " 空中算力 "
当行业还在讨论 " 地面算力 " 时,海光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天空。在网络可视化、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海光处理器凭借高性能、强安全、优生态的特性,成为构建 " 空中大脑 " 的核心算力。无论是无人机交通管理,还是低空物流调度,海光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撑,让 " 向天空要效率 " 不再是一句口号。
双 " 芯 " 引擎:强强携手,共筑通信数智未来
从技术适配到联合创新,从云端到终端,海光与联通的合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 " 供应商 - 客户 " 关系,而是演变为数智化转型道路上的 " 最佳 CP"。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国产芯片崛起的缩影,更是通信行业自主可控、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正如高明所言:" 数智化的未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生态共赢的时代。" 海光与联通的双 " 芯 " 引擎,正以开放协作的姿态,吸引着更多合作伙伴加入这场变革。未来,海光将持续以‘中国芯’为通信行业筑牢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推动数智化转型落地。
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位于上海世博中心的海光展区人头攒动,参观者们或驻足聆听讲解,或亲身体验产品。而在这片热闹的背后,一场关于通信行业数智化的变革,正以双 " 芯 " 为引擎,共同构筑着通信数智的未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