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都在催一部剧。
那今天开门见山——
扫毒风暴
播出有一段时间了。
Sir 追到现在,可以说既满意,又捏一把汗。
上线即争议。
不少人直呼 " 娄烨内味太冲了 "。
确实,秦昊主演,手持摄像,阴暗滤镜,看上去要素很齐全。
不过 Sir 倒想替导演说两句。
这个调调,就是他的老手艺啊。
导演五百,如果你还记得他的网剧《心理罪》。
第一集就有大量的长镜头跟拍,运动过程中镜头剧烈摇晃。
这样的风格,喜不喜欢因人而异。(《心理罪》当时的弹幕就反映晃得想吐)
但有一点是很清晰的——
五百是一个 " 奇观先行 " 的导演。
无论表现形式上,还是故事情节上,他有一种宁可哗众取宠也不要平淡如水的执念。
就说这个《扫毒风暴》吧。
杀人就杀人,他偏要把人杀成 " 艺术装置 "。
比如刚开场的 " 栽树凶杀案 " ——
两个身材魁梧的凶手,扛着一棵树进村。
给死者一刀抹脖,还要把树干插在死者胸口上。
嗯。
Sir 记得《心理罪》也是这么个效果。
把案发现场拍成人体雕像——
接着,另一个奇观来了。
骑着摩托来,骑着摩托走。
完事之后,一言不发褪下伪装,原来是两个女杀手。
还有凶手入村时,一个墨镜老太。
阴间滤镜,老太的举动也让人不明觉厉,比如酱油蘸龙眼。
给没有尝试过这种吃法的北方人一点视觉冲击。
还有个短视频出圈的场面。
误把冰毒当味精炒菜,结果那画面……
目前《扫毒风暴》8.0。
可追。
细节不见得十分经得起推敲,要的就是够猎奇、够刺激。
这主角就绝对是个 " 奇人 " ——
原型,刘招华。
相信你已经反复听说过他的事迹了。
化学天才,90 年代大毒枭,中国版 " 老白 "。
仅凭一人之力改进冰毒制造工艺,制毒 31 吨之多,世界各地毒贩都难以望其项背。
熟悉这类题材的观众肯定不陌生。
他不是第一次被搬进国产影视剧里了。
《黑冰》里的郭小鹏,嘴上挂着哲学语录,集儒雅与癫狂为一体的犯罪家。
《猎冰》里的黄宗伟,对科学偏执、敬畏甚至崇拜的技术狂人。
他们虽是毒贩,是反派。
但都有着压不住的主角气质。
而这一次,秦昊饰演的卢少骅,却走了条不一样的路。
具体来说,你看不出他在演主角。
刚开始,他只做了三件同样的事——
救火。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第一场,婚礼。
做外贸走私的卢家,和海关科长黄家。
卢少东身为男方父亲,却在满院寻找弟弟卢少骅,似乎他这个当叔叔的出现,大家才会安心。
看两人的表情,一个兴奋、慌张如热锅蚂蚁,一个低调,深藏功与名。
攀上保护伞的卢家人,理应兴奋。
而弟弟少骅一边炒着菜,一边安排好了后续事项,一辆送给黄科长的进口汽车,停在了港口。
哥哥什么反应?
我们不是送了很多彩礼了吗?
谁短视,谁精明,一目了然。
而婚礼过半,便衣警察突然闯入。
海关查封卢家货物,警察要带走哥哥少东。
哥哥条件反射地望向卢少骅,似乎只有他能应对这场面。
" 记住了,没想好别说。"
无论喜事坏事,他脸上都没有一丝波动。
第二场,警局。
这批扣押的货,是公司小弟阿胜负责,卢少骅找到阿胜家时,人已倒在血泊,被插在树枝下。
观察案发现场,发现货物里的冰毒,报案,安静等待警察上门。
他在想什么?没人知道。
进警局时,这份冷静更是明显。
按警察的思路,一个在案发现场没有乱了阵脚的人,肯定不一般。
看这场戏。
刚坐下的卢少骅先笑着开了口," 有茶吗 "。
段奕宏饰演的警察林强峰反倒是愣住,主动权先被对方掌握,他把手里的茶递上前。
还是微笑,一句 " 喝不惯、那算了 ",又让警察落了下风。
这个对手不一般,警察必须找回场子。
" 你们做走私,一年能赚多少钱?"
段奕宏直勾勾的眼睛,似乎要挖出对方心里的秘密。
而秦昊的表情仍然只有微笑,一点不发怵,更不被警察的话带跑。
" 在我们这,不叫走私,叫做贸易。"
走私,是定规矩的人的叫法。
这套规矩,管不到他。
被叫来问话的人,却一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
第三场,单位。
除了做走私生意,卢少骅还在化工厂保卫科挂着职。
在 90 年代,一边挂职,一边做生意是常有的事。
而卢少骅还要求一条稳当的路,从保卫科转岗当警察。
但名额只有一个,陈科长不仅当众羞辱卢少骅,还出高价抢名额。
他用几包烟打发,以礼服人。
转头来到厂长这边,一份名额卖给两个人的厂长还扭扭捏捏不知该如何开口。
他先冷着脸,等对方开价 5 万,他笑着提到 6 万。
厂长还来不及反应,价格敲定,他起身就走,毫不拖泥带水。
说得好听点,卢少骅就像靠谱大家长。
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干净利落的解决。
但如果反过来想,他不也是个纸片人吗?
没有情感,没有波动,脸上总是挂着笑。
单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说。
他的哥哥、警察、陈科长、厂长,所有人看起来都比秦昊入戏。
于是乍一看之下,他这不动声色的表演,并没有一个主角该有的成长曲线。
以往我们看到的主角应该是怎样的?
刚出场时,哪怕是新手村里鸡毛蒜皮的小困难,也要挠破头地想一想。
因为有纠结,有抉择,才会有成长,才会有观众代入的空间。
可卢少骅,他太稳当,太冷静,仿佛开局就是个顶级大佬。
接下来,还有他打怪升级的空间吗?
先别着急," 稳 " 只是他的一面。
随着剧情发展,他开始碎裂成更多面。
卢少骅救了两个人。
第一个,老鬼。
卢家多年的生意伙伴,却私自用半吊子的手艺制作低纯度冰毒,通过卢家的进口货物流入市场。
他的冰毒生意引来白粉商追杀,害得卢家货物被查。
为什么还要救他?
自然是因为,他的手艺能解决自己眼下的麻烦——钱。
但是,演示完制毒方法的老鬼,还没来得及做发财梦,就被卢少骅送给了白粉商。
身处化工厂,手握制毒方法。
老鬼,还有何用?
第二个,师父。
教会卢少骅化学知识的恩人,一辈子待在实验室的高知干部,却被老伴尿毒症的高额费用难住。
徒弟制毒,当师父的不仅不制止,怎么还要加入?
原来自己每天打交道的化学原料,变个花样就能卖几百万。
他这是在救自己和老伴的命。
可是,警察查到师徒俩的那一天,也是老伴没撑住的那一天。
师父知道躲不掉,还是愿意对徒弟表示感激。
为什么?
他终于让自己 " 活 " 了一次。
而此时卢少骅这个当徒弟的,说了两句话。
对师父,他说," 咱们之间,不说这些 "。
对小弟,他说 " 你把卖车的事儿,一定告诉师父,这样他怎么做,心里就有数了 "。
警察查过来,不存在赃款,只有卢少骅卖车救师娘的钱。
制毒的罪,自然就师父一个人担下来。
有人说,卢少骅是谁沾上谁倒霉。
倒不如说,他是在救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将来会毫不犹豫将他们推出去。
这份人情味,便是故意暴露出来的。
在这之后,才是他的真面目——
阴狠。
看起来,过了十多集,卢少骅才正式 " 黑化 "。
而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几乎看不到他的脆弱面。
按常理来讲,主角无论正反派,都应该是阴阳调和的。
要展现过人之处,也要暴露弱点给观众,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即便要走上歪路,也先要被生活打垮。
无奈之下,误入歧途,才会显得合理。
但卢少骅的阴狠,简直像呼吸一样轻松。
因此,这样的人物只能有一个解释:
他是个比其他人更高一阶的冷血动物,随时权衡利弊,随时利用、抛弃身边人。
所以他走上犯罪道路,才自然而然,毫无负担。
正如现实里的刘招华。
一组毒枭 " 光荣事迹 "。
拿赃款搞绿化。
他伪装成富商,在桂林与政府合作,骗取一千多万投资,又用这些钱把 3 万亩荒地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红豆杉林场。
潜逃不忘学习。
上学时就是化学神童,潜逃时他甚至在各地参加高校化学交流讲座,给学生讲课。
通缉犯当英雄。
他见义勇为,徒手搏斗三个小偷,登上报纸头版,还大方接受采访。
这些 " 好人好事 ",全都发生在他被全国通缉的逃亡路上。
而在 " 本职工作 " 上。
他在被捕之后的的采访中,话里话外无不是骄傲。
" 那你知道他对你生产出来的冰毒的利润满意吗?"
" 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满意。"
镇定自若,仿佛天下无人能奈他何。
始终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知道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
他的身上有着 90 年代的 " 野蛮生长 "。
就像是个在单机游戏里开了解码器的人,可以拥有凌驾于整个系统的自由度。
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天马行空——
大多数人还在畏手畏脚时,有些人已经摸索到了地图的边界,敢想敢干。
可如今,我们许久没有再看到这样的角色。
这几年的大热剧中。
无论是《狂飙》里的反派高启强,还是《漫长的季节》里的正派王响。
而他们获得观众的共情都因为一个同样的标签——
老实人。
他们的人生是被环境摆布的。
直到有一天,命运猛地一推,彻底脱轨……
如今大家都习惯了老实人在命运面前奋起抵抗的故事。
似乎只有给予主角充足的正当性、合理性,他的行为才会被理解。
但这,恰恰不适用于与刘招华式的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并不是说,秦昊这次演绎的毒枭最好、最接近。
而是他这次打开了观众的视野。
就像《扫毒风暴》的海报上,用了茨威格的一句话作为题眼。
"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它指出了另一个情况——
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种人,其实一早就知晓了命运的价码,然后给自己安排命运?
就算观众一早就知道他是反派,他最终会落网。
还是会被这 " 纯粹的恶 " 吸引。
就算我们知道最终结局。
也会在跳出了过分依赖的悲情铺垫与道德挣扎的奋斗史之后。
仍然对起这个 " 开挂 " 之人掀起的腥风血雨保持期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